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报道/本刊记者 袁伟 张建 特约记者 谢文艳
效益是如何“炼”成的?
■ 策划报道/本刊记者 袁伟 张建 特约记者 谢文艳
综述篇
面壁十年终破壁
安全篇
坚决不要带血的利润
创新篇
为有源头活水来
管理篇
运行优化无止境
实践篇
吉林石化:促质量效益提升
锦西石化:挖潜与降本并举
兰州石化:开启“盈利通道”
大庆石化:谋划可持续发展
9月2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13次向社会发布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两个月前的7月7日,《财富》杂志发布了2014世界企业500强,值得自豪的是,中国上榜企业首次达到了100家,其中入围企业数仅次于美国。两个“500强”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发现,中国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没有随着企业规模的做大而有所改善。2014世界企业500强的净利润增长了27%,但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只增长了不到8%。
大而不强是中国上榜企业的共同特征,而盈利能力不足又是“不强”的主要特征。作为上榜企业中位列三甲的中国石油,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盈利阶梯:上游业务的盈利额大于整个股份公司的盈利额,而股份公司的盈利额又大于集团公司的盈利额。按说,由于承接了传统国有企业的大而全,集团公司受企业办社会、企业办社区等非经营性支出的拖累,利润总额低于集中了其主营业务和优质资产的股份公司似乎可以理解,但整个股份公司的利润低于上游业务的利润则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一方面,国际油价高位震荡,上游油气生产业务的利润水涨船高。另一方面,炼化业务受国家政策调控,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连年出现亏损。
可喜的是,今年7月,中国石油在其内部有关会议上宣布“炼油业务实现连续稳定盈利”。
一年前的2013年7月,也是在一个内部会议上,中国石油宣布在时隔29个月之后,炼油业务首次实现盈利。
也是2013年7月,中国石油集团在其年度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了“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针。
看似一种巧合,其实却是必然。
面壁十年终破壁
长期以来,我们常常把炼油业务与化工业务的亏损归究于政策原因。客观地讲,政策因素确实存在,但不是根本原因,处于相同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的中国石化却能实现盈利的现实就说明了这一点。
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13家炼化企业实现盈利。按盈利水平顺序是:克拉玛依石化、庆阳石化、长庆石化、大庆炼化、大港石化、哈尔滨石化、锦州石化、锦西石化、辽河石化、呼和浩特石化、宁夏石化、华北石化和格尔木炼厂。其中,大庆炼化、锦西石化、呼和浩特石化、宁夏石化、华北石化和格尔木炼厂 6家企业是扭亏为盈。在炼化板块中,炼油业务整体扭亏为盈,实现持续稳定盈利。
从去年7月份到目前,国家政策并没有向着对炼油企业利好的方向变化,惟一的变化是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缩短了。在此期间中国石油炼油业务实现持续稳定盈利,说明政策因素不是盈利的决定因素。
那么是国际油价吗?也不是。中国石油炼油业务上一个盈利周期出现在2008年到2009底,当时的国际油价进入新世纪第一个下行周期,由2007年最高时的每桶147美元,跌至2008年的最低时的每桶33美元,也创造了国内炼油业务在本世纪的第一个黄金周期。在当时的国际油价和国内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推动下,盈利是正常的,不盈利是不正常的。而去年至今,中国石油炼油业务实现盈利,却不是低油价带来的,因为在此期间,国际油价一直处于100美元的高位,其中有数个月份处于110美元的区间。在这种情况下,炼油业务不可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用传统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盈利是正常的,而盈利则是不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盈利,说明中国石油炼油业务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而且,从2013年7月至今,国内成品油市场刚需增长放缓,成品油价格不到位等不利条件持续存在。更要命的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去年至今,是中国石油集团发展历史上极具挑战、极不寻常的时期。在各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的情况下,炼油业务逆势实现持续稳定盈利,只有一种解释:面壁十年的中国石油炼油业务,终于破壁而出,实现了自我跨越、历史跨越。
用传统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盈利是正常的,而盈利则是不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盈利,说明中国石油炼油业务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全平稳是前提
似乎是一种巧合,炼油业务进入盈利期以来,正好与大连“6·2”事故以来整个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时期相重叠。也与中国石油集团首次将安全环保、和谐稳定、反腐倡廉确定为三大基础性工程的时间相重叠。这种巧合其实是一种必然,它是实现炼油业务持续稳定盈利、化工业务持续向好的必要条件。
大连石化“6·2”事故以来,各炼化企业敬畏生命至高无上,牢记安全第一,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都不能冲击安全底线。在实际工作中,各炼化企业集中全部精力,全员动员,高度戒备,平稳组织生产,科学安排工作;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压缩非生产性活动,干部带班带岗,深入现场,抓好稳定运行。特别是建立和推行了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利器,下现场、整作风、接地气、看真相,整风肃纪,发现管理漏洞,找出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雷厉风行抓整改,斩钉截铁治短板,三年隐患治理达到预期进度,管道隐患一类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安全保持平稳,环保也实现了达标。一年多以来,炼化企业在运装置实现了清洁生产,降低了排放总量,做到达标排放。
切实维护了和谐稳定大局。作为和谐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炼化企业集中的驻疆企业,通过企地联合,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其他地区公司都通过强化源头治理,完善应急预案,有效控制和化解了不稳定因素。
特别是今年以来,炼化企业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深刻吸取上半年集团公司通报的违纪事件教训,廉洁自律,反对“四风”,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组二十条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重大决策、生产经营、对外交往等要遵守法律法规,强化合法运作,做到风清气正。
一棵果树活着不一定能结出果实,但它要结出果实则必需活着。一切目标的实现都有充分条件,也有必要条件,正如“活着”是果树结出果实的必要条件一样,“三大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盈利的必要条件。当前,集团公司仍处于特殊时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炼化业务乃至整个中国石油集团,在安全环保、和谐稳定和反腐倡廉等方面仍然存在的隐患和风险,要下大力气解决“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措施不落实”问题。仍需要有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将三大基础性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干好本职,带好队伍,不折腾,不添乱,平稳受控,确保炼油业务持续盈利、化工业务扭亏为盈。
挖潜增效是关键
如果说“安全环保、和谐稳定、反腐倡廉”三大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炼油业务盈利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挖潜增效则是炼油业务实现跨越、持续稳定盈利的充分条件。
庆阳石化通过控制能耗、优化采购、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等措施,在1月至5月加工原油140.9万吨基础上,实现利润5.94亿元,其中降本增效6830万元,利润总额排名炼化板块第二位,吨油利润排名板块第一位。
中国石油集团实施“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针,就是做到质量效益发展。如何做到质量效益发展?中国石油集团公司2014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关键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推进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严控用工总量,努力降低各环节成本费用”。
炼化企业要提高效率效益,就要降低成本以增加效益、控制风险以消除漏洞。一年多来,各炼化企业加强精细管理,积极构建规范高效的内部经营决策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活动,层层传递压力;重视经济活动分析,掌控经营动态,设定目标底线,研究针对性措施,指导生产经营。
同时,各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勤俭节约,过紧日子,严控非生产性支出,规范使用检维修费用,向粗放的行为和习惯开刀,维护企业和员工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加强了节能节水工作,对标达标,提升水平,能耗超标的企业限期达到国家限额标准,新投产的装置在较短时间内稳定达到设计值。
一年来,炼油单因耗能、乙烯能耗等项指标缩小
刘延治/摄
庆阳石化通过控制能耗、优化采购、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等措施,在1月至5月加工原油140.9万吨基础上,实现利润5.94亿元,其中降本增效6830万元,利润总额排名炼化板块第二位,吨油利润排名板块第一位。了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12家企业完成节能进度,14家企业完成节水进度。独山子百万吨乙烯在2013年度全国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评比中名列榜首。这都是挖潜增效的结果。
挖潜增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为国有企业,中国石油肩负国家经济发展等任务,更要把经营工作搞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经过多次重组改制、装置产能扩大等改革措施,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管理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这为今后向更高阶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和制度基础。但这只是基础,要真正在经营管理中把挖潜增效做实做好,实现从降本增效到提质增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炼化企业要把控制成本作为挖潜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发扬优良传统创新特色的做法。如几十年来一直开展的班组成本核算管理,把经济指标细化到班组和个人,每班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提高了员工责任意识。但装置运行多年,年年挖潜增效,单纯依靠这种零敲碎打式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必须实现由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优化运行是动力
炼化企业玩的就是装置。装置的优化运行是一篇大文章,作好了,扭亏为盈也就实现了,相比全员参与的挖潜增效,一分一毫,一岗一人地抠,优化运行是实现盈利的捷径。
优化运行的前提是安全平稳运行。所谓“安稳长满优”,安和稳放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安全平稳很重要。安稳背后有着丰富内涵和科学的依据,靠的是扎实的工作支撑。要实现安全平稳,就要遵循规律,超前掌控,风险管理,避免大起大落。要实现安全平稳,就要遏制非计划停车。一年多以来,中国石油各炼化企业采取措施,管理治理并重,提高自控率、平稳率,科学处理各类故障,不带病运行,遇到风险及时退守。但光有安全平稳还不能实现盈利,所以还要做到“长满”,就是要使装置长周期、满负荷地运行;要实现长周期满负荷运行,就要重视检修质量。一年多以来,中国石油各炼化企业严格执行规范化检修100条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部队伍管理,推行第三方监督,加强高危作业的检查监护,不抢进度,修必修好,实现安全平稳复产,保证长周期稳定运行。通过长期努力,中国石油炼化装置检修观念发生了转变,减少了窗口检修,逐步实现老企业具备三年一修的能力,新企业逐步具备四年一修的能力,全面提升企业长周期平稳运行的能力和水平。
必须实现“安稳长满”,但光有“安稳长满”是不行的,还必须优化运行、优质运行。今年实现扭亏为盈的大庆炼化优化运行条件,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了增盈;正是因为优化运行,炼化企业28项指标中有19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正是由于优化运行,才有轻油收率、乙烯收率、双烯收率保持了行业领先,炼油、乙烯能耗分别下降0.12和18.25千克标油,综合商品率、加工损失率等10项指标缩小了与先进水平的差距。炼油业务的盈利正是建立在这些“优”字之上的大厦。
优化运行的指挥棒是市场,以市场为中心,协调炼化整体优化运行,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倾斜,增产航煤等高效产品,努力增加收益。一年来,通过提升现场管理水平,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完好设备,完好装置、无漏装置”等创建活动,正在成为长期任务,坚守住老传统,提升标准,做好基础工作。
搞好优化平衡,加强精细管理,提高装置稳定运行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研究乙烯装置原料优化等革命性措施,开展化工控亏攻关,原料优化,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关停无效装置,增产高效产品。要立足长远发展,推进乙烯原料优化,整合轻烃、液化气等内部资源,加快化工新产品开发,提升专用料比例,攻克亏损难题。开展原料替代研究,挖掘外部各类资源潜力,改善效率效益。积极争取油田轻烃资源,做好协调和衔接工作。新投产企业迅速实现达产达标达效。率先破解东部俄油、大庆油高效加工问题,各企业将按照定位目标,认真分析优劣,形成特色,改善经营状况。
技术创新是根本
在中国石油,还有一个与全球炼化企业相反的盈利现象:规模越小,盈利越大。今年实现盈利的13家炼化企业,都是“小个头”。这些企业要么是原来油田自备炼厂脱胎而来,要么是地方炼厂划转而来,规模大多是每年一次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有的一次加工能力只有300万吨。比如庆阳石化,还不足大连石化的六分之一。而那些“大块头”却鲜有实现盈利的。为什么?船小好调头,市场机动性强。世界炼化装置的发展主流是大型化、园区化。大型化、园区化的优势是单位能耗低,配套能力强。但小型装置也有小型装置的优势,在小型装置上,创新技术更容易转化成现实的市场优势,更容易找到市场上的缝隙,更容易实现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一体化。这也许就是目前中国石油内部相对规模较小的炼化企业盈利能力反而较强的主要原因。
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根本的是要提升创新能力。中国石油坚持创新驱动,也是炼油业务实现持续稳定盈利的关键因素。目前,在船舶以气代油技术、国Ⅳ汽油升级换代技术、大型乙烯工业化等领域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SO和GARDES技术在汽油升级项目中应用,赢得了市场主动。长久以来,克拉玛依石化一直是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盈利的排头兵,根本原因是该公司坚持技术创新,把握市场主动权,靠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盈利,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石油注重营造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完善了与创新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推动创新实施,畅通创新人才成长通道,激发全员创新热情,使创新参与者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薪酬回报和荣誉奖励,让创新先进典型名利双收。引导创新文化的养成,鼓励创新行为长期化,正视创新风险,宽容短期失败,使创新者不因失败而受挫,不惧怕失败。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创新,通过竞争方式选择创新项目,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并选择、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增强人才学习、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提升创新团队的素质和能力。积极提供创新所需资源,优先投入、重点投入、持续投入,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上,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与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相适应、符合创新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创新能力强、环境优、效益好、人才多、驱动作用更加显著的目标。
在炼化板块,通过技术创新,炼油业务实现内涵挖潜,航煤、芳烃、润滑油基础油、重交沥青等高效产品得到发展,市场份额扩大。通过技术创新,化工业务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资产轻量化取得进展,关停长期亏损装置,发展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色产品,增加盈利能力。
目前,中国石油炼化业务突出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立足自身,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前瞻定位,加大研究乙烯原料优化的革命化措施,跟踪先进技术,包括煤化工、碳一等技术。
扭住效益不放松
实施“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针,效益是关键。有效益,发展质量就能得到提升,有效益,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炼化业务更是如此,要扭住效益不放松。中国石油的炼油业务要保持盈利,化工业务要实现盈利,只有确保安全环保、和谐稳定;只有坚持反腐倡廉;只有坚持挖潜增效,搞好优化运行;只有坚持技术创新,实现创新驱动。
首先是要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措施落实,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要发挥中国石油的传统优势,继续坚持优先发展国内上游业务,打牢发展基础。要把住炼化业务优化运行和实现价值的脉搏,在控制加工总量和成品油产量、降低库存、合理调整柴煤汽生产比上下大功夫。要着力提升成品油销售业务的市场应对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盈利创效能力,努力打造成品油销售“黄金终端”。要有效推进天然气市场开发,组织好重点管道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天然气销售效益和管道运营效率。要抓好海外现有项目的执行和新项目开发,推进海外业务规模优质发展。要按照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一体化要求,深入实施提速提质提效提素,加快服务保障业务转型升级。
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是作为中国石油集团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要大力推进开源节流降本增效。随着全球油气业务进入微利时代,每一分利润都来之不易。要完成国资委下达的增利目标,就必须坚持长期过紧日子,苦练内功、开拓市场,精打细算、精耕细作。要严把出口狠“节流”,强化项目投资效益考核,严控非油气主业投资,降低生产建设成本,处置低效无效装置和闲置资产。要扩大入口“开源”,完善工效挂钩办法等激励机制,调动全员创效积极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增产增效作用。努力形成效益的蓄水池,为国家经济做出更多贡献。
牢牢把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全力做好优化这篇大文章。优化调整是中国石油集团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升级版中国石油的一大核心举措,向内挖潜空间无限。中国石油集团将狠抓优化调整,科学配置资源,优化加工路线,巧妙运用对外贸易,成效显著。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石油炼化板块将在优化上精准发力,强化大局意识、效益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善盯热点、善抓重点、善解难点,进一步消解油气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这一突出矛盾,梳理全产业链业务流程,提高生产经营整体水平。
随着全球油气业务进入微利时代,每一分利润都来之不易。
兰州石化对污水进行处理,确保每一滴流入黄河的的水都是清水。刘延治/摄
坚决不要带血的利润
这说明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不牢、危机四伏,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安全是一道无形的红线,谁也不能逾越红线。今年年初,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徐福贵在炼化板块生产经营视频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任何工作都不能冲击安全底线,任何形势下都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带血的利润,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去发展。”
炼化企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石油集团采用“四不两直”方式,仅上半年,就有国家60个暗访组、中国石油总部5个暗访组先后对一些炼化企业进行了暗访,发现炼化存在的问题直报总部。在此基础上,各炼化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是暗访中,仍然发现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触目惊心。这说明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不牢、危机四伏,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一年多以来,各炼化企业深刻吸取了大连“6·2”储罐爆炸着火事故教训,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任何工作都不能冲击安全环保底线,从深层次查找不足,实实在在地打好基础,转变作风。安全是天,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一年多以来,炼化企业从思想、作风、执行力、承包商管理等方面查找问题,采取坚决果断措施,维护安全稳定大局。
同时,坚持短板治理不动摇,全面清查了专项整治和隐患治理工作进度,抓住机遇加紧推进高危泵、液下泵改造,加快完成罐区、电网整治,巩固长周期攻关、设备标准化和供应商清理的成效。
狠抓了高危作业的风险管控,非正常工作期间不安排高风险作业,对装置开停、动火、项目投产,以及节假日、双休日或夜晚进行的施工作业,要升级审批,现场监督,严密监控。
全面强化了承包商监管,辽阳石化已采取了很好的措施,大连石化清理了11家承包商。对此,各企业一把手高度重视,对存在问题的承包商进行了停产整顿,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清退,杜绝了层层转包、以包代管行为。
一年多以来,中国石油重点对罐区进行了升级管理,所有罐区进行封闭,设置围栏和警示标识,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对于罐区内的施工作业,有关领导现场坐镇,确保万无一失。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石油将继续开展安全大检查。炼化板块将抽调专家,分批对重点区域、高风险企业进行诊断,强化专业管理,落实规章制度;各企业也要根据自身需要,迅速采取措施,建立从严管理秩序,必要时可引入杜邦等外部力量支持。
近年来,企业的环保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国家督查从严、处罚从重。在环保问题上,中国石油炼化板块,不搞投机取巧,杜绝违规违法事件发生,为建设美丽家园尽责。首先是做到了在运装置做到了清洁生产,守住了达标排放底线。加强生产运行管理,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全面排查了污染物处理装置,健全了三级防控设施。其次是对于新建项目,严格履行了环境评价等程序,杜绝了未批先建、未批先投、延期验收现象。第三是强力推进升级减排工程,柴油质量升级项目、污染物减排工程等环保项目将在今年年底完成和建成投产。
名列今年上半年炼化企业盈利榜第4名的大庆炼化,在技术创新方面亮点纷呈。面对油田化学品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大庆炼化积极采取措施,为大庆油田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聚合物研究所所长林羽告诉记者:“我们开展的聚丙烯酰胺装置研磨油配制与加入系统研究,研磨油单耗由41千克/吨降至18千克/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大庆炼化聚丙烯酰胺年设计能力15万吨,具备了生产十大类、19个牌号的聚丙烯酰胺产品的能力,适合大庆油田不同油层和不同地质结构的使用,较好地满足了油田多样化的需要。
大庆炼化在“埋头”练好装置生产内功的同时,“抬头”把脉市场,积极开发生产回报高、前景好的高附加值新产品。大庆炼化生产的PA14D牌号产品,成为中国石油聚丙烯管材料主导市场产品,被授予“2012年度石油工业用户满意产品”称号,在全国管材料市场销售份额占到41%以上。高速拉伸BOPP薄膜料XH1356成为国内专利产品。RP340N产品的成功问世,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大庆炼化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这一牌号聚丙烯产品的企业。
小鹤管技术攻关是机电仪厂机械二车间的创新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技术革新后,仅变形鹤管修复一项,每年就节约费用近10万元,且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了4倍。在大庆炼化,像这样的发明越来越多,公司成立以来共申报专利24项,授权18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4项,解决了生产难题,消除了生产瓶颈。
大庆炼化鼓励员工发明创造,为员工发明创造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将技术创新范围扩大为科研开发、发明创造、高新技术应用和生产过程改进四大类,让更多的员工在全面建设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炼化企业中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
与大庆炼化一样,技术创新成为兰州石化的一大亮点。今年1月至7月首次开发聚丙烯H8020等新产品16个,31个新产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实现了12个新产品增产等目标,增效5000余万元。在炼化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公司与科研、销售企业加大合作力度,建立了产销研用一体化新产品开发平台,紧盯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高效厚利产品。
为实现企业和用户的共赢,该公司本着“技术先进、市场可销、生产可行、效益可观、质量可靠、环保可控”的思路,在小品种、精细化、高效益方面做文章,走高端化、系列化、品牌化、定制化之路。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与大庆炼化一样,技术创新成为兰州石化的一大亮点。
兰州石化乙烯厂开发的R P342N、RP340R、RPE28I等透明聚丙烯新产品已形成系列,可用于家居、食品容器、医用器材领域,与通用料相比,具有熔融指数覆盖范围大、高透明、高流动、刚韧平衡性能优良等特色,牌号优势渐显,市场前景广阔。
“一厂一剂”“量身定做”是炼油催化裂化催化剂新产品开发的新思路。该公司根据不同炼化企业的不同需求,今年开发了5种催化裂化催化剂和2种助剂,具有提高转化率和增加目标产品收率等优势。
该公司注重在提升新产品的科技含量、综合效益上下功夫,通过采取新工艺开发的环保型丁腈橡胶新产品NBR3305E、NBR2907E成本低、环保性能优良,全面提升丁腈橡胶产品档次,满足了橡胶制品出口欧盟的需要。
运行优化无止境
通过优化自用燃料结构节约减压渣油和液化气,上半年增效0.15亿元。
总盈利水平排在炼化板块第二名的庆阳石化,在优化运行上尝到了甜头。该公司加强进厂原油质量计量管理,抓好污油、火炬气回收利用,确保综合损失率控制在0.8%以下。开展装置全流程优化,抓好加工负荷匹配运行,确保装置低负荷生产均衡、平稳。优化燃料供给,采取催化装置回炼油浆方案,保证系统燃料平衡。优化半成品库存,有效缓解汽油销售后路不畅的矛盾。开展重整、汽油加氢、航煤装置二次加工结构优化,增产增销高效产品。
同时,庆阳石化把优化水系统运行当成大事来抓,抓出了成效。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调整循环水系统,停运两台电泵,每小时节电1610度。优化污水回用装置运行,提高超滤产水量,优质再生水由70m3/h提至90m3/h,节约新鲜水10.12万立方米。加强各装置污水外排管控,污水量由180m3/h降至120m3/h。
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优化装置操作、优选助剂等措施,催化外排烟气硫化物含量降至每立方米400毫克以下。开展降低重整预处理铁离子超标技术攻关,通过注水、更换脱氯剂等措施,铁离子浓度降至每升1毫克。开展碱渣生化处理技术攻关,碱渣处理量由每小时50千克提高至每小时100千克。针对原油中不明物质多,沉淀物外委处置费用高,通过考察后引进含油污泥撬装处理设施,目前悬浮物已降至每升500毫克以下,污泥中含水率降至70%以下,基本达到生产要求。
大连石化也把精细管理和优化运行放在重要位置,抓实抓好,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首先是以抓产品优化为龙头,立足于大连石化高端产品的产能优势搞好增收创效。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产品优化方面几个突出的增效点包括:高效产品的比例同比上升了28.4个百分点,特别是Ⅳ、Ⅴ类柴油比重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实现增效额0.8亿元;创新思路挖掘现有潜能,利用轻石脑油调合汽油,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汽油密度,节约了汽油调合成本,上半年该项目累计增效0.2亿元;通过优化自用燃料结构节约减压渣油和液化气,上半年增效0.15亿元。产品优化为该公司推进开源节流工作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其次是以抓装置优化为依托,借力于大连石化大检修良好的运行状态,全力推进安全平稳运行基础上的优化运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如将“以装置平稳运行促效益增长”作为所有优化实施方案的龙头项目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半年装置运行平稳率为99.89%,同比提高0.03个百分点,平稳率的稳步提升,为各项具体优化增效项目的顺利实施打造了一个最稳定的平台。
第三是以抓好项目优化为重点,立足该公司产能现状,通过抓好富氢气体回收和MTBE扩能等项目推动降本增效。富氢气体回收项目既是今年该公司的优化增效项目,也是该公司职代会布置的重点工程项目,该项目回收工艺采用膜分离方法,可高纯度、高收率回收富氢气体中的氢气,有效地解决该公司制氢成本偏高的问题,上半年投产仅18天即实现增效额0.09亿元。MTBE扩能项目不仅将处理量由原9万吨/年扩至16万吨/年,同时还增加了降硫单元,将硫量降至10ppm以下。上述两点使该项目成为该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上半年开工仅30天就实现增效额0.05亿元。项目优化的实施,为该公司提高综合利用率开创了新途径。
吉林石化:促质量效益提升
年初以来,吉林石化努力克服化工市场持续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找差距、补短板、破瓶颈、攻难关,精细实施压减费用、节能降耗、生产优化和科技攻关等开源节流、提质增效措施,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上半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4亿元,炼化业务控亏17.4亿元,同比增效10.9亿元。
精细管理降成本
抓细节,压缩成本费用。吉林石化在对公务用车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车辆油耗及维修费用高,资产利用率低等问题,重新核定公务用车数量,报废部分在用车辆。同时,健全完善公务用车使用制度,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管理,实施油耗、运行费用单车核算和奖罚制度,有效降低了车辆运行成本。上半年,通过压缩各种费用,吉林石化可控费用比预算降低2.72亿元,同比降低1.2亿元。
抓对标,降低能耗物耗。吉林石化参照装置同期、历史最好、行业先进,强化对标管理,持续改善装置运行经济技术指标。炼油和乙烯等关键经济技术指标持续改善,原油综合损失率同比下降0.045个百分点,实现效益921万元。该公司两个动力厂蒸汽成本大幅下降,当期增效9620万元。千方百计降低公用工程消耗,通过优化控制冬季室内采暖温度、缩短燃煤解冻时间、实施副产蒸汽并网等措施,同比节约蒸汽35万吨,增效5775万元;优化全区公用工程运行,同比减少氮气用量2160万标立,同步减少氧气放空量1080万标立,上半年实现效益1566万元。同时,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安全平稳运行是最大效益”的理念,减少了生产波动和非计划停车损失。目前,吉林石化有577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降低消耗同比增效1.7亿元。
优化运行出效益
抓优化,提高整体创效能力。吉林石化以市场为导向,增产炼油、乙烯等高效产品,停产限产丁辛醇、乙二醇、丙烯酸酯等亏损品种,最大限度提高装置整体创效能力。通过优化生产组织,丙烯腈厂4月下旬首次实现四套装置同时开车,上半年,丙烯腈系列产品同比增产2.2万吨,增效4000万元;通过合理控制亏损装置负荷,对丁辛醇装置实施单套运行,醇醚、丙烯酸酯等装置实施了阶段性停车,亏损产品销量同比减少12.6万吨,增利1.1亿元;优质高效组织航煤装置开车生产,实现一次开车成功、一次认证合格,一次产品合格率100%。
抓攻关,挖掘装置潜能。吉林石化依托自身优势,以科技创新挖掘装置潜能。通过持续实施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ABS0215H新牌号产品进入白色家电市场,得到了白色家电企业的认可;丁苯橡胶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得到了用户的好评;聚乙烯大口径管材产品定型、进入国内市场。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短平快”技术改造,利用窗口检修时机,顺利完成了炼油系统一常压减压系统切除、二催油浆蒸汽发生器改造工作,年可增效1000万元。通过引进新技术,将70万吨/年乙烯装置裂解炉由原来的48小时烧焦方法压缩到24小时完成,每次烧焦可节约蒸汽200吨、燃料23吨、电300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