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14-02-27 07:46冉进军刘巧兰韩乐飞齐鸿超
西部医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危险冠心病因素

冉进军,姜 媛,刘巧兰,韩乐飞,齐鸿超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全球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近年来,我国冠心病患病率显著上升,由2003年的4.6‰升至2008年的7.7‰。城市冠心病死亡粗率于2010年达到86.34/10万的高位[2]。现有研究一致认为,冠心病的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控制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起到决定性作用[3,4]。当前,冠心病多个危险因素的危险强度没有定论。为此,本研究对国内有关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了Meta分析,综合评价这些危险因素在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为制定冠心病的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2000~2013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文献,采取主题词、关键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索,检索语言为中文。

1.2 纳入标准 ①2000~2013年国内发表的关于我国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②各资料研究假设及研究方法相似。③对样本大小有明确规定。④原始数据提供OR值及95%置信区间(95%CI),或可通过其他数值算出。⑤暴露的定义基本相似。⑥不包括特殊职业人群的研究资料。

1.3 排除标准 参考Lichtenstein等[5]提供的标准对每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重复报告、质量差、报道信息太少及无法利用的文献进行剔除。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国际Cochrane组织通用的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0以及STATA进行合并OR值和95%CI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①原始数据录入:首先转换数据,若文献仅报告OR值及其95%CI或β及其95%CI,则效应量(effect size,ES)=lnOR=β,效应量的标准误(the standard error of effect size,SE)=(1n区间上限一ln区间下限)/3.92。②对各研究效应量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根据数据一致性检验统计量计算的P值选择Meta分析的模型,P≤0.05时选择随机模型;P>0.05时选择固定模型。③计算合并的OR值及95%CI,并检验其合并的统计量:采用Z检验,若P<0.05,多个研究的合并统计量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多个研究的合并统计量无统计学意义。④最后进行敏感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 根据上述文献资料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并纳入本Meta分析的有20篇高质量文献[6~25]。累计病例6948例,对照116165例,基本情况见表1。并对其7个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分别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糖尿病、年龄、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

表1 本文纳入的20篇研究资料的基本情况Table 1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0inclusive researches

2.2 资料的一致性检验 以 General Variance-Based[26]的方法,检验各因素与冠心病间OR值的一致性,结果见表2。在诸因素与冠心病的比值比(OR)间的齐性检验结果中,7种因素异质性均高,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合并的比值比ORc以及OR的95%CI。

2.3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关系,如表2所示,高血压病、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的OR值均大于1,且其95%CI都不包含1,提示这些因素均为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其影响强度各有不同。

表2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与齐性检验Table 2 Meta analysis and Chi’s Square test of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2.4 发表偏倚分析 如表2所示,在所有危险因素中最小的失安全系数为115,而最大的失安全系数(高血压病)高达15006,发表偏倚非常小,提示研究结果相当稳定,结论比较可靠。

2.5 敏感性分析 对研究资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以及去小样本模型分别计算,其结果的一致性于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其合并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采用3种模型分别计算合并OR值,各因素的结果非常接近,说明本研究结果的敏感性低,稳定可靠,见表3。

表3 敏感性分析Table 3 Sensitivity analysis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可以损伤动脉内皮细胞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可能性,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27]。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性就越高。高血压者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为正常人群的5.5倍。国内外前瞻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以及人群比较研究均证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发病因素之一[28]。本研究中高血压病的合并OR值为3.403,95%CI为2.484~4.323,其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病有较高的相关性。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冠心病的家族聚集倾向。对于个体而言,冠心病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联合导致[29,30]。而遗传因素在个人生长的少年时期更为重要[31,32]。本次 Meta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家族史的合并OR值为2.497,且95%CI为2.097~2.897,因此,家族史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将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视为冠心病高危人群,加强对其的监测和管理,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的重要手段。

吸烟是心血管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机制与吸烟能改变血脂的构成有关,可使HDL降低[33,34]。尼古丁、CO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高纤素蛋白原(Fig)沉积,形成附壁血栓[35]。

本研究中糖尿病的合并OR值为2.050,95%CI为1.061~2.490,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容易引起冠心病这一事实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36]。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37]。除了发病率增高之外,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损害的程度要明显严重。因此,将糖尿病人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加强对其健康教育及管理力度,可降低其合并冠心病的危险。

肥胖已确认为导致冠心病的最大可变风险因素。BMI>29相对于BMI<21的14年冠心病风险增长3.5倍,体重每增加>20kg风险增加2.5倍。本研究中肥胖的合并OR值为1.478,95%CI为1.024~1.937,其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病有较高的相关性。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血脂异常能引起心脏和大血管硬化性疾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国人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高,高TG血症较多,TG水平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固性增强,导致血流速度减慢,组织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红细胞老化积聚,促进血凝,抑制纤溶,增加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硬化形成[38]。

总之,CHD是遗传、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控制可变的危险因素,如倡导戒烟,有效及时控制血压、血糖、调脂治疗,仍然是预防和治疗CHD的基石和关键,控制和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明显减少CHD的发生,改善冠脉病变程度,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结论与启示

高血压病、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均为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影响程度不一。对于冠心病及高危人群的预防,实施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Lopez AD,Mathers CD,Ezzati M,et al.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2001:systematic analysis of population health data[J].The Lancet,2006,367(9524):1747-1757.

[2] 王 文,朱曼璐,王拥军,等.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3,27(6):409-411.

[3] 刘 岩,蔡久英.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2):223-225.

[4] 黄 涛,曾 恋,陈明骥,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41-42.

[5] Lichtenstein MJ,Mulrow CD,Elwood PC.Guidelines for reading case-control studies[J].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1987,40(9):893-903.

[6] 海 丽,马晓梅,王 石,等.北京市南苑地区居民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0,29(5):327-328.

[7] 龙 岩,刘建平,韩雅玲,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1,17(11):151-153.

[8] 张 薇,荆社芳,陈 宏,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0):1170-1171.

[9] 李金平,邹耀红,谢卫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3,2(2):207-212.

[10] 陈娜萦,蒙晓宇,韦 波,等.广西城市居民冠心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5):1384-1386.

[11] 陈韵宇,洪泽文,赖国勇,等.广西钦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中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5):724-726.

[12] 刘敏玲,刘世兴,李九莲.广州市海珠区沙园社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3):176-177.

[13] 张从新,彭荣春.广州市荔湾区社区居民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J].防保康复,2010,6(12):158.

[14] 姚蕴桐,殷 子,刘 涛,等.贵阳市社区冠心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4):620-623.

[15] 蕾 茹,肖 卫,金立军,等.湖北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46-147.

[16] 刘 芹,周 俊,汤 伟,等.嘉定镇社区40岁以上居民冠心病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医药,2012,33(16):43-46.

[17] 赵迎新,张维君,史冬梅,等.老年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2,5(2):87-89.

[18] 孟秀君,胥丽霞,侯 华,等.辽宁省城市居民冠心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10):915-918.

[19] 李佳进,孙兆青,郑黎强,等.辽宁省阜新县农村冠心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调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2):139-142.

[20] 凌瑞杰,张 敏,李 涛,等.某汽车厂铸造工人冠心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34(1):20-23.

[21] 宁丽娟,李建微.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590-1591.

[22] 王德全.青壮年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0):1216-1217.

[23] 保 国,周学富,樊冬梅,等.泰兴市人群冠心病现患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J].江苏卫生保健,2001,3(4):10-11.

[24] 石丘玲,李良寿,徐德忠,等.西安市老年男性冠心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7):635-637.

[25] 郭东梅,胡 蓉,赵郑波,等.重庆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4):350-354.

[26] 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93-121.

[27] Anderson KM,Odell PM,Wilson PWF,et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profiles[J].American heart journal,1991,121(1):293-298.

[28] 杨震坤,沈卫峰,翁迪斌,等.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冠心病危险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6):325-327.

[29] Helfand M,Buckley DI,Freeman M,et al.Emerging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summary of systematic reviews conducted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9,151(7):496-507.

[30] Khot UN,Khot MB,Bajzer CT,et al.Prevalence of conventional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Jama,2003,290(7):898-904.

[31] 王晓玲,顾东风.冠心病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0,17(6):452-454.

[32] Myers RH,Kiely DK,Cupples LA,et al.Parental history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the Framingham Study[J].American heart journal,1990,120(4):963-969.

[33] Kanitz MG,Giovannucci SJ,Jones JS,et al.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J].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1996,14(2):139-145.

[34] Ross R.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9,340(2):115-126.

[35] 曾高峰,刘康桐,丁翠芬,等.吸烟对国人血清对氧磷酶活性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2):75-76.

[36] Jenkins DJA,Srichaikul K,Kendall CWC,et al.The relation of low glycaemic index fruit consumption to glycaemic control and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ype 2diabetes[J].Diabetologia,2011,54(2):271-279.

[37] Lüscher TF,Creager MA,Beckman JA,et al.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 pathophysiology,clinical consequences,and medical therapy:Part II[J].Circulation,2003,108(13):1655-1661.

[38] Logue J,Murray H M,Welsh P,et al.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fat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dependently of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nd deprivation[J].Heart,2011,97(7):564-568.

猜你喜欢
危险冠心病因素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解石三大因素
喝水也会有危险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拥挤的危险(三)
话“危险”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