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用腔和创腔

2014-02-25 15:28韩力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唱腔京剧戏剧

韩力

摘要: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尤其是京剧,讲究“唱”、“念”、“做”、“打”兼备;“文”、“武”、“昆”、“乱”不挡。本文主要谈谈京剧的音乐,重点谈谈用腔与创腔。

关键词:戏剧;京剧;艺术;唱腔

[中图分类号]: 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尤其是京剧,讲究“唱”、“念”、“做”、“打”兼备;“文”、“武”、“昆”、“乱”不挡。演员必须经过全面的学习,丰富自己,因为越是全面的演员越能把戏演得生动、感人,引起观众的共鸣,满足观众的要求,达到良好的戏剧效果。京剧音乐可分为两部分,主要是对唱腔艺术(声乐)的欣赏,其次是对伴奏乐的欣赏。京剧的音乐,当然主要是京剧声腔艺术,也就是京剧的唱。还有就是欣赏京剧的音乐伴奏乐。京剧的伴奏乐器,较简单。但却可以演奏出优美的音乐,使人感到是一种特别的音乐享受。进入京剧音乐的世界,需要一个过程,一旦进了这个世界,就会发现京剧音乐的世界里,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待人去欣赏。

京剧里不论文戏、武戏大都要有唱,尽管戏中有的以“唱”为重点,有的以“念”或“做”或“打”为主体,但一般也都不缺少“唱”,还要通过“唱”来表达人物心情,故事情节。过去,以至现在,很多人管看京剧叫听戏,也就是这个道理。以前,不少爱好京剧的人专门买一张距离舞台很近的票,不论偏正,只要得“听”,不管得“看”与否。因为他们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听”,为了去欣赏“唱”。这些观众往往是坐下来以后,闭上眼睛,不看舞台上的一切,专门用手拍着“板”,用耳朵来欣赏“唱工”。现在时代变了,观众也理解了戏曲是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观众也不单纯是为娱乐而娱乐,要求全面地欣赏艺术,不仅要“听”,也还要“看”。不过从前存在过的那种专门“听戏”的现象,也正说明了“唱”在京剧中所占的地位。京剧的唱腔艺术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特别像“四朗探母”“二进宫”等等,经过千锤百炼的传统戏,可以说是“京剧音乐美”的代表作品。京剧的唱腔,老生、小生、青衣、老旦和花脸的唱腔,其用嗓、声调及音色各不相同。甚至每种流派的唱法,都各有不同。因此,京剧的演唱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比如,旦角中的四大名旦的唱腔,就各有特色。如梅派,唱出来是雍容大方,朴实动听。比如梅派的贵妃醉酒,就有这种感觉。程派,特别是其悲剧的演唱,悲凉凄婉,委婉感人。再如老生戏,谭富英的唱腔,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马连良的唱腔则风流潇洒,俏皮活泼。奚啸伯长于演唱如泣如诉的“白帝城”“哭灵牌等,凄楚感人。我以为,只有了解京剧的声腔艺术,才能进入京剧音乐的殿堂,享受到京剧音乐的美妙。

京剧有文戏,既唱功戏、以演唱为主;有做功戏,以做派、表演为主;还有武戏,以武打表演为主。京剧是门类繁多的表演艺术。但我以为京剧的音乐,是京剧的精髓,离开了京剧的音乐,包括演唱和伴奏,京剧就失去了灵魂,而谈不到京剧之美了。因此,我以为京剧美妙,而妙在京剧音乐之美。了解京剧在于了解京剧的音乐,享受京剧在于懂得京剧的音乐之美,繁荣京剧在于珍视和发展京剧的音乐之美。

说到京剧的“唱”,为什么那么受人重视,引人入胜呢?它的腔调的繁复优美变化多端,是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好的唱腔能把人物的情感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京剧里丰富优美的唱腔是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演员,通过演出实践,不断地创造出来的。今天又很多演员在唱腔的研究创造上孜孜不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是极为可喜,也是值得鼓励的好事。

谈到唱腔的创作,那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之所以这样提出,并不是“泼冷水”,叫人“知难而退”,而是企图说明创作唱腔必须认真下功夫,深入实际,结合剧情,抓紧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孤立地去“想”腔。近几年来在我所看到的戏里,有不少创作的新腔。这些新腔,有的听起来叫人觉得很舒服,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是也有的叫人听着不入耳,给人别扭、甚至混乱的感觉。那原因并不在于腔调的“花”不“花”,而主要在于是否结合了剧情和人物的感情,“路”走对了,即使一个朴素的腔运用出来,也会给人以明快的感觉;否则,尽管演员累得满头大汗,要了很多花腔,然而效果不好,不但不能给人留下“绕梁三日”的印象,反而会使人感到烦琐和零乱。

京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京胡,俗称京胡。这是一种竹制弦乐器。京胡虽然不大,但京胡音量很大,就是在和交响乐合奏时,它的声音也清晰可辨。京胡在伴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京剧的唱腔,只有在以京胡为主的乐队的伴奏下,才能显现出京剧的韵味。特别是京剧的旋律,只有演唱和伴奏合为一体的时候,才能充分表现出京剧的特有韵味。在京剧一句唱词与一句唱词间有长有短不同的“过门”,也就是唱词间的间奏,对京剧音乐的整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过门”常使演唱更加精彩。

创作唱腔,必须根据表演者个人的具体条件进行考虑。比如同是一出《玉堂春》,梅、程、尚三位就各有不同的唱法,不同的强调。老前辈有老前辈的唱法,后起的青年又有他们的唱法,这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不对,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嗓音条件、体形和表演特点,对与不对的标准仍在于是否真正结合剧情和人物感情。结合了,不论哪种唱法,哪种强调都对,都会被观众认可,流传后世;否则就不会被观众承认,遭到淘汰,这是必然的。

猜你喜欢
唱腔京剧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京剧表演开始了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我的京剧之路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创办少儿京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