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娟 何国军
实施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基础教育机构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不断进行深入地探索。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的成果不断地显现,但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机制前行比较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改前进的步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众多因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是保障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激励手段。传统教师评价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先,评价主体单一,缺少评价过程监督。传统教师评价主体以学校的领导为主,评价者与被评者扮演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评价项目指标的制定、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评价结果的解释等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其次,评价内容不全,忽视了评价核心内容。课堂是检验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重要场所,而这一主阵地却被传统评价弱化甚至忽视。教学实践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需要动态的跟踪检查,但由于检查人员受时间所限,一般采取定期检查与抽查的方式,因此对教师的评价结果难免会以偏代全。为了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客观、全面地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积极进行了教师自主性评价的探索和研究。
一、教师自主性评价的意义
(一)管理者实施科学管理的需要
学校管理离不开教育评价,而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内部体质改革,教师的评价工作也必须要走上科学化和制度化。实行教师自主评价机制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的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融洽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使教师评价更加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
(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实现课改成功的重要保障,怎样加快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呢?这是摆在每个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续的作用。”自主评价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提供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动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社会性就会得到促进。”可见,进行教师自主评价的改革是推进新课改、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需要。
二、教师自主性评价的实践
(一)自下而上制定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可行性
1.内容选择自下而上
选择什么样的评价内容服务于课改,是学校研究的重点。在制定评价标准之前,学校决定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学习归来,教师们感受颇深,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关于教师评价的内容,一致认为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决定着课改的成功与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托。课前教师精心编写导学案,并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课上学生借助导学案学习新知识、展示新发现,提升能力、获得成功和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课后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巩固也离不开教师的督导。因此,课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场所,理所当然,考核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就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评价的内容最终确定为集体备课、导学案编写、课堂教学、集体教研、思行随笔、听课评课和学生作业七个方面,再通过集体研究将评价内容细化到了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
2.制定过程自下而上
评价内容确定了,采取何种评价方式?如何呈现评价结果?都由一线骨干教师、年级组长和教务科研主任共同研究、确定,讨论合理后形成评价初稿,再上交领导审核,然后再下发到基层,征求意见,最后返回学校形成终稿,在课堂实践中试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切实保证评价标准的实际功用,真正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
3.制定目标自下而上
课堂教学改革是由表象到内涵不断深入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课改目标,评价内容也要相应的改变,对应的评价措施也会有所不同。改革之初,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营造课堂活跃的氛围是重点,在学生都能大胆发言后,学生参与的质量和教师的引导变为重点,因此,实验教师会根据实验中学生的发展变化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下一步的课改要求,在调整阶段目标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全体实验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评价标准的制定,从一线教师出发,最后又服务于一线教学,这种自下而上制定过程,确保了一线教师对评价标准的认可度,保证了评价实施的可行性。
(二)家校参与实施评价过程,保证评价的可信性
1.实行转听值班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自主评价体系中,教师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每一天的课堂都是开放的,每个学科都安排一名值班教师,转听同学科教师的课堂,督促他人的教学、学习他人的亮点,并将检查结果汇总到转听记录上,课后以年组为单位集中进行会课,鼓励优点,反馈问题,研究改进措施。除了值班教师外,学校还安排了教学校长和主任担任值班领导,为课堂教学把关。此外,学校还定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学生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师生的交流效果。这样,教师通过自评、互评、生评和校评来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施教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层级管理,而是向平等、公正的开放管理转变,评价结果更趋于科学和合理。
2.通过自评互评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各学科教师每周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检查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思行随笔、听评课记录,督促教师积极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自主评价中学习他人所长,在总结、实践中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教学管理处对教师的评价成绩实行月汇总,科研评价处及时公示考核结果,提高了评价的透明度,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到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并督促所有教师从工作态度、努力程度、达成效果等方面积极进取。
3.实行家长监督制,实现多元评价体系
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定期来校进行监督,体验教师教学过程,从教师的课堂组织调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评价教师,作为教师教师评价结果的辅助指标。家长委员在监督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提供理解和支持。二是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家长座谈,听取家长关于课改的建议,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保障学校课改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教师自主性评价的成效与思考
(一)初步成效
1.教师自主评价体系初步构建
以教师自评为主的项目有课堂教学、导学案、听评记录、学生作业、思想随笔和集体备课。每项检查都有详细标准,做到日评、周评、月评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教师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每一项评价内容都能做到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形成了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评价氛围,自主评价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课改目标的自觉行动。
2.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自主评价,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认识了自己的优势,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每一位教师都能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分享,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依托评价真正实现了合作共赢。通过自评互评,激发了教师的思考意识,思行随笔记录着自己的教学心得与成长的心路,省市级教学杂志上经常发表教师的课改论文。通过校评,不断树立课改典型进行榜样引领,引领全体教师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在自主评价中,教师们提高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并将问题转化成了课题,将思考化作了研究的灵感。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日益增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获得提升。
3.课堂教学实效性明显提高
随着课改进程的推进,我们逐步总结出了符合自主高效理念的“五学三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自主性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下,教师的课堂效率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了,最大的受益者——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日益提高,《纲要》中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得以实现。
(二)思考
1.转变观念,克服人情障碍
自我评价需要自我剖析和反思,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要理性客观地面对。在自评和互评中教师能否摆正心态、克服人情关直接影响着评价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本着对他人负责和自我发展的原则实施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评价的效能。
2.长期坚持,促进课改发展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自主评价体系的实施亦是如此。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应随时总结评价体系中不适应课改进程的要求,调整评价标准,更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实践和探索,让教师自主评价机制不断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长春市东光学校)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