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玉
摘要:“言志缘情”是骆宾王诗歌立意、选材、构思的标准。他将仕途不顺,命运坎坷,怀才不遇的郁愤之情融入其诗歌之中,充分显示出“言志缘情”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骆宾王;抒情诗;言志;缘情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类重要的文体,历代文艺理论家把“言志缘情”归结为诗歌重要的艺术特色。《诗大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这段话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 ——抒情言志。情志统一的诗歌理论符合古代诗歌的实际,它表明诗歌既表现人的理性精神(志),也表现人的情感态度。
骆宾王生活的时代,是大唐王朝建立之后,经过太宗一朝的励精图治,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蒸蒸向上的“大唐气象”的时代。在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繁荣富足的大唐盛世之期,大批的年轻文士武卒都想趁此机会建功立业。他们中有的想立功边陲,有的想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负,奋发向上是这个时代的共同风尚。骆宾王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与唐王朝创建初期统治阶级的励精图治、蓬勃奋发的气象是相应合拍的,他的不少诗篇都表达出忠君报国、建功立业、发挥文学才华、施展政治抱负的愿望。
骆宾王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儒家经典、探索立国为民之道,并以儒家的处世之道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他以鲲鹏自居,而满腹的经纶又使他急于击水抟空。所以,他锐意进取,亟求入世,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他早年兼济天下的宏愿。骆宾王在入仕上表现得十分急切,弱冠之前,他的父亲就死了,刚过了丧期,他就打点行装,告别母亲,匆匆上京谋仕。这期间虽然也有迫于要奉养母亲而不得不赋闲在家的日子,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进取入仕。他虽出身寒门,政治上绝不取容。依附权贵,与世俗同流的态度自处,他严格地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古代的圣贤的行为来要求自己,遇到不平的事则直言指责。由于它的这种严肃的政治态度,在官场上势必得罪很多人,自然也就引起同僚的排挤,上司的不满,因此一生仕途坎坷,长期的怀才不遇,甚至受诬陷而入狱,这都是他的正直所引起的。
骆宾王的《畴昔篇》是其自叙平生行踪并融入世事沧桑感慨的诗篇。这首诗长达一百韵。从作者少年时代一直写到冤狱遇赦,描述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可以说是骆宾王用诗写的一部自传和回忆录。诗写于狱中,创作的目的是借平生的耿耿行止,以表明自己行踪的光明磊落、志趣之高洁无暇,从而申辩自己遭诬入狱的无辜。所以骆宾王在谋篇布局上,对自己生活道路上的重要历程,都一一加以描述,并表明自己的深切感受。例如他在诗中开头,就描写自己早年的志趣行踪道:
少年中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抚寰中赏,方承启膝下欢。遨游霸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谔,难肯逐金丸。
诗中交代了自己早年丧父之后,为了家计和自己的仕途前程,匆匆上京求仕,其间漫游京洛的行踪。但同时又抒发了自己“重英侠”“轻衣冠”,不肯屈节权门,不愿追逐豪贵的操节志趣。表明了自己少年时代即重义尚节,耿介自许。同时也向人暗示:自己之所以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命运乖蹇,其根源正在此。
诗人在叙述自己前期的坎坷经历时,这样写道:
卿相未曾识,王候宁见拟。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荆何处逢知己。判将命运赋穷通,从来奇舛任东西。不应永弃同刍狗,且复飘摇类转蓬。客鬓年年异,春花岁岁同。荣亲未尽礼,徇主欲申功。
这段诗即叙述了自己的生平行踪,有抒发了强烈的身世感慨。早年的仕途不顺,壮志难酬,被迫闲居山野,无人提携引进,最后只好从军边塞,可以说每一句诗都是作者用强烈的感情浸透出来的。使人读后,内心受到极大的感染。
在《畴昔篇》的最后,诗人写自己在诬赃入狱受尽屈辱后,终于遇赦获释时这样定道:
忽闻遗使发关东,传道天波万里通。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舜泽尧曦方有极,谗言巧佞傥无穷。谁能据进依三铺,会就商山访四翁。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忽然听到了从东都洛阳发出的驿使,宣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令。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陷进车辙行将涸死的小鱼,终于脱离了险境,可以回到大海去遨游了,又把自己比喻成为久遭幽禁的小鸟,总算离开了罗网,可以在高空翱翔了,又把自己喻为久遭幽禁的小鸟,总算离开了罗网,可以在高空翱翔了。但“皇恩浩荡”的大赦机会毕竟有限,而奸佞的谗言构陷却是无穷无尽的。诗人觉得不能再留在京城,得赶快离开官场这个是非之地,到商山去和四皓为伴,过退隐林泉的生活。这既有脱离牢狱的欣慰与庆幸,也有受谗佞诬陷的愤怒和隐忧。而且还表明自己隐遁的心志:不是消极的避祸,而是一种含了愤怒的反抗。
注释:
①郭绍虞.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16页
参考文献:
[1]倪森兴.初唐四杰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7
[2]杨柳.骆祥发.骆宾王评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11
[3]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