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梵志是我国唐初的一位诗人,他的诗轻快流畅、通俗易懂、讽刺辛辣,是我国敦煌文献中的重要研究部分。王梵志生活在唐代开明的社会文化下,儒家的思想对他影响很深,本文正是主要研究王梵志诗中的儒家思想,从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孝道观、教育观、礼教观三个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王梵志诗的影响。
关键词:王梵志诗;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于思阳(1989-),女,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人,学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2
王梵志是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诗人,对于他的生平历代学者都对其做过考证,唐代冯翊子《桂苑丛谈史遗》中记载:“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祖德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祖德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祖德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由此可以看出王梵志是一名弃婴,家境贫困。张锡厚先生由“当隋之时”和王梵志诗内容及风格特点中推测,王梵志是生活在隋末唐初的诗人,他的诗直击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为我们描绘了唐初时期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语言讽刺辛辣,具有口语化特点,为唐代的诗风增添了一丝清新灵活的气息。对于王梵志诗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有刘复、郑振铎、张锡厚和项楚等。历代学者们普遍认为《王梵志诗》并不是一人所作,“从王梵志诗的全部内容来看,他们的作者应该主要是一些僧侣和民间的知识分子。”[1]
王梵志生活在隋唐时期,因其家境贫穷,他更注重写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百态,从社会各个层面着眼,批判和讽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剥削和摧残。他的诗有一个特点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孝道、教育、和礼节。
一、儒家思想下的孝道观
王梵志诗中有很多表现孝道的诗,诗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很多不孝子,既对世人的不孝之风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又对具体的行孝方式作出了细致的规划。
“百善孝为先。”孝道观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对父母行孝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认为“孝”是立身之本。《论语•里仁》中记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要求子女在父母身边恪尽孝道,照顾父母。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劝导年轻人尊老爱幼,以孝作为自己的立身准则。
王梵志诗中有很多描写孝道观的诗,如:“立身行孝道,省事莫为想。但使长无过,耶孃高枕眠。”(《立身行孝道》),王梵志规劝儿女应该孝顺父母,以孝作为自身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让父母担心,使父母高枕无忧。“你若好儿女,孝心看父母。五更床前立,即问安稳不。天明汝好心,钱财横入户。王祥敬母恩,冬竹抽笋与。孝是韩伯瑜,董永孤养母。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你若是好儿》),王梵志通过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王祥天寒地冻为继母卧冰求鲤、孟宗为救母严冬哭竹生笋、董永卖身葬父孤身养母、韩伯瑜体贴母亲扶杖哭泣的故事来劝诫人们行孝。作为孝顺的儿女,应该尽心尽力照顾父母,早晚床前立,关心询问父母身体,做到事事尽心,效仿古人的行为,赡养父母终老。
王梵志诗中提倡的这些孝行,虽然在规范人们行为的时候有很大的作用,但同儒家思想一样,他的有些观点也不正确,比如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即使错误也不能改正,要一味的顺从,“耶孃行不正,万事任依从。打骂但知默,无应即是能。”要求对父母言听计从,即使父母的方式行为不正确也要万事依从,听其打骂。这不免会让人产生“愚忠”、“愚孝”的思想,古代的这种思想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这也是导致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面对焦母的逼迫,逆来顺受,不能站起来和母亲理论反抗,而是顺从了母亲的意思把妻子刘兰芝赶回了娘家,这也是导致了兰芝投水而死、仲卿缢于庭树悲惨命运的缘由。
孝道观是王梵志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王梵志用辛辣的讽刺和通俗轻快的口语教导人们孝顺父母,尊敬父母,以“孝”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他从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谴责不孝子的行为,提倡孝道,要求事亲以礼,按照儒家孝道的具体规范指导世人行孝。”[2]体现了儒家的孝道观。
二、儒家思想下的教育观
儒家的教育观对我国古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于今天,儒家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沿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跨时代的意义的,儒家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是否成材的关键。
王梵志诗卷中也有很多有关教育的诗,他遵从读书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人应该接受教育,通过读书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一朝乘驷马,还得似相如。”王梵志认为父母应该让子女接受教育,勤劳读书,有朝一日科举及第,光耀门楣。王梵志的这种思想和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一致,儒家学派开创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先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出入内阁,为国效力。“儒家认为教育史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仕有则学,学而优则仕这说明学习室做官的途径,并强调了‘优方能‘仕,也就是说只有学习优异,德才兼备的贤才才能做官,反映了儒家唯才是举的思想。”[3]
在唐代教育系统的社会大背景下,王梵志诗和儒家教育理念趋同,都认为读书是一个人进入仕途的最有效途径。王梵志的教育观以平淡浅显地说辞通俗易懂的劝导人们读书求仕,对当时社会人的教育思想有重要意义。
三、儒家思想下的“礼”教
“礼”不仅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理念还是整个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的行为准则,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念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观念一直都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儒家的这种礼“既是维护社会等级差序的社会规范和统治秩序的政治准绳,又是规制人们言行仪表仪式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规范,也是人们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规范约束相统一的充分流露与体现。”[4] “礼”的观念多年来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
王梵志诗卷中有很多讲论“礼”的诗,要求人们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但能办此意,祸去福招来。”劝说人们好事谦让有礼,恶事勇于担当。“尊人共客语,侧立在傍听。莫向前头闹,喧闹作鸦鸣。”遇到别人谈话时要侧立在旁,仔细倾听,不要喧闹打扰。王梵志还规范了人们的道德思想,要求人们做人诚信,彬彬有礼。“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在处人携接,谙知无负心。”提倡在交往中诚信立足,遵守信义。“王梵志以短小通俗的语言,提示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自己的修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
王梵志诗中处处体现礼法,希望人们与人和善,互相帮助,互敬互爱,遵守礼节,诚实守信,知恩图报,谦虚礼让。这些处世哲学在王梵志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他的这一系列处世方法或训世格言又在民间广泛地传播,不停地扩大影响,为世人所信奉,以至于后世的很多文人和无名白话世人也模仿性地创作出了大量类似诗篇,并附会为王梵志所作,可见王诗的影响力之巨大,也可见这种儒家的处世观念在民间的根深蒂固。”[6]
四、小结
王梵志诗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处处体现儒家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在唐代开明的社会背景之下,儒家思想在人们心中依旧占有着根深蒂固的位置,王梵志就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诗卷中自然的融入了儒家基础的孝道观、教育观、礼教观。这些观念通过王梵志清新通俗、明快讽刺的话语表达出来,在民间形成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训世哲学。王梵志诗以自身轻快通俗的特点,可以说是给唐代文学史上增添了一丝生趣,是我们研究通俗文学和白话文学的瑰宝。
参考文献:
[1]项楚. 王梵志诗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李盼. 试论王梵志诗中的孝道观[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第27卷第6期
[3]龙霞.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J]. 读与写杂志,第8卷第7期
[4]李牡丹. 儒家“礼”思想辨析[J]. 忻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2卷第3期
[5]卢其美. 王梵志诗及其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6]肖潇. 从王梵志诗看唐代下层民众的生活和心态[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