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科
摘要: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宋庆龄接过丈夫的旗帜,致力于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为此,她揭露蒋介石的叛变行为,同中国共产党取得亲密联系。抗战爆发后,她又致力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并组建了保卫中国同盟,为中国抗战取得了国内外的诸多帮助。
关键词:宋庆龄;国共合作;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宋庆龄,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之父孙中山的妻子,在其死后坚决地接过了三民主义的旗帜,秉承孙中山的遗志,从此,她为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始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她与中国共产结成了忠贞不渝的亲密战友。抗战爆发后,宋庆龄从民族危亡和人民解放出发,主张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再次合作,展开各项抗日主张和活动,带领广大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
抗战爆发前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此,宋庆龄一直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早在1934年4月,她就与国民党元老何香凝等人联合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呼吁全中国同胞“立刻停止屠杀中国同胞的战争”、“全体人民总动员”的主张。[1]8月间,时逢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宋庆龄又与国民党右派积极响应,表示拥护。
我们知道,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七•一五”屠杀中国共产党,使得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向破裂,为此拉开了十年内战的帷幕。与此同时,日本法西斯势力也将魔爪伸向了中华大地,然而,蒋介石集团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致使中国土地被逐渐蚕食。由于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和日寇的咄咄逼人之势,又是宋庆龄,在国共分裂后民族存亡的关头,打开了国共之间紧闭多年的大门,可以说宋庆龄是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第一功臣。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宋庆龄肯定了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与主张。出于对全局的把握,为了民族利益和团结抗日的需要,她又积极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宋庆龄总是将民族和革命的最终利益放在首位,个人恩怨在此时已经微不足道了。在蒋、汪相继背叛革命后,宋庆龄对外发表声明表示不同流合污,对国民党“新政策的执行”不再参加。并痛斥国民党“已经完全失去了它的革命的意义”。[2]然而,西安事变后,为了配合中共的积极让步政策,宋庆龄一改大革命失败以来对国民党中央的抵制态度,第一次以中央委员身份参加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并在会上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力促国民党改变立场,团结抗日。
由于会上国民党顽固派和亲日派的阻挠,宋庆龄等的这一提案未被通过。但共同抗日的趋势已经确立,最终大会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可以与中共合作。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大门彻底被打开。为了敦促合作的尽快建立,宋庆龄接连在舆论上发表呼吁和文章,向人民大众阐述合作的必要性。恰此,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两党终于在9月底先后发表声明,确定合作建立。得知消息的宋庆龄热泪盈眶,接连写出《国共统一运动感言》和《两个(十月)》等文章,表达对国共再次合作的高兴和期望。
抗日战争期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宋庆龄便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日救亡战斗的洪流当中。她用自己的个人威望不辞辛苦地到各处进行抗日演讲,在报纸上发表救亡救国文章,号召全体中国同胞一起团结起来进行抗日斗争。
在上海,她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到各项救亡团体、协会和活动当中,并在上海建立了妇女界抗战团体。此后,她团结了一批国民党军政官员和社会贤达的夫人,建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
在广州,宋庆龄带领广州人民进行艰苦的保卫祖国斗争,她领导救护妇女儿童活动,亲自举起火把参加广州人民的反侵略游行,这一系列行为,给广州这个城市带来了抗战的坚决意志和爱国情怀。
在重庆,宋庆龄不嫌旧恶,与政见不合、分道扬镳长达十二年的姐妹宋霭龄、宋美龄再次携手走在一起,一道视察陪都妇女儿童及战争灾难救护的工作开展情况。
自此,宋氏三姐妹的关系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她们联袂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相互配合与支持,为抗战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国民党内部,宋庆龄始终坚持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原则,同一切倒行逆施进行针尖对麦芒的坚决斗争。随着南京、武汉、广州的相继失守,消极、悲观、投降、分裂的情绪蔓延在国民党内部,各种对日妥协、分裂、独裁、破坏抗战团结的倒退活动层出不穷,对此,宋庆龄给予了强硬回击。对于汪精卫的叛逆,她进行了无情抨击“此国家叛徒,竟敢盗窃中山先生之遗教,其恬不知耻,有如此者。”对于国民党政府打压民主、包办抗战的行为,她又借此指出缺乏民主,强调只有坚持政治民主,才能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潮,巩固统一战线。
总之,抗战以来,宋庆龄的一系列活动,表明她是坚决维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反对分裂的立场和原则。她的辛勤、汗水维系了统一战线的巩固,再一次展示了一名卓越女性、一名伟大政治家和革命家的坚定立场和人格魅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史书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注释:
[1]尚明轩.宋庆龄在抗日战争中[J].民国春秋.1995(04)。
[2]《宋庆龄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11月第1版,第18、21、2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