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涛
丁志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中国金融40人(CF40)成员,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是有着多年金融教研经历的专家。1月25日,在全国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上,他被选举为全国金融青联副主席。
会下,记者见到的丁志杰身材瘦高,留着偏分发型,戴副金丝框架眼镜,声音略带沙哑。他多次表示,希望能够尽一份力,为金融青联委员走进高校,与高校师生相互交流积极搭桥引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金融栋梁之才。
第一角色是教师
出生在1969年的丁志杰,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金融教学和科研。几年前,他出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更是在每年的年终述职报告上按“教学、科研、业余管理者”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全年工作的得失。
虽身为院长,但丁志杰认为自己的第一角色当是教师。
他说,自己最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科研却是他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在丁志杰的观念里,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只有不断进行学术研究,才能跟踪和掌握理论前沿。
“教无定规”,是他多年教学总结出来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创新,“但是该创新的一定要创新,不该创新的就不要乱创新,更不该为了创新而创新。”丁志杰说。教师要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体。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怎么引领很重要。”丁志杰告诉记者,为了调动学生应用知识的积极性,他领导的金融学院和中国工商银行、全球最大外汇经纪公司福汇等组织了全国大学生银行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贵金属交易大赛、全国大学生外汇交易大赛等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而对于时下流行的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丁志杰更持否定态度: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不会应用知识的人。他认为知识无用论跟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有关。当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自然就会应用知识就大错特错。事实上,这仅是知识传授的基础阶段;从理论到实际,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应用,才是巨大的飞跃,才完成知识传授的整个过程。
因此,作为教师,丁志杰除了课堂上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他曾指导组织金融学院本科生组成课题组,针对出租车调价,做关于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的课题,在社会实践中极大程度锻炼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结果,学生们的《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获得了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一等奖。
对于如何评价自己,丁志杰心里有一杆秤,衡量的标准是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他诙谐地说道:“作为一名教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学一辈子如果没有几个‘铁杆粉丝,那一定是失败的。”很多人都知道,丁志杰的课堂,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最受欢迎的课堂之一。
他总是说,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不能育好人就是误人,而误人子弟比作奸犯科的危害要大得多。
两年博士后研究影响一生
很少有人想到,丁志杰当年高考,报考的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震地质学专业。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竟会走上金融科研的道路。
本科毕业后,因为对金融事业的兴趣,让他决定考研,并改选国际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博士期间,他的专业是金融学。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开始招生,丁志杰又成为首届博士后的一员。丁志杰感慨:“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影响了我一生。”来流动站工作之前,他曾一度对自己的教研工作感到困惑和迷茫。那时的研究多数是从文献到文献,脱离实际不说,还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的既不能顶天也不能立地的“夹层研究”。更令其苦恼的是,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的同时兼做教师,从事教职5年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并不很清楚在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知识到底有什么用,更无法让他的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但两年博士后工作却很快让他改变了这样的“窘境”。
当时,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正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而金融领域成为国家深化改革的重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外汇市场改革研究”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研究”这两项是国务院重大课题研究,课题组集中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从事相关实际和研究工作的主要专家,而丁志杰也作为一员参与其中研究,这给他提供了近距离学习和了解实际的绝好机会。
研究工作中,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实际的距离,他参与的每一个研究都是在金融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国金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他逐渐发觉自己在学校教授的知识以及在教授过程中所研究的内容都是有用的,只是之前全然不知。
在离开博士流动站之后的工作中,丁志杰主要研究的“新时期中国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调整”这一主题,内容涉及人民币汇率、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方面,多数也基于那时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部分成果在时下也正为有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借鉴。
“我只是名‘业余管理者”
2013年,丁志杰又多了一个职务——研究生院副院长,在上级领导没有找到金融学院院长的合适人选以前,他将继续兼任。若一个大学将研究生院单独成院,就意味着学校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更是有计划将其建成学术研究型大学。而指派丁志杰到研究生院工作,这无疑是校方对他学术研究成果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管理工作的信任。
做了5年多的院长,丁志杰却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名业余管理者,而对“业余”二字,他自有释义。说自己是业余的管理者,他是在不断地警醒自己不能成为高校行政化的一份子。丁志杰看到如今高校行政化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行政化无非是个利字,许多人逐利的同时却迷失了自己。他们曾经是靠自己的实力走上管理岗位,但慢慢习惯于并依赖于行政管理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好处,从而轻视甚至放弃了教学科研,最终变成为了“只能当院长的院长”。endprint
说自己“业余”,丁志杰更像是防微杜渐,他不希望因为自己管理上的失误而导致教学的差错;但更不愿看到,因为疲于管理上的事情,而放弃了教学与科研。因此,在管理机制上,他加以改善。要杜绝行政化,就要首先确立学院、学科发展的方向并取得共识,这其实是制定好规则并增加透明度,减少人治的成分。
所谓权威,不是树起来的,更是做出来的。丁志杰一肩三挑,无一偏废:他撰写的学术报告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和使用,很多科研成果的政策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被采纳。在2002年和2004 年,他两次荣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2004 年他荣获金融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又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并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者;2009年获评教育部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先进个人;2010年获评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2年当选北京市教学名师。2010年至今,他围绕美元走势逆转的风险、外储缩水、房地产泡沫、美债危机、热钱防控、全球化新趋势等问题向国务院提交内部报告16篇,其中7篇获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
对话丁志杰
《中华儿女》:您现在的身份既是教育者,又是金融科研工作者。您能否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金融改革创新,结合您当下所研究的课题,谈一些您自己的看法?
丁志杰:金融主导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的美元霸权开始出现货币殖民倾向。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华尔街对全球金融的控制力,从全世界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攫取巨额财富。
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是美国剪羊毛行为的主要受害者。2004-2012年间中国对外净债权从2764亿美元增加到17364亿美元,累计对外输出净储蓄106096亿美元,但期间表内国际投资收益累计-2011亿美元,表外还有亏损累计3917亿美元,两项合计-5928亿美元,净资产的收益率为-5.59%。
也就是说,中国对外输出100美元净储蓄,不仅收不到利息,还要倒贴5.59美元的保管费。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对外开放模式存在突出的低效益问题,必须进行调整。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什么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是现有秩序的最主要受害者,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在全球治理变革难以推进的情况下,中国加强新兴市场国家的南南合作,构建区域性、集团性治理框架,降低对全球治理和主要发达国家的依赖,不仅有助于维护和实现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的利益,同时也是撬动全球治理改革的着力点,因而也是全球治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儿女》:互联网金融是时下的热门话题,您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成长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丁志杰: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产生的冲击力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互联网金融横空出世,导致银行体系存款大搬家,其吸纳的资金以几何级数增长,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和压力骤然增加。互联网金融使得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脱媒。在发达国家出现过三轮金融脱媒,第一轮是来自货币市场基金等资本市场上的竞争,第二轮是来自大型连锁机构的竞争即非银行的银行出现,第三轮才是来自互联网的竞争,而且是冲击最小的。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互联网金融相当于发达国家三轮脱媒的综合,而且它是轻装上阵,和背负着20万亿低息存款准备金资产的银行业竞争,对银行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金融业发展有积极意义。一是互联网金融将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存在,二是传统银行业将加快利用互联网技术,出现金融互联网化趋势,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揭示了我国银行体制乃至金融调控存在的缺陷,推动中国银行监管、宏观调控变革。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一个完善的金融体制塑造,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储蓄者和借款人等金融服务消费者都将从中受益。
《中华儿女》:经济、金融专业都是学生们高考报志愿时选择的热门专业。据了解,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一部分学生是出于毕业后能够在金融行业拿到高工资、高回报。您作为金融学院院长,从培养下一代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想法与青年人分享?
丁志杰:金融学专业是热门专业,基本上是各高校招分最高的专业,这和中国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巨大需求是分不开的,也和“离钱近”有一定关系。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系统的专业学习训练越来越重要。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努力学习,打好夯实专业基础,是成为合格金融人才的基本条件。金融机构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很高,一个叫尼克尼森的交易员就搞垮了英国百年老店巴林银行,诚信守责是基本的标准。最近国际金融市场上操纵欺诈案屡屡曝光,对从业人员乃至整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想进入金融业的大学生而言,要从基本的做人做事做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要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精神。
要注意“离钱近”的负面影响。金融业收入确实要高于一般行业,是好事但处理不好可能就是坏事,每年金融业犯罪行为也不在少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把华尔街的贪婪以及由此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个人自律,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
当代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他们不仅是见证者,而且是践行者。这是历史性的机遇,给这代人成就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崛起复兴过程中,金融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作为金融人,不能局限于小我,要有家国情怀,方能成就大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