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华
摘要: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生活状况,加快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具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在地理、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基础之上,指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和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关键词:民族地区 公共服务供给 特殊性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注重并完善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生活状况,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所以近年来民族地区随着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而这些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保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 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在供给方面存在的特殊性
我国的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落后以及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必须要考虑,在分析考察民族地区服务时必须要尊重其基本情况。从民族地区自身来看,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构成复杂且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这两个特殊性使得民族地区的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存在着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理位置方面的影响。在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属于边远地区,我国的民族地区大都分布在偏远的中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区位优势欠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长期以来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致使资金、技术、人才难以引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族地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难度。
1.2 经济环境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处的经济环境也较为艰难。政府财力薄弱,税收总量少,财政资金的自给率低,这种入不敷出的财政使得民族地区在公共服务的投入上力不从心。
1.3 政治制度方面的特殊规定。按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发展社会事业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权,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比较多,这影响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
1.4 文化意识方面的特殊性。我国民族地区多年来存在的“输血”式照顾,“撒胡椒面”式的救济政策以及传统“全能政府”模式,这种大包大揽的扶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这种现象使得民族地区人民缺乏公共服务享受中的个人责任意识和家庭责任观念。
2 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从政府自身的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政府在法制建设上没有把公共服务的供给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这种缺少法制化、监督机制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容易造成隐患。监督的缺失是对公共服务质量的不负责任。
2.2 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单一。我们之前多次提到过,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形式比较肤浅,而且其形式也很单一。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民族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几乎完全依赖政府的。民族地区的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健全,市场化的公共服务运作模式、运作理念不成熟、不完善。
2.3 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决策中公众的参与性不足。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较低,公民素质相对较低。公众对待社会公共服务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人认为公共服务应当是政府全权负责的,和个人关系不大,对于公共服务的参与热情不高。
2.4 民族地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对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特殊性认识的缺失。我国民族地区自身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较大,就具体表现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而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往往对各地区的自身特点关注不够,只注重共性的东西,而忽视不同民族对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同要求。
3 创新和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需求在不断快速增长,对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的创新和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应立足于民族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本地区的公共服务的创新和完善建立适宜的框架和思路。
3.1 创新和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基本思路
3.1.1 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应以基础性公共服务的建设为重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比较低,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对民族地区投入少,建设少,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欠账多,所以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对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保证民族地区公民基本的享有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的权利,使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够达到人人惠及的目标。
3.1.2 开拓社会多元供给发展的思路。改变政府一直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单一主体的现状,由于民族地区受经济发展和财力的限制,在政府不能完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政府应逐步将市场机制和第三部门内的力量引入公共服务领域,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不足。培育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服务的主体除了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还应吸纳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等,要允许和吸引更多资金来源,利用多元主体与投入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相互支持、合作、补充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
3.1.3 把握挑战和机遇的发展契机。民族地区居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都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享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发展支持,可在这样有利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前提下,抓住发展机遇,灵活运用享有的自治权和一定的优惠政策,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服务中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探索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措施。
3.2 创新和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
3.2.1 应坚持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的原则。从西方许多国家公共服务的经验来看,公共服务水平应该与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如果只顾及公共服务的供给而不考虑经济水平的有限性,势必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反之,如果只顾及经济发展,就会忽视公共服务的完善与发展。所以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建设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的方针。
3.2.2 应坚持民俗性原则。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少数民族在自身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在服饰、生产、娱乐、礼仪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情感。
3.2.3 应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总体上来说,公共服务供给大都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仍然是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一定要充分考虑国家财政的可承载度和资金投入能力,避免闲置和浪费。另一个方面,要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发展的方向,通过开放而平等的渠道与路径,让民族地区的社会公众可以表达其对公共服务的认定和要求。政府也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同等的接触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从而打破公共服务供给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以及享有资源配置的阶层差异,实现各地的均衡发展。
3.2.4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目标是不断满足当地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人作为公共服务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就要求公共服务供给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关注民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公众的普遍的与最低保障的需要,以及对更高层次上的公共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党秀云.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2]唐铁汉、李军鹏.国外政府公共服务的做法、经验教训与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3]王琳.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汉论坛,2007(9)
[4]丁玉才、李红.对我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2007(6).
[5]李培广,胡曼云,李建国.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困境与超越[J].理论与探索,2009(5).
[6]王胜章,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制度障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