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不信任的代价是灭亡

2014-02-26 13:13王海
中华儿女 2014年4期
关键词:纸面契约课间

王海

有位朋友告诉笔者,他的孩子读小学,平时除非上厕所,课间的十分钟休息时间,老师都要求学生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而原因,则是学校害怕孩子们室外追逐打闹受伤。朋友很不满,说这样怎么行,孩子天性是玩耍,一天都蔫在教室里多闷啊!

对朋友的抱怨,笔者本来以为是个案。但笔者住家的楼下,正好是一所小学。稍微观察了几天,果然发现即便是课间,校园里也是空空荡荡。但一到放学,接送车辆和家长就堵塞了整条街道,人声鼎沸。

这让笔者想起了当年自己的小学。每到课间十分钟,下课铃一响,整个校园瞬间从安静切换为沸腾,无数个孩子像冲刺一样喊叫着从教室门涌出来,瞬间充满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喊叫、追逐、厮打、嬉戏,就跟炸锅一样。

的确,那时候如此多的孩子一起嬉戏追打,是很容易受伤,让人触目惊心。男孩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甚至磕破皮流血都不稀罕。但是,跟课间十分钟困在教室相比,笔者还是觉得当年太幸福,今天太残忍。

课间限制小学生出教室,笔者不确定是否普遍现象。但是,学校甚至教育相关部门发文限制组织孩子春游秋游远足,则早已经是普遍现象。看来,为了孩子的“安全”而限制孩子的天性,至少是教育部门这些年来的趋势。

其实,这些手段,初衷并不是孩子的“安全”,而是学校的“安全”。今天的家长和以前的不一样,他们能说会道更“懂法”,孩子一旦在学校有个磕磕碰碰,还不把学校或者老师闹个七荤八素?

总之,学校不相信家长通情达理,家长也不相信学校尽心尽责。双方都在推卸责任,都在相互防范。于是,除了尿尿,孩子被捆在了座位上,成为互不信任的牺牲品。这和今天的医患关系何其相似。

如果互不信任,人是会死光的。不是吹牛,笔者不到10岁的时候,就曾论证过这个问题。

小时候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一毛钱的糖,我就发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情形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或者是先给钱,或者是先给货。我当时就考虑,假如买卖双方互不信任,卖方要求先给钱,买方坚持先收货,交易岂不是永远达不成?所有人岂不是要全都被饿死?

今天,从物质角度,中国的状况不逊于西方国家,但很多人感慨,生活在中国社会,成本很高,代价很大,其突出表现是“活得很累”。这个累有经济方面的压力,更有精神压力,原因之一是人与人之间高度不信任。更可怕的是,这种不信任几乎渗入骨髓,渗透到社会的组织和运转方式中去。

今年春晚有句台词,“如果人心倒了,就再也扶不起来了”。为什么?因为人心是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了,就倒一片,就谁也扶不及。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靠层出不穷的法规根本无法解决,靠所谓的合同也无法解决。相互信任,其实是一种契约精神,但契约精神并不是指现实的契约。因为纸面的契约所能覆盖的,不及九牛之一毛。同时,纸面的契约越复杂,对公序良俗这种天然的契约破坏性就越大。

互不信任就像毒药,一滴下去,一缸水都难自清。好在信任也像种子,种下一颗,就能收获一穗。未来,要看有多少人愿意承担风险种下信任。否则,互不信任到极致,只有灭亡。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面契约课间
一个动作写出笔锋
悬浮字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跳出纸面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卖地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