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摘要:在电子制造业中,标准工时的实施不仅是衡量与提高效率的基准,更是体现出企业竞争与管理的关键,所以需制定合理的标准工时。而标准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通过不断的提出改善方法,标准时间也能不断在更新和提高,以实现标准工时在企业中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标准工时 MOD法 秒表法 改善 应用
1 标准工时的概论与应用
1.1 标准工时定义 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用最合适的操作方法且普通熟练工人以正常速度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即在电子制造业生产中,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时间。
标准工时的必要先决条件:①一定的工作条件。即工作环境,机器,工夹治具,加工材料等,在正常及安全的情况下。②一定的作业方法。③胜任需熟练的操作人员。即操作人员必须是合格的,并受过完全的训练。④正常的速度。即操作员必须在正常速度下工作,不能勉强自己过度努力,也不能故意怠慢。
1.2 标准工时的结构定义 ①标准工时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直接工时:直接参与作业的各产品组装站作业员有效动作之作业工时。间接工时:现阶段配合产品组装必不可少之检验工时及辅助管理人员的工时。②标准人力其包含直接人力与间接人力。直接人力:直接参与产品组装之作业人员(含包说明书人员)。间接人力:配合产品组装过程必不可少之检验员及辅助管理员等。③宽放系数其包括线平衡宽放系数与客观宽放系数。
1.3 标准工时的一般测量与计算方式 ①直接工时。方式:对各个作业动作使用MOD法进行动作分析或秒表法测出动作所用标准时间并得出最终的作业动作时间。②间接工时。产品生产之线平衡时间与间接人员之乘积。③线平衡时间:各个站别中使用最长时间的一站,即把该时间作为线平衡时间。④依据电子制造业情况所拟订的客观宽放系数如表1。⑤标准工时=总工时×(1+线平衡宽放系数+客观宽放系数)+间接工时=直接总工时×(1+3.65%+线平衡损失)+间接人力×线平衡时间。⑥线平衡损失=■。
表1
■
1.4 标准工时的应用范围 ①生产管理方面:生产排程、产能负荷管理(如:确定作业者工作量、作业者之间的工作量平衡等)。②绩效管理方面:做激励员工。③方法选择方面:生产线平衡分析之改善依据。④成本管理方面:估算合理的人工成本。
2 MOD法制定标准工时
采用MOD法(模特法)不需测时,亦不要进行评比,就能根据其动作决定正常时间,再加上所给予适当的宽放时间,就得出我们需要的标准时间了。因此,在电子制造业,用它来分析动作、评价工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平整流水线,都比较容易,且见效快。
2.1 模特法的原理 模特法的基本原理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实验,归纳如下:①所有人力操作时的动作,均包括一些基本动作。②不同的人做同一动作(在条件相同时)所需的时间值基本相同。③使用身体不同部位动作时,其动作所用的时间值互成比例(如模特法中,手的动作是手指动作的2倍,小臂的动作是指动作的3倍)。
2.2 模特法的时间单位 模特法根据人的动作级次,选择以一个正常人的级次最低、速度最快、能量消耗最少的一次手指动作的时间消耗值,作为它的时间单位,即1MOD=0.129s模特法的所有动作都以手指动一次(移动约2.5㎝)的时间消耗值为基准进行试验、比较,来确定各动作的时间值。
2.3 模特法的常用动作分析
2.3.1 移动动作。①手指动作M1 时间值为1MOD,移动距离为2.5cm。动作举例:把开关拨到on(off)的位置;用手指拧螺母。③手指动作M2 时间值为2MOD,移动距离为5cm。动作举例:转动调谐旋钮;将电阻插在印刷电路板上。④手指动作M3时间值为3MOD,移动距离为15cm。
2.3.2 终结动作。终结动作是移动动作进行到最后时,要达到目的的动作。目的不同,其难易程度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的动作种类。
3 秒表法制定标准工时
在标准工时制定的过程中,秒表法是使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也是最早开发出来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到车间现场去工作,针对具体作业内容,以秒表为工具,做深入的观测与记录。
秒表法制定标准工时的原理:①收集资料,了解测定的对象和目的,确定工作方法与环境等。②划分操作单元,并制定相应的表格。③测时。一动作开始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在该单元动作结束后的同时按下秒表停止,然后读取表上时间,最后将表上时间归零,每一单元动作如此反复。该时间就为该单元的时间。其次,要剔除异常值,在制定标准工时时我们应该将这些数值剔除,以减小误差。另外,还要多次观测并计算其算数平均值,即为该单元的平均操作时间。④评定正常时间。⑤确定宽放时间。⑥标准时间的制定。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
4 工作改善的方向
在运用MOD法与秒表法、实际生产过程中分析知,可从人体动作、现场布置和工具设备三方面进行改善,以减少所用的正常时间。
4.1 人体动作方面 ①双手并用。两手应该同时作用、同时结束动作;除了规定的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空闲。②对称反向。双臂和双手的动作应对称,反向并同时动作,而不可同向动作。③降低等级。尽量使用最轻松而又能达成目的的低等级动作。手的动作应以最低等级(如手指动作)而又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为好。④节奏轻松。动作的安排应尽量轻松。建立轻松自然的动作节奏(或节拍),使动作流利、自发。⑤采用适当姿势。应使用适当姿势操作,避免造成疲劳及劳动伤害。
4.2 现场布置方面 ①定点放置。任何物品、工具、设备应尽可能定点放在固定位置,有助于作业者形成习惯,只用较短时间就可拿到身边,减少寻找时间。②按工序排列。工具、物品应依最佳工作序列进行摆放。③使用容器。物品零件应尽量使用容器或盛具。④照明通风。工作场所光线应适当,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4.3 工具设备方面 ①充分利用工具。能够使用工具的,应尽量利用工具,减少人体动作。②使用万能工具。尽量将两种以上的工具组合成一种多功能的工具;或使用具备两种以上功能的万能工具。③易于操作。工具的把手或操作部位应做成容易操作或易于控制的形状。④放于适当位置。工具应摆放在适当位置,使操作者极少变动其姿势就能正常操作。
5 标准工时在实际生产上的应用
5.1 标准工时在生产线平衡上的应用 平衡损失工时减少,提高生产效率。所谓作业指导书,是作业指导者对作业者进行标准作业的正确指导的基准。作业指导书上记录了作业流程表、作业顺序(工序号)等。
5.2 标准工时在作业指导书中的作用 ①标准工时可用来验证作业指导书。②根据标准工时所做的作业指导书可成为直接生产管理者的生产指导分配依据。例如:组长根据指导书可快速知道生产该产品需要多少的人力及怎样分配人员。③在作业指导书中体现出标准工时。不仅员工的绩效方面能得到提高,而且如果在规定的生产任务时间内无法完成生产量,直接生产管理者根据标准工时,找出问题出在哪。例如:企业中都存在新员工与熟练员工的更替,而新员工则会朝着标准工时的目标不断进步。
6 总结
通过对标准工时知识的研讨,且结合到实际生产中,特别在运用到MOD法与秒表法来制定标准工时得出:如果只用MOD法,当附加了机械固定时间时,用它是无法分析出的,但用它来分析动作是比较快速且较为准确的。而运用秒表法时,需要反复的测时,且大量的数据并排除无效的动作时间,再算出平均时间,比较费时。但用它比较实际,因为需要具体对象和生产现场实测,且受到普遍人所接受的方法。两种方法有利有弊,所以应通过结合使用来制定标准工时。
参考文献:
[1]傅武雄.标准工时制定与工作改善[M].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今井正明.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史边疆.正确理解标准工时制度[J].中国劳动,201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