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向阳
摘要:中国唐代用月亮意象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虽然不只李白一人,但李白的确是写月亮写得很用情的诗人。他诗中的月亮已和诗人自己融为一体,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因而那样传神,那么多情。
关键词:李白;月亮;用情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
中国唐代用月亮意象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虽然不只李白一人,然而能像李白那样将月亮和诗人自己融为一体的诗人,却极为罕见,他诗歌中的月亮是他自己心中的月亮,因而那样传神,那么多情。我们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厚实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一、抒发思乡之情
陈定宏在《李白诗中独特的月意象》中表述说: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1]谈到李太白诗歌中月亮意象和家乡的关系,《静夜思》无疑是一首代表作。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儿修饰。完全是唾手可得,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迹,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显现。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再如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有这样的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此时李白初次离开蜀地以实现个人政治抱负,月照诗人离开蜀地,诗人一路上怀念蜀地的亲友。
二、挥洒怀人之感
李白是一个重感情、重友情的诗人,他的许多送别友人、思念友人的诗歌见证了他和友人开诚布公、患难与共、同心同德的友谊。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创作背景就是在王昌龄被贬谪,李白听闻好友的遭遇后,内心既有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又有内心愤慨之意。诗文的字里行间将两位旧友的真性情以及独立世俗的高洁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中也出现了明月的意象,恰当的表现了以上两点:一方面,明月清冷高洁,象征着李、王二人的品格;另一方面,这也是患难境地之下二人患难与共、同心同德、友情纯洁的写照。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处,李白还有其他类似表达这种怀人情感的诗句。在《哭晁卿衡》中写道:“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晁衡本是日本来唐的使者,在中国居住多年,据传在回国途中遭遇不幸,李白听说后内心悲痛,写下此作。文中采用比兴的手法,明月是诗人李白对他的高度评价,赞扬其品德高洁;同时,月亮沉入大海的景象,实际上正是晁卿在海上遇难的写照,给人一种深邃哀伤之感。结合诗文前两句,对回国途中海上远帆的描述,各种意象结合一体,营造出无尽哀伤之感,令人叹息而又意味深长。
三、凸显高洁品质
月亮自身给人的感觉就是清冷高洁之态,皎洁、纤尘不染,以月亮来比化人,以此来表达诗人自身寄予的情感,显得非常贴切。这个与李白洒脱不羁的先天秉性非常契合,月亮明亮而美好,诗人本性也是充满对光亮美好事物的憧憬追求,月亮之中寄予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及其内心的雄心斗志,展现着他自身或者他诗文中描述人物的高洁品格。如在《送杨山人归嵩山》中,有这样的诗句“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诗人以山峰为家,静观眼前月挂松头的景象。月本就缥缈,本不可留,而诗人却要长留,使它处在最美好的位置上[2]。无论是手中飘逸放达的美酒还是清逸悠远的月亮,都是李白一生本性高洁、洒脱的体现,也是他无止的精神追求。孑然一身,独立于世俗之外,与月为友,更将诗中的意境升华。
而在某些诗句中,通过描写月亮之姿,仿佛给予了月亮一些动作,而不再是挂在天上的生冷银盘。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个“送”字,便使诗句更具画面感,那梦境中的月亮如此多情,月亮好像就在陪伴着他一样,静静的照出他的身影,送他至谢公当面停歇的地方,整个意境秀雅而奇特。
四、表达哲理玄思
世事轮回流转,变化万千,而空中的月亮似是永远未变,保持着自身独有的形态。在李白这样性格的诗人眼里,在万物变化中恒定的月亮引发不少的思考与探寻。他也创作过不少的咏月诗,融自然、历史、人类于月中,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于其中,表达哲理玄思,蕴意深奥,发人深省。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对于了解、认识、领会诗人创作风格和鲜明个性有很好的帮助。袁行沛先生指出,“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的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的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3]月亮俨然成了诗人的化身,他灵魂的寄宿,情感的倾诉点,
这独特的月文化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圣洁的风景。作为咏月的巨人,对后来的许多诗人及作家的咏月诗词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李白的“月”诉说着诗人一生的故事,包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融化了诗人的豪逸风格,成为诗人精神的追求,理想的化身,也成为李白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借那轮永悬朗朗夜空的月亮进行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天地与古今的对读,形成了一个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月”之意象群体,诗人李白也将如姣姣明月永悬与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长空。
参考文献:
[1]陈定宏.李白诗中独特的月意象[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清] 王琦. 李太白全集 [M]. 中华书局,1977 年 9 月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