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雁超
摘要:《阴谋与爱情》是一部反映市民悲剧的世界名剧,被恩格斯誉为“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它描述了一对青年恋人间的悲惨爱情故事。席勒借此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政治思想,也替广大市民阶级呐喊出了内心的呼声:抵抗专制,争取自由!
关键词:阴谋;爱情;封建强权;市民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闻名于世的德国文学运动“狂飙突进”始于1769年,至1785年结束。这一时期最为熟知的文学流派便是戏剧,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其中一位伟大的德语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德国戏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也在世界各地轮番上演。
《阴谋与爱情》创作之时,正是专制主义盛行之际。一个人的命运是与生俱来的,工人的孩子将来必定会成为工人,贵族的子弟也一定会授勋封爵成为贵族。所以,婚姻在不同的等级之间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席勒本身也在宫廷里度过了一段时光,亲身经历了贵族阶层的糜烂生活,所以创作的悲剧作品也是取材于他的眼见耳闻。
一、不同人物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点
1. 斐迪南
斐迪南是一位年轻的少校,读者可以意会到,这一定是个才华横溢、仪表堂堂的帅气小伙。不顾严苛的社会等级制度,斐迪南爱上了平民家的姑娘露易丝,“我什么也不畏惧——什么也不害怕——只怕你的爱情有了限度。我愿亲自守护着你,就像魔龙守护地下的宝藏——信赖我吧。”从这坚定的语调中便能得知,他要保护心爱的姑娘不收任何伤害。什么是幸福?在他的眼中,爱情便等同于幸福。毫无疑问,斐迪南是愿意保守承诺并不断尝试,跳出这个专制主义的项圈去追寻自己的幸福。然而遗憾的是,他那孩童般的幼稚性情,还是不能使他获取战胜封建主义的能力。他始终是来自贵族家庭,骨子里带有的骄傲与自负使他情感冲动,一封假情书便能骗走他所有的自尊心,成了杀害爱人的凶手。
2.露易丝
露易丝在剧中扮演了一个被动的苦难角色,她美丽、善良又淳朴,本能的仇恨“上流社会”,却意外地爱上了贵族青年,这两个不同阶级的年轻人渴望着自由和平等,当弥尔芙特夫人诱导她放弃斐迪南时,露易丝坚定的答道:“我不怕您报复,夫人!在臭名昭著的绞刑架上,可怜的女罪人将笑看世界末日到来——我的苦难已经如此深重,就连法律本身也不可能使它在增加半点”。露易丝才是本剧作中真正的英雄,然而,等级制度、父辈亲情和道德义务又不容忽视,自小生根于小市民家庭,因此深知等级的区别。此外,露易丝还是基督教虔诚的信仰者,她把宗教教条与对斐迪南之间的爱情冲突描绘成“在我流血的灵魂上撕裂”。
3.封•瓦尔特宰相
斐迪南的父亲,是这对恋人间真爱的直接破坏者,瓦尔特对爱情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所谓的幸福首先是“通往公爵领地的道路”。他毫不避讳的对斐迪南说“许多别人千辛万苦也休想爬上去的位置,你玩儿似的糊里糊涂便给捧上去了。在你眼前正展示着美好的前程——条平坦的大道直通公爵的宝座——这难道不令你鼓舞和神往吗?”在他的眼中,这才是一片光明的前景。瓦尔特是典型的一类人,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的牺牲他人的权利,包括自己的儿子在内。在他的词典里,幸福就等同于权利。所以,儿子的婚姻也应当服务于他的仕途。爱情于他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等级才是标准。
二、悲剧酿造的原因
这段美好而单纯的爱情,连上帝都为之动容。究其最终成为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阻碍。当时的国家置于王侯和公爵的统治之下,官僚主义盛行的利益集团无孔不入,贵族阶层占据首要地位。只因当时严苛的等级观念,斐迪南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
其次,市民阶级的软弱。底层民众追寻自由主义的奋斗从未停止过,只是德国的自由主义不像英法那样影响深远,主要归因于德国当时政治经济的落后性和民族统一的迟迟不前。社会民主的分裂使自由主义自60年代起成为了一股闭塞的小市民阶级意识,即便有心反抗,却也无力实施。
第三,被压迫者间的背叛。弥尔芙特夫人是公爵的情妇,宰相纵有阴谋,但她是阴谋的主演。虽说她本性善良,嫁与他人做情妇原本是身不由己,遇到了真心所爱却又无法获得,这样层层悲情的外衣让她显得楚楚可怜。在斐迪南面前,她毫不吝啬的称赞自己的美德,的确,她是有过一些善行,但是面对自己得不到的爱情,一颗自私自利的心也暴露无遗。原本,弥尔芙特是和露易丝一样遭人同情的被压迫阶级,而现在却背叛成为了压榨人群中的一分子。
结语
席勒的这部《阴谋与爱情》,对德国文学以及大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结构的设置,也表现在人物的刻画、情景的使用和对话的巧妙上。关于爱情与婚姻,各主要人物的观点总结如下:幸福对于瓦尔特宰相来说就是强权,对于露易丝和斐迪南来说是淳朴的真爱,对于弥尔芙特夫人则是与权力等价的政治婚姻。残暴的封建等级最终导致了爱情的悲剧,继而希望,这样的一幕不会在现实的舞台上再次出演。
参考文献:
[1] 席勒著,杨武能译. 阴谋与爱情[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Würst, Karl—Heinz.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 姚宝编著. Die deutsche Geschichte in Grundzüge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 叶隽. 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席勒喜剧的思想史意义 [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