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 “高中生能写记叙类文章”,江苏省高考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也不止一次强调“一线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写记叙文”,要求中学生学会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人与事,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此,笔者结合写作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记叙文写作。
一.立足生活的典型素材
素材是文章的根本。典型生动的素材不是照抄照搬、机械模仿。它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细腻的情感体验。它是生活的浓缩,是艺术思维的原型。一篇好的记叙文,典型的材料拥有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变化紧凑的文章情节、至真至纯的生活情感。
在记叙文写作的教学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挖掘素材,从而更好地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在《我的高三生活》作文练笔中,很多学生就立足自己,写出了较生动幽默、意味深长的文章。如:
上了高三,也便迎来了“计划生活”的时代,一切事情都在计划中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计划起床,计划睡觉的时间,计划吃饭,计划在哪吃饭,计划今天吃什么……
甚至连上厕所也成了高三计划生活的头等大事。
整栋教学楼,人多,厕所少,供不应求,多次出现“买方市场抢货”的局面。每天,在离早自习下课还有两分钟的时间,欲上厕所的同学便“蠢蠢欲动”,停下口中的嚼词,悄悄地拿出饭卡,装好够量的卫生纸,拎好吃饭用的工具(放在厕所门口),紧张地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此时心无杂念,只有——上厕所。
“叮铃……”铃声刚一传出,一同学箭一般地身影便“嗖”地冲出,飞快地穿过人群,还不时地喊出“让一让,让一让”,那冲劲,不比跑饭次,老远便看见三楼数人向厕所冲去,厕所大概已满,不行,改变路线,于是“噌噌噌”向二楼冲去,二楼理科班多,女生少,嘿!高兴地跑到二楼厕所,不料人亦满,不行,继续前进,于是,开足马力,奔向一楼,还好,一楼仅剩一空位,高兴地一脚跳上去,今天的大事解决了。
二.精炼独到的鲜活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枝叶。鲜活的语言能让文章雅趣怡人、情真撼人,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情感的净化。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最易犯叙述罗列、罗嗦重复的毛病,文章往往只是简单地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没有选择、没有重点地一叙到底,枯燥而幼稚化。记叙文语言的精彩独到、简洁精练是教学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活,培养自己对人与事的独到见解,思想深刻了,行文便会深刻。
如学生作文《回忆初中的年华》中有这样一段话:
初中的日子很单调,我们没有春游,不看电影,听话而且坚韧。到了初三,很多女孩子忍痛剪掉了长发,男孩子们放弃了最喜欢的篮球,我们做很多的模拟试卷,在殚精竭虑中虔诚地期许着自己的未来……想一想人生的离别太多了,人和事终会变成那难以言说的眷念,于是我们学会坚强,没有眼泪,只有一丝丝藏在心中的伤感。
十六七岁的高一学生学生能写出语言如此精炼的文字,诚是难得。
三.细腻精巧的艺术构思
构思是文章结构情节安排的关键。细腻精巧的构思可以丰富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之于记叙文,则要精巧地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紧密联系,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典型烘托的环境中,放大生活原型,寻找典型,精密地组织构思,顺应叙事内容的发展,才会使文章引人入胜,更具可读性。
若写树叶落地之景,可写“素秋中的那片叶,再也经不住风的摇曳,在最后的挣扎中脱离它的母体,不情愿地于空中翻了几个筋斗,贴在近处的池水面”,进而引出后面的情节,便比单单写其“飘落”到地上要生动形象得多。
曹文轩曾指导小学生如何将“小男孩看柿子”一事扩展成几百字的作文:一个小男孩,家门口有棵柿子树,柿子树上有两个红通通的大柿子,小男孩每天所做的事就是看着这两个柿子,等在外地上学的哥哥回来后吃。有一天,来了两只黑乌鸦,一只叼一个柿子飞走了。小男孩气愤极了,跟着后面追,追着追着,前面出现一片小树林,乌鸦钻进树林,很快就见了。小男孩失望极了,正沮丧之时,小男孩突然看见前面不远处原来有一片大大的柿子林,树上满是红通通的大柿子。
短短一百余字,就已一波三折。若我们写作记叙文都能如此,文章的艺术性便强多了。
当然,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还有很多,但若能做到此三点,艺术与笔力便基本具备了。尽管每年高考之后,教师、专家都反复强调“作文教学强调学生的文体意识”,但记叙文教学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不断深入地研究与探索,发现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翱翔在属于他们的天空。
史淑鹏,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