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的侦探故事

2014-02-25 15:28许和刚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犯罪

许和刚

摘要: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由此立“名”。但是在此之前,侦探小说之“实”——侦探故事早已以神话、趣闻轶事等形式流传。仔细研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我们不难发现其也包含这样一个侦探故事。

关键词:哈姆雷特;侦探故事;犯罪

作者简介:许和刚(1992-),男,安徽合肥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MTI研究生,研究方向:笔译。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1841年,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在当年的《格雷厄姆杂志》四月号上刊发了著名的《莫格街凶杀案》。这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确立了“犯罪—探罪—罚罪”的基本范式。可是纵观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包含“犯罪—探罪—罚罪”这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主题的犯罪故事早已散见于各类文学作品中。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侦探故事,其惯有的叙事结构就是:“作案—案发—勘案—破案—审判”。在西方文学记述中,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对自己身世的调查也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侦探行为。袁洪庚教授在其论文“《俄狄浦斯王》中的侦探小说因子”中将这种在现代侦探小说之名确立前后散见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侦探故事称之为“侦探小说因子”,并通过考察悲剧《俄狄浦斯王》与《莫格街凶杀案》这两种时间跨度极大、题材截然不同的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关系,指出以“犯罪—探罪—罚罪”为主要内容的侦探小说因子具有跨时代的普遍意义。[1]仔细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同样,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部享誉中外的悲剧中也隐藏着一个精彩绝伦的侦探故事。

众所周知,在西方侦探小说中出现得最早也为读者最为熟悉的一种犯罪就是谋杀。曹正文主编的《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大观》[2]共收录395部作品,其中有259部涉及的犯罪是谋杀罪,且手段特别残忍。其实,侦探小说这么热衷于谋杀是有原因的。美国作家和评论家范•丹因(Van Dine)在其《侦探小说二十准则》中的第七条说道:“罪案一定要是谋杀案。谋杀案越血腥越残酷,效果越好。比谋杀案轻微的案件实在不值得读者花费精神和时间。”[3]

《哈姆雷特》中就存在一个精心策划的谋杀案。先王哈姆雷特的弟弟克劳狄斯为篡夺王权,便趁其在花园熟睡之际用毒药灌入其耳毒死,并伪造成被毒蛇咬死。克劳狄斯的伪装可以说很成功,他顺利地继承了王位并娶其嫂、哈姆雷特之母葛特露为妻。甚至哈姆雷特一开始也只是沉浸在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悲愤中而没有对父亲之死产生过怀疑。

现代侦探小说叙事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以一具或多具尸体引出一桩案件。托多罗夫(Todorov)曾把侦探小说分为两部分:犯罪的故事和侦破的故事。犯罪的故事发生在过去,破案的故事发生在现在,尸体所起的作用就是连接两个故事。[4]侦探依据尸体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信息最终锁定凶手,使案件真相大白。在《哈姆雷特》中,先王哈姆雷特的鬼魂恰好扮演的就是尸体的角色。哈姆雷特正是通过其父的鬼魂才得知真相。不过有意思的是老哈姆雷特的鬼魂直接指明了凶手就是克劳狄斯。这与现代侦探小说将“谁是凶手”设为最大的悬念极为不同。那么,这会影响故事的精彩性吗?

确实,在很多侦探小说中,犯罪故事虽不直接显现却是重要的,而侦破故事虽显现却不重要,它的作用只是将过去的故事引入现在,即找出凶手,还原作案过程。柯南•道尔在其《血字的研究》中就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凶手的背景和其作案动机及过程。可是在“硬汉侦探小说”出现后,犯罪故事不再一家独大。“硬汉侦探小说”更加注重侦破情节的刺激性以及侦探与罪犯斗智斗勇的过程。与“硬汉侦探小说”相似,哈姆雷特在探罪过程中与克劳狄斯的“明争暗斗”也很夺人眼球。在老哈姆雷特向哈姆雷特控诉克劳狄斯罪行后,哈姆雷特装疯卖傻,他先是打发了克劳狄斯派遣来查探情况的罗森格兰和吉尔登斯以及波洛涅斯,这实际上引起了克劳狄斯的疑虑,于是克劳地决定将其送往英格兰。随后,哈姆雷特为证实鬼魂所言非虚导演了一出戏中戏,这使克劳狄斯勃然大怒。哈姆雷特在其母房间中失手杀死波洛涅斯加快了其前往英格兰的步伐。克劳狄斯让罗森格兰和吉尔登斯携带他的密信与哈姆雷特一同前往英格兰,意图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不过机警的哈姆雷特还是发现了这个诡计并偷偷修返回了丹麦。克劳狄斯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让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试剑术,并备下毒剑毒酒试图一定要置哈姆雷特于死地。可惜的是王后葛特露误喝毒酒使哈姆雷特识破了克劳地的阴谋并在中毒剑将死之前杀死了克劳狄斯,报了父仇,完成“罚罪”。

自《哈姆雷特》问世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利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结构主义等理论对这部剧做出了深刻的分析。而本文从侦探小说的角度来看这部剧,通过发现分析其中的侦探故事,也给读者了解《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袁洪庚.《俄狄浦斯王》中的侦探因子[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8(6):117.

[2]曹正文.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3]刘伟民.侦探小说评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16.

[4]袁洪庚.欧美侦探小说之叙事研究述评[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226.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犯罪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公园里的犯罪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环境犯罪的崛起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