俄罗斯散记

2014-02-28 01:20丛家中
海燕 2014年2期
关键词:达姆俄罗斯

□丛家中

酒杯里的俄罗斯

一提起俄罗斯,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和一种叫做伏特加的酒连在一起,联想开来。前些年邓刚一篇《俄罗斯酒鬼》将此演绎得轰轰烈烈。人们读罢他的“酒鬼”,仿佛自己也变成酒鬼,与俄罗斯人一道醉卧于绵绵青山,醉倒在蓝蓝大海,醉滚在茫茫雪原,沉醉进暖暖女人怀。

我本是善饮之人,因工作需要旅俄十余年。入得虎穴,抱得虎子。这期间,工作之外,关乎喝酒,也是林林总总。常常是几杯酒下肚,俄罗斯便从酒杯里走出,沾着伏特加的醇香,在我的笔下生出几幅独特的画面。

一是最爱。好像俄罗斯人一生下来血液成分里就含有对酒的奢望,就像四川人、湖南人爱吃能吃辣椒是与生俱来的一样。这里有地广人稀的原因,有气候寒冷的诱因,与这个民族外表豪爽、内心时有孤独和悲伤的性格有关。俄罗斯人喝起酒来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缘由甚至下酒菜。国内喝,国外也喝。中国人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俄罗斯人说:欲喝之酒何愁无由。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俗语等,整理成书,俄罗斯除了这些,还出版了祝酒词大全,分门别类,洋洋洒洒,蔚然可观。上班喝,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下班喝,曰:解除疲劳,养精蓄锐;周一喝——庆贺一周伊始;周三喝——中场休息;周五喝——纪念工作的一周结束。余下周二、周四作为机动。周六周日喝——继往开来。再说周末不喝点还叫周末吗?

结婚喝,离婚喝;生孩子了喝,死人了喝;春天踏青喝——我与青山同醉共舞;夏天海上喝——我与大海水乳交融;秋天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冬天喝——雪原千里,酒酣胸胆尚开张。

丰宴佳肴要喝,什么菜都没有就可以不喝或少喝点吗?错。错。错。莫。莫。莫。一块糖咬成三段,一个苹果切成八瓣,挥挥手,酒入口。一小片面包就一大箱伏特加,没什么比例失调,这才叫喝得至真至纯。我合作十年的客户,某大企业主管工程的副总有一次和我喝酒,正好别人送来一个西瓜,他触景生情,大胆倡议:菜全部拿走,什么鱼虾肉蟹,咱教中国朋友来个俄罗斯穷大学生喝法:咔嚓一刀削去瓜头,钢勺子刷刷下去剜开瓜瓤,伏特加一股脑倒进去:来,喝吧,这里有酒有菜有饮料!

男人玩纯爷们,女人也玩男式纯爷们,喝起酒来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俄罗斯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酒过三巡,男人的民族舞豪迈奔放,歌声雄浑嘹亮;女人更是舞步翩跹,风情万种。巴扬子拉起来,喀秋莎唱起来,波尔卡跳起来。那位副总75岁的老母亲参加孙女的婚礼,在酒力架空下,拥吻了中老年亲朋好友后,甩掉大披肩,跨进年轻人的圈子,和孙子孙女级的少男少女们蹦起了迪斯科,仿佛迎着杯光她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风采。尽情在朦胧的青春意境里翱翔,焕发出只有酒精才能催生出的老当益壮的活力。可谓全民皆喝皆唱皆舞皆风流。难怪我们的合作伙伴,一个拥有数十条大型拖网渔船、年捕捞量几十万吨的大企业多年在其所在区域纳税大户排行榜上总是屈居亚军,冠军是一家规模一般、名不见经传的酒厂,从中足见俄罗斯特色了。

二是最猛。先说烈度之猛。标准伏特加是40度,但不少俄罗斯人嫌其不够威够力,要么白酒加啤酒混着喝,名曰“刺头”,据权威酒鬼说醉得相当快,达到少快好省的效果;要么喝用土豆自酿的土造酒,几十度说不清,反正又辣又呛,有点像一锅头。俄罗斯人不喜欢酱香太浓的中国酒,倒是对高度的二锅头、老白干情有独钟,茅台五粮液洋河都不换。再就是喝酒精了。75度的医用酒精?差矣!九十几度的食用纯酒精。一手端酒精,一手端温开水,走!一大口酒精下去,两口水几秒钟后跟上。喝酒精有技术和讲究:先得松口气,对着喉咙一口下去,闭目静感:一股热流辣辣地像带着火苗的小溪流淌开去,或者像条火蛇从嗓尖开始往里游,经过胃、肠、直达小腹和尾梢,等这个线路在体内画完了,才喝水冲服。曾有俄罗斯朋友推荐我尝试个究竟,我推脱说自己有胃肠病。哪知人家哈哈大笑,说正好杀菌消炎了,比75度的效果更好!不信你问问,医生也这么喝。犹疑一番,我忍不住喝了几口,脑海里酒精在我身体里画了地图,上有万里长城,下有九曲黄河……再说速度之猛。中国人喝酒喜欢一口一口抿,所谓小河流水,东方哲学,不像搞建设突飞猛进。俄罗斯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一口干。不管多大的杯,只要倒上了,那就一个字:干!对男人:不干不诚实,不干不爽快,不干不朋友,不干不合作。一句话---不干不行。对女人:不干不友谊,不干不爱我,不干不爱你。也是一句话---不干不行。

三是最佳。当然是指效果了。酒到位了,于是合同签了,文件批了,爱情的故事发生了,中俄友谊万岁了。感觉有了,理想与现实、梦幻与真谛,都在这杯与酒的闪烁中折射出海市蜃楼般的多彩斑斓。一位懂汉语的俄罗斯男人,可能受中国那首歌影响了---《让我一次爱个够》,平常里滴酒不沾,隔上一段时间,这位君子放下手中一切事务,撇开妻子儿女,专心致志喝酒,玩上“让我一次喝个够”。连喝一个月,醉也不罢休,醉并快乐着。淋漓尽致后,这位仁兄和妻子说声拜拜,和公司上下说声拜拜,再去寻找新的工作,再去众里寻她千百度。找到了工作,遇到了知心爱人,偃旗息鼓一阵子后,老调就又重弹起来,如此反复。换单位换女人换城市,从海参崴一直换到莫斯科,只是不知道他的“莫斯科保卫战”能否守住阵地。

兄弟,保重啊!

偌大的俄罗斯就醉在这酒杯里,睡在这酒杯里,淹在这酒杯里,沉在这酒杯里。摇摇晃晃,飘飘然地,解体了苏联,衰弱了经济,倒退了文明。多少人曾试图将这酒杯一掌击碎:戈尔巴乔夫的戒酒令形同空中飞镰,斩草不除根;叶利钦自己演绎反面教材的无穷力量;普京这位九段摔跤高手,纵然摆平彪形大汉易如反掌,可对如何碾碎这只酒杯却一筹莫展。

2012年3月5日凌晨,普京大选成功,将再次梅开二度。他立誓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但愿俄罗斯这架三套车,不再酒驾。

迟到的俄罗斯男人

据说俄罗斯男人有三大快:一是喝酒快,呼呼呼,远胜岳武穆壮怀激烈之满江红;二是开车快,飕飕飕,赛过夸父追日之末路狂奔;三是巫山云雨快,咣咣咣,爱到尽头,一泄千里不复回。

如此说来俄罗斯男人算得上雷厉风行之辈喽。人间万象,错觉丛生,岂不知俄罗斯男人尚有若干的“慢”。单是那种时时事事处处的迟到,就足以让你哭笑不得,百般无奈。

从与我们合作多年的一公司副总身上,就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他姓布尔拉克夫,翻译成汉语是纤夫的意思。不知道他的祖上是否就喜欢拖拖拉拉做事?每次约好见面,他迟到一个两个小时已司空见惯,偶尔一次他真的准时到了,我们倒惊讶了:是不是我们自己记错了时间?这是唯一的一次,事后得知他搞错了时间。

有一次,说好了下午一点钟在郊外他母亲那里见面,我们左等右等,红茶砖煮碎了,老太太一辈子的罗曼史讲枯了,就差没把下一步老来俏的爱情进军路线图画出来了,他的宝贝儿子还是不抱琵琶不露面。末了,得知原委后,老太太连说:我的小“杜拉克”(傻瓜)们啊!怎么不早说啊!他说一点,那至少得三点啊!他打小就这样啊!知子莫若母。好歹有老妈妈指点迷津,不然一群中国“傻狗”还在苦等一只俄国的“慢腾狼”。看来,在她儿子指定的时间前,我们可以尽情忙三忙四且游刃有余。

公司一主管领导来访,作为“地主”,这位副总热情邀请我们一同参加欢迎晚宴。晚宴安排在他那位严谨能干的女副手家里,时间为十八时零分零秒。我们依旧很日本很德国很巴甫洛夫(他们俄国自己的大科学家,据说从不迟到,总是提前三分钟到位,然后准时敲门)地正点赴会。那天因隔壁失火,停电。主人在黑暗中紧张忙碌,总算一切准备就绪。不见他来,大家又开始在黑暗中等待。女主人原本准备好的色拉和灌肠等凉食,在漫长的等待里,好不容易摆好的造型都塌下去了。俄罗斯人喜欢喝冰镇的伏特加,结果也变常温了。打宅电,家里人说早走了。打手机,不在服务区。历史重演了。怪我们自己忘记前车之鉴了。就在女副手忍无可忍,咬牙举杯之际,有人敲门,副总先生满面笑容一身轻松走了进来,边走边说:你们不等我就开始了?太性急了吧?你们隔壁着火了,消防队指挥混乱,我正好赶上了,当仁不让现场办公。最糟糕的是水接不上,害得我仗着自身资源扑灭了火,说着还冲着自己所谓有资源的大腿中间部位做了个夸张手势。然后,举起酒杯:朋友们,来,欢迎,走一个!叭地一个响指,来电了!一阵“乌拉”(万岁)欢呼,至于究竟为什么姗姗来迟,只字未提。谁知道这位仁兄到底到哪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去了。

诚然,俄罗斯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及其男女比例关系,独有的大自然条件加之历史沿袭下来的民俗民风,在养育了俄罗斯男人高大健壮的体魄的同时,也无形中造就了他们那种慵懒散漫的个性,迟到只是其中的一种写照。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再与其他民族比较起来看,俄罗斯男人的迟到却也不乏可爱可取之处。犹太人堪称天才的生意人,但那种惟利是图、斤斤计较、借鸡下蛋蛋皮还要顶1/5个鸡蛋卖的无商不奸的玩法,恐怕是好多人不敢恭维的吧。相比之下俄罗斯男人倒显得很大方,大笔一挥,行了,咱不差那一点。不够再加点。便是那位副总,跟我们合作中每每工程决算都很顺利,他迟到的性格中分明又有不计得失、糊涂爽快的一面。

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精密著称,就如同他们制造的机器设备,毫厘不爽。但其刻板和冷酷之不近人情多少有点让人望而生畏,寒蝉却步。当年的希特勒就聪明而且几乎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俄罗斯人倒是大大咧咧,迟迟缓缓的算是一种豁达为怀、宽宏大量吧。在合作中难免有失误或差错,只要不是恶意的,他们大多都是得饶人处且饶人,这种迟迟未有的尖刻与挑剔无非成了宽容和宽松,使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得以长久持续且其乐融融。

日本男人彬彬有礼,守时精度不亚于精工手表。但面带微笑而暗藏杀机,鞠躬哈腰而铁石心肠,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倒不如俄罗斯男人不拘小节,尽管散漫,但是友善;尽管迟到,但是和气。一个滑稽的手势,一句随意的幽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前苏联一宇航员,苏联解体前就奉命进入太空站工作,不妙的是后来70年的大联盟一夜土崩瓦解了,整个一片混乱,无人顾及他,迟迟接不到返回地面命令的他就那么一直遨游太空,坚守岗位,持续760天,创下人类太空连续滞留纪录。这种遗憾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迟到中恰恰折射出俄罗斯男人那种坚忍不拔、克忠职守的品格来。

但迟到毕竟不是十分美妙的,尤其是如今的时代,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市场经济的时不我待,地球自己和地球之外的变来变去……俄罗斯男人,别再迟到了哈!

呜呼,玛达姆

“玛达姆”本是法语中对太太、女士的尊称,听起来发音里都透溢出法兰西的浪漫与柔情。可转到中国人对俄罗斯成年妇女的俗称时,这种情致就烟消云散了,人们脑海中立时就浮现出俄国“玛达姆”肥胖臃肿的体型和憨若母熊的神态来。想象的翅膀开始翱翔,开始寻找——葡萄酒的佳酿仙醇哪里去了?埃菲尔铁塔下的流连倩影哪里去了?塞纳河畔的秋波顾盼哪里去了?

现实与遐想往往总是这样大相径庭。

有资料分析说,由于气候、水土、饮食、性格乃至人种等诸多原因,使得许多俄罗斯女性成年以后身材有些过于圆润或圆滚,年轻时的高挑苗条与立体凹凸发展成了高大横阔与虎背熊腰。曾几何时,她们也曾吸引得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法兰西男子眼球左右神飞,频频放电。即使人到中年,仍不乏“犹有花枝俏”者。青春的浮华只是昙花一现,而岁月精华的蕴积才会馥郁不绝。那些闪亮的人性共有的光辉和独有的个性魅力在不同时代从这些俄罗斯“玛达姆”身上恰恰被挥发得淋漓酣畅。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玛达姆”,体型也不瘦。但她周身洋溢着高雅与华贵,从容与坚定,多情与执着。她那荡气回肠之爱,她那刻骨铭心之生死恋,恐怕是林妹妹及其同样身段姐妹们所无法承载和展演的。

二战的枪林弹雨中,多是男人的血肉之躯在摸爬滚打。而与最强大凶悍的希特勒法西斯对峙抗衡的,除了俄罗斯的男人,还有俄罗斯的“玛达姆”。当欧洲的女人一听到空袭警报拉响便纷纷钻进防空洞时,俄罗斯的“玛达姆”在震耳欲聋、弹片横飞的爆炸中架起“基尼特”高射机枪,用彩虹般的生命和爱憎分明的弹幕撑护着城市和工厂、老人和孩童;当欧洲的女人为伤员包扎做惊恐状做痛苦状做呕吐状时,俄罗斯的“玛达姆”带着自己包扎不善流着脓血的伤口或爬冰卧雪决战千里,或穿越江河湖海,矫健游击于崇山峻岭。高高的白桦林里,有她们的青春在流淌。

有一部影片,叫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其中有一组感人肺腑的镜头:德军包围了苏军小分队,树丛后黑洞洞的冲锋枪口锁定了目标,一排排枪机打开了保险一触即发。这时,有一个女兵,也就是苏军“玛达姆”,突然脱下军装,赤身裸体跳进河里洗澡嬉戏伪装成砍伐工以掩护姐妹。健康丰满的肌体,欢快爽朗的笑声,清澈荡漾的河水,和煦明媚的阳光,山花映红的脸庞……这流动的诗一般、这跳跃的画一般、这活化的天使一般的生命之美,模糊了阴森冷漠的钢盔前虎视眈眈的准星,僵固了冷血的日耳曼士兵搭在扳机上训练有素的食指。

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男人们还沉浸在炮火轰鸣的苏醒或凯旋的花团锦簇中,而“玛达姆”则如同饭后收拾碗筷一样开始了家园重建。

钢花四溅的车间,她们的脚步比半醉半醒的爷们还要铿锵有力;高高耸立的塔吊上,“玛达姆”司机的长发在风中飞舞,似云开云散,云卷云舒;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玛达姆”挥汗如雨,亮丽的三点一式随着抡圆了的臂膀甩出了劳动的潇洒与骄傲。

霍普金娜出演了中国的花木兰,女扮男装,历尽磨难,29岁时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第一位“玛达姆”船长。她昂立船首,大口吞纳着海风带来的万丈豪情,忘情地体味着男人垄断的劈波斩浪的浩荡情怀。

20世纪70年代,遨游太空是多少猛男烈女超乎海市蜃楼的狂妙梦想。捷列施科娃作为人类第一位“玛达姆”宇航员,九天览胜,星海撷珠。若不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也许毛泽东就把那“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的壮美诗句馈赠与她了。

“玛达姆”渴望爱情,也爱的深沉、大度、豁达、宽容。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俄罗斯男女比例有一点失调,但就是这一点点击碎了多少家庭完整的圆圈。不少俄罗斯男人被问及夫人时,都会用平淡如水的口吻反问:你指的是前几任还是以后哪一任?但是“玛达姆”靠她们宽厚的肩膀和厚重的胸膛生生地扛起了这恩恩怨怨悲欢离合支离破碎。有一位四十几岁的“玛达姆”,风韵犹存,但丈夫花心一片,把自己的优势发挥挖掘得很彻底,洒向人间都是爱。离婚后他居无定所,她为他留了一个房间,仍然尽着一个不是妻子但又是妻子般的责任。后来他常年出海,漂泊了几个月回来,她还是手持鲜花迎接他,给他一个哪怕是暂时泊靠的温馨宁静的港湾。那天晚上,他与新欢分了手,酩酊大醉,看见路边一大垃圾箱,甩掉鞋帽,大吼一声“我到家了”便轰然跌入脏物里呼呼睡去。她得知后,翻找了不少垃圾箱,终于发现了他,于是擦净他的嘴巴,一把一把地抠出垃圾,脱下裙子和外套,为他铺好盖严,在瑟瑟的秋风里默默地、静静地守了一夜。

“玛达姆”爱得坚定不移。

俄罗斯人对酒钟爱有加,不仅男人喝起酒来气吞万里如虎,“玛达姆”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但遇到怀孕或哺乳的“玛达姆”,你就如同走进了阿拉伯人的斋月,任你劝你敬你求你灌你哭你笑你爱你恨你骂你打你这个你那个,面对琼浆玉液的滴滴诱惑,她们会用自豪挺起的大肚子和起伏鼓胀的双乳告诉你安然的不屑与傲然的拒绝。

有一位“玛达姆”是儿童医院院长,由于职业关系她收留了46名弃婴。她和几个“玛达姆”好友靠自己微薄的工资含辛茹苦地养育着孩子们。一些美国人得知此事,要求领养。她拒绝了,说:我不能把孩子交给别人,即使是抛弃了他们的亲生父母。孩子只知道我是他们的妈妈,一个经常在他们耳边说他们的母语的妈妈。

说话的时候她的语调是舒缓的,说完话的时候她抿得很紧的嘴角有些抽搐而变形,她的一双大眼睛因为某种液体的充盈而格外晶莹发亮。她努力地闭上了眼睛……

于是,莫斯科不相信的眼泪涤清了记忆的混沌,人们找到了,找到了甜菜地里“玛达姆”浓烈于伏特加的暗香四射的丰乳,红场上雪雨风霜后钟塔般巍然屹立的背影,伏尔加河波光辉映的沧桑不改的凝眸。

猜你喜欢
达姆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巴塞罗那达姆旧工厂办公室
谁能借我一根指挥棒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破碎的心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鼻涕虫达姆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