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关中
大津巴布韦是近千年前用花岗岩砌成的王都,当地人因这座“石头城”而自豪,并且把它看作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事实上,大津巴布韦不仅是津巴布韦国的骄傲,而且是非洲撒哈拉以南最大的古代巨石建筑群,对研究整个非洲历史具有重要意义。1986年,大津巴布韦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遗址概貌
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以南280多千米处有座城市叫马斯温戈。城市不算大,但地位很重要,它地处南非约翰内斯堡通往哈拉雷的公路干线上。 市名马斯温戈,意思是“城墙围起的城市”,因地近“石头城”大津巴布韦遗址而得名。
从马斯温戈乘车东南行26千米,就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遗址建在险峻的花岗岩山丘上,整个遗址是一片相互联系的建筑群,全部用长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岗石垒成,在石头间没有用石灰、胶泥等任何黏结物,但砌得十分平稳、严密和牢固。至于通道、壁龛、入口、平台等,则是就地在花岗岩上一点一点地凿出来的。建筑群构思之巧、技术之精,堪称非洲建筑一绝。
大津巴布韦遗址现辟为国家纪念区,整个遗址分成三大区域。
遗址的制高点是建在山丘顶上的城堡,站在城堡上能俯瞰整个遗址,堪比雅典的卫城,所以也以“卫城”来称呼。卫城有结实的城墙,是一座与一大堆天然巨石合为一体的山顶堡垒。卫城的城墙随着起伏的岩石顺势而筑,其中一段建在天然的岩石山嘴上。其巨大的石墙与仅能一人通过的狭窄石道相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大围场也叫内城,是遗址中最为壮观雄伟、也是保留最为完整的一部分。大围场坐落在卫城下面的平地上,是一个四周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的建筑物,近乎椭圆形,这些花岗岩石料均经过砍劈而形成所需要的形状。从布局看,这里像是宫廷,当年是国王及其后妃的住所。在大围场的东北部出口耸立着一座锥形石塔,高约10米,底部直径5米,顶部直径2米,通过一条内外墙的狭长通道与大院相连。其所处的特定位置及实心结构,使人们对它的用途产生不少猜测:有人认为该塔是祭祀用的;有人认为它只具有象征意义而没有实际用途,或许只象征一个谷仓,意味着好收成或繁荣;还有人猜测这里可能是住处。人们四处探寻,想找一个入口,但至今未能得其门而入,因而无法揭开谜底。
在大围场和卫城之间是谷地遗址。谷地遗址四周空旷、开阔,散落着一些石屋民居。其中有50多处大宅,这些住宅应该属于那些有身份的人,如大臣和贵族们。其他普通百姓可能就居住在院墙边缘那些紧挨在一起的茅屋内。
在这片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阿拉伯玻璃器皿、波斯陶器、印度串珠和中国的青瓷碎片等。在遗址内还挖掘出古代铸币的泥模,冶炼黄金用的器具,箭头、斧子、锄头等铁制工具。这些出土文物现大都陈列在遗址博物馆中。
“石头城”的文化标志是石雕艺术,“津巴布韦鸟”为其代表作。这种鸟身体像鹰,头像鸽子,两翼贴身,脖颈昂然,给人以雄健的感觉,人们称之为津巴布韦鸟,它是人们敬奉的神鸟。津巴布韦鸟雕像高约50厘米,用附近出产的软质皂石刻成,置于石柱顶端,每根石柱只刻一鸟,饰有图案,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在遗址共发现8只皂石鸟雕,曾让欧洲人惊为天人之作,根本不相信是当地人创造的,并将其掠走。1981年有5只津巴布韦鸟雕被送回津巴布韦,现陈列在首都哈拉雷的博物馆内,被视为国宝。
大津巴布韦遗址是非洲大陆上的一大奇迹,其建筑的精巧和规模的宏大令人惊叹。从建筑工程来讲,该石城完全可以和中世纪欧洲修筑的大批古堡相媲美。而在古城附近发掘出的古代梯田、水井、水渠以及铁矿坑、冶铁场、炼铁用的工具,还有铸币泥模,说明其牧业、水利、采矿和冶炼技术已相当发达。在遗址发现的一些文物,如上釉的波斯碗、中国瓷器等,体现了这一遗址曾经的繁华及其与外部世界贸易往来的密切程度。
引起轰动的考古发现
大津巴布韦遗址长期湮没在林莽之间。最早使它广为人知的是一位喜欢冒险的德国青年地质学家卡尔·毛赫(1837~1875年)。我们知道津巴布韦的东部邻邦莫桑比克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几百年来,葡萄牙殖民者传说非洲内陆有个富饶之地,可能是《圣经·列王纪》所载的那个盛产黄金和宝石的地方,即所罗门王的俄斐。毛赫受到这个故事的激励,在1871年7月启程前往这一地区,旨在发现“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最神秘的非洲地区”。同年9月5日,毛赫首次到达大津巴布韦废墟,在其后的9个月里,他进行了3次考察。1872年,他发表了对这个雄伟的建筑废墟的浪漫记述,认为这里是希巴女王建造的。希巴女王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相传她统治着一个遥远的国家,对所罗门王非常倾慕。她带着许多随从,用骆驼驮着香料、宝石和黄金来见所罗门王。希巴女王统治的地区,有人说是阿拉伯半岛(今也门),有人说是东非的埃塞俄比亚。毛赫则把希巴女王与大津巴布韦联系起来,引起当时世界的轰动。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甚至影响到津巴布韦国家的历史进程。在被毛赫的记述所激发的那些想入非非的人中,有一个是英国人罗得斯(1853~1902年)。罗得斯17岁来到南非,通过开采钻石和金矿发了财。借助于财富的支持,罗得斯成为开普殖民地总理(南非四邦之一)。他读到有关大津巴布韦的记述后,确信大津巴布韦是古代殖民者腓尼基人的一座城市,是矗立在非洲的文明纪念碑,象征着“落后的非洲”需要由优越的殖民势力从外部来带动。他还说,大津巴布韦就是古代的黄金产地,并以此为诱饵,吸引白人移民,力图把英国的统治扩展到这一带。1890年,罗得斯的先遣人员入侵南非以北的大片土地,建造了一座城堡作为统治中心,并以当时的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的名字命名,这样就诞生了今日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从此,罗得斯名震赞比西河两岸,1895年,这片新开拓的英国殖民地就被称为罗得西亚。1897年,罗得西亚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赞比西河以北的地域称为北罗得西亚,即今天的赞比亚;而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的这片土地被称为南罗得西亚。1980年,南罗得西亚宣布独立,改国名为津巴布韦。在新制定的国旗中,绘上了津巴布韦鸟,即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发现的皂石鸟。从此,大津巴布韦遗址就成为这个新国家古老文明的象征。endprint
谁建造了“石头城”
德国的毛赫最先向世界介绍了大津巴布韦遗址,但他毕竟不是考古学家,把遗址与《圣经》上的希巴女王“扯”在一起,是其浪漫的想象。至于罗得斯则是殖民主义者,他抱着白人优越的观念,根本不相信这个遗址是非洲黑人所建造。那么大津巴布韦究竟是谁建造的?又是什么时代所建造的呢?
关于大津巴布韦建造者的问题,起初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外来人建造的,有人说是腓尼基人,有人说是阿拉伯人,还有人说是所罗门王派来寻觅金子的人建造的,殖民主义者出于侵略的目的更加强调这个“外来人所建”的论调;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非洲人建造的,津巴布韦式建筑遗迹分布在中南非广阔的内陆地区,只不过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同类型建筑遗址中最大、最引人注意的一座罢了。在这些废墟内有大量的石头建筑、众多的古代矿场和绵延数里的古代山坡梯田,这些如果不是当地非洲人建造的,又可能是谁呢?
1905年,英国考古学家兰德尔·麦克维尔来到这里,考察遗址后得出结论:“大津巴布韦和其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时期是在中古或中古以前。”25年后,英国著名女考古学家卡通·汤姆森领导考察,出土了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手工制品,才无可争辩地证明废墟起源于非洲,年代属于中世纪。她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证据之后,还没有发现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指非洲南部的黑人种族)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
考古学家认定,从时间上来说大津巴布韦建于中世纪。通过对遗址用放射性碳14进行测试,使这个观点得到了验证和深化。研究表明,大津巴布韦是班图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所在地区早在10或11世纪(我国北宋时期)就有铁器时代的居民定居,其主要建筑则是在13~15世纪(我国元明时期)建造的。当时该城约有1万多居民,因参与黄金买卖以及非洲东海岸的贸易而繁荣。这一文明大约延续了3个多世纪,成为非洲本土文明的重要代表。至于大津巴布韦文明为何衰落,至今仍无统一的看法。贸易线路的改变和人口压力的增大等都可能是导致大津巴布韦衰落的原因。
尽管目前学者们在一些细节上仍然存在着分歧,但一般都认为该遗址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津巴布韦文明的源头。由此可见,早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在非洲南部这块远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势力范围的内陆地区,在被认为是愚昧、落后的非洲心脏地带,曾经出现过高度发达的文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为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责任编辑】王 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