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对基本词汇问题的启示

2014-02-25 15:28徐畅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摘要:原型在原型理论中被认为是一个范畴内部的最典型,最好的样本,其他的范畴成员与原型样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按照与原型样本相似程度的高低,成等级分布。自从汉语引进基本词汇以来,有关基本词汇的划分标准(或特点),虚词到底是不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划分等等,这些问题引起了语言学界广泛及长时间的争论。有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些共识,文章试从原型的角度去更清晰地理解这几个语言学界主要争论的问题。

关键词:原型范畴;典型成员;非典型成员

作者简介:徐畅(1990.12-),女 ,吉林省辽源市,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读,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及语法。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2

一、引言

1950年斯大林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自此中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并研究基本词汇及其有关问题。基本词汇作为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术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解基本词汇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词汇问题,认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词是基本词汇,怎样区分基本词汇,虚词是不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语言学界对这些由基本词汇引发的一系类问题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探讨,一些问题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共识。

二、语言学界关于基本词汇的几个争论问题

(一) 基本词汇的划分标准(或特点)

基本词汇这一术语据张能甫的研究,是由孙伏园在1947年最早提出的,之后1950年斯大林在其文章中讲到基本词汇,并肯定了基本词汇在语言中的核心地位,但并未明确提出划分标准,之后苏联的学者M.C.古勒卓娃和B.A.谢列布连尼柯夫率在斯大林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基本词汇的三个划分标准,我国学者简称为:全民常用性(或普遍性)、稳固性、构词能力强。但其在实际使用中却遭遇到了瓶颈问题,首先,这三个标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们不能明确地指出一个词到底达到什么使用程度才算全民常用;存在多长时间才算稳固,有的基本词存在时间很长,如甲骨文,但是我们已经不再使用这种文字,而有的词的存在历史不过几十年,如“手机”,“共产党”,但我们也不能把它们排除在基本词汇之外;还有构成多少个词才算是能产,是一个还是几十个,这也是具有争议的问题,因为有的基本词汇并不具备很高的构词性,而有的一般词汇又具有较高的构词性,如最近出现的“裸”字,就构成了许多新词“裸官”,“裸婚”,“裸考”,“裸奔”,“裸色”,“裸妆”等等。其次,对于词与这三条标准的符合程度也存在分歧,据马宏基在其《基本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认为语言学界大致存在三种观点。一、严格执行三条标准,缺一不可,持此种观点的代表是谢晓安、符淮清。二、只符合两条即可,其代表有葛本仪和史存直。三、不采用“构词能力强”这条,代表为刘叔新。

(二)虚词到底是不是基本词汇

虚词到底是不是基本词汇这一问题的争论最早是林焘先生在《汉语基本词汇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语文,1954年,第7期)中认为虚词不是基本词汇开始的,在文中他说“虚词不能归入基本词汇这个一般性的原则应该肯定下来。他提出的依据是虚词虽然常用,但只能在“语法构造”的范围内来研究,虚词在句子中只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对于林先生的观点赵振铎在《虚词不能归入基本词汇吗 》(人文杂志,195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虚词不仅具有词的形式,(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而且也有词的内容,如它可以表示时间,空间等,虽然它具有一定的语法成分,但却不是纯粹的,所以虚词应该归类于基本词汇。目前绝大部分学者赞同虚词属于基本词汇这一观点。

(三)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划分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划分一直以来并不能十分明确,这是因为首先,基本词汇的界定本身就很模糊,我们不能给基本词汇一个界限分明的标准,因此我们也无法明确划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其次,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有交叉部分,许多一般词汇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语言环境的改变会变成基本词汇。最后,我们无法明确指出一个点,跨过这个点就不是一般词汇而是基本词汇,或基本词汇就变成一般词汇。

三、从原型范畴角度解释基本词汇的问题

范畴化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原型被认为是一类事物中最好的,最典型的样本,其他成员按与原型相似程度的高低依次分为好样本,差样本。也就是说原型是处于范畴的中心位置,具有明显地区别于其他范畴内成员的特征,起着参照点的作用,Rosch做的焦点颜色的实验也证明了原型(焦点)是最容易被人感知的。基本词汇的划分标准或者说特征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人们最容易感知到的原型词汇归纳出来的。在基本词汇这一范畴概念中,最为典型的词汇,即同时满足3条标准的词汇位于中心,然后依次是大致都符合的词汇,符合2条标准的词汇,符合1条标准的,几乎不符合的……呈辐射状结构,在范畴边缘之外的某一个不确定的点上或区域上,范畴以某种方式淡出,以至于无。

其实赵振铎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一点,他认为基本词汇的标准不能仅仅被看成一个签条,而要理解为表示基本词汇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特殊词的一定范畴特点。廖秋忠在这点上解释的也非常好,他认为“范畴不一定要根据一组必要和充分的特征/条件来下定义,……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exemplar)之上的,而其他的实例是以典型成员为参照,根据与典型成员在某些/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的,是其非典型成员。”

所以,根据原型范畴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词不完全符合3条标准却归为基本词汇,而且也不至于因某些词与某一条标准不太符合我们就一味地质疑其不是基本词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基本词汇在数量上只占一种语言词汇数量的小部分,但其存在时间或者说人们使用频率是很高的,这一点斯大林在其文章中指出过。

虚词可以看做是基本词汇这一范畴的边缘成员,差的样本,即非典型的成员,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个“差”字仅相对于中心成员,好的样本,典型的成员中的“好”来说,这个程度应视具体的个人感知而定。虚词虽然从“语法结构”层面来说其缺少一定的意义,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虚词并不是完全纯粹的辅助﹑连接形式,它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如 “然而”是一个虚词,从语法角度看,它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转折关系,但它也有“然而这样”或“然而那样”的意思,而且虚词的稳定性和全民常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虚词究竟是不是基本词汇的争论学界虽然已有了大体的共识,但从原型的角度可以更好的理解,虚词只是位置离原型词远了一些,它没有原型词那么典型,特点那么鲜明,容易让人快速识别,故而不能把它划分出去。

范畴围绕着原型形成,范畴的边界实际上是模糊的,它是慢慢淡出以至于无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变化及语言环境的改变,新词的出现和旧词的消亡,许多一般词汇与基本词汇的界限可能会交叉或有重叠部分,所以我们对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划分不可能做到钉是钉铆是铆,一锤子定音。这其实也很像朦胧诗,因其朦胧、模糊不明才具有独特的魅力。

四、结语

原型范畴是人的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包括思维,推理,心理等层面的特点,所以以原型范畴理论来思考的问题多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而与此同时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在慢慢发生改变,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仅试从原型范畴角度来粗浅地理解有关基本词汇的几个问题,而对于如何使原型理论更为清晰,明确地解释有关基本词汇的其他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振铎.虚词不能归入基本词汇吗[J].人文杂志, 1959(3).

[2]马宏基.基本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5).

[3]张能甫.汉语基本词汇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2).

[4]林焘.汉语基本词汇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54年(7).

[5]汤允凤,魏杰.原型理论范畴理论视角下的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J].现代语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