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参与学习法通俗地说就是指学习者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她区别于传统的一言堂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只能被动地听和记的单一感官或极少数感官参与的学习状况。她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且效果显而易见。
一.多感官参与学习法让学习变得轻松、高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四大属性中,强调最多的是学生的活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现在的大多数课堂中,我们看到很多的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一份课件。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依然被动地听,间或偶尔少数成绩好一些的同学被指名回答几个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老师认真地讲解、学生木无表情,课堂低效。渐渐的老师觉得课越来越难上,学生愈来愈难管。
不同的人对学习有不同的偏好。有些人主要是视觉学习者,喜欢看照片或图画;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喜欢听;有些人是触觉学习者,通过触觉会学得更好;有些人是动觉学习者,通过移动身体或其它动作会学得更好;有些人偏重于印刷文字,通过读书会轻而易举地学会东西……
应该首先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因材施教。班级授课制让这种教育思想更多地成了一句口号。
笔者听老师执教过文言文名篇《孔雀东南飞》,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文言文。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很有挑战性的。出乎意料,老师在说明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读懂本文,能将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各自的形象;探析悲剧出现的原因)后,就在一旁巡视了。只见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寻找合作伙伴了,大家开始读课文、交换资料、讨论交流,活动开了。整个过程中老师更多是评价、提醒。课堂最高潮的部分是关于悲剧出现的原因的争辩,两方俨然成了辩友,各自举证,好不精彩。
课下拉住一位同学询问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很兴奋地告诉我:“这节课上得很轻松,记忆也很深刻。”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学习者只对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印象深,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得到刺激这种现象会有很大改善。
刺激多种感官,利用更多的大脑通络,从而建立起更多神经连接,使更多的记忆被轻松地记下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习主要依赖的感觉通道有视觉、听觉和运动知觉。学习新内容时,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学生越可能掌握。教师应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官组合参与的方法向学生解释并让他们反过来向你解释,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机会。
二.多感官参与学习法的实践有利于促进师生的真正发展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备课常常是准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再多就是备学情,但是很少有教师在课堂情境上下功夫的。现在看来是教师们忽视了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这里笔者所强调的多感官参与不是想怎么动就怎么动,乱动一气,我们希望是该说的时候说,该听的时候听,该写的时候写,该演的时候演。那么时机如何把握?学生全体之间的差异如何区别对待?等等这些都应该纳入到老师的备课之中去。
实验证明,在一定时间内,人的感官获得知识之比是:视觉占80%,听觉占3.55,触觉占1.5%,味觉占1%。研究发现: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长短约等于他(她)的年龄。课堂教学中避免单调的串讲,训练学生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聆听、善于聆听、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听”、“练”结合,关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思维方式。“听”、“说”、“写”结合,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这样口、手、脑多种感官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辩能力、听析能力、听赏能力、听评能力等。
七上《丑小鸭》,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们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找出丑小鸭遇到的困难并说说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的启发。目标一明确,各小组行动开始,每组在读完课文以后开始查资料、交换资料、研讨。教师巡视,全班没有一名同学开小差,最后每个小组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了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丑小鸭遭遇的困难。同学们派代表上黑板来讲解给老师同学听,效果相当好。一节课轻松自如地结束了。找来全班最差的两名同学一问,他们回答的完整让我惊讶。
黄春,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