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

2014-02-25 18:10:36杨艳
考试周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杨艳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现状,了解到他们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水平,但是仍需进一步提高,并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跨文化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指“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應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也是指“在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我国多数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通常会使用“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而不是使用“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这个概念。2006年5月24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由上海大学和英国萨利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联合举办的“2006年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庄恩平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同一个概念,二者是可以互用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跨文化研究概况

跨文化交际的现象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20世纪中期,跨文化交际才被确立为一个单独的学科。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 Jr.)发表了他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在学术领域正式问世。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60年代中期,在匹兹堡大学的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形成了一个研究中心。在这一时期,众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文化与交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更加的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进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这一时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多以传播学为基础,与相关学科理论相结合,辅以经验基础,通过观察和调查进行。

(二)国内跨文化研究概况

上个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从国外引入,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许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

1996年至1999年是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提升和拓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学更多地与世界接轨,学术交流活动增加,相关著作的译介进一步加强,比如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莫滕森(S. Mortenson)著,关世杰等译的《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等。

2000年至今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发展的高潮和深化阶段。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国内掀起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一次高潮,大批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论文喷涌而出,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以“跨文化交际研究”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从1989年至2013年,约有7015篇论文,如2011年戴晓东发表在《学术研究》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欧洲中心到多中心演进探析》等。

三、数据结果分析

笔者以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为例,选取非英语专业2013级B23和B30两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背景问卷、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及文化知识测试。背景问卷设计调查对象的基本个人信息,包括性别、专业、生源地、家庭背景,还有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方式频率分布。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总共30题,可以分为五个纬度: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交际态度、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技能和文化差异。

问卷设计采用莱克特等级计分法,使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问卷实际发放76份,全部当场完成并回收,有效问卷70份。研究对象的基本构成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构成情况表

(一)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测试问卷的信度分析

信度是用于检测问卷题目内部一致性的指标,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表示,大于0.60为最低标准,大于0.70为良好,大于0.80为较好,大于9.0为最好。

笔者将有效回收的问卷数据(N=70)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整体样本进行数据处理,用验证性分析检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测试问卷测试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测试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90,提示该部分的信度较好,可以用于实际调查研究。

表2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测试问卷信度分析

(二)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得到的结果如表3显示:此表详细描述了70名受调查学生在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水平方面的得分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受调查学生在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得分较低,仅为2.63;在跨文化能力方面的得分超过3.0,为3.41;在跨文化知识水平上的得分最高,达4.36。

这说明本校多数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外国文化,或者说只是以其中一两个方式接触外国文化。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知识水平测试中,则取得较好的成绩,这表明本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基础,已经掌握一部分跨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五个纬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单项平均值最高,达到4.03,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其次是跨文化交际态度和文化差异这两个纬度,单项平均值分别达到3.97和3.92,可见多数学生已经对这两方面有了充分的认识。其中,单项平均值最低的是跨文化交际知识,只有2.27,远远低于其他各项,说明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对英语国家的宗教、交际礼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知识不够了解。

表3 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三)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上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表4 不同性别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测试中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表5 不同生源地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测试中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表6 父亲不同职业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测试中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表7 母亲不同职业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頻率分布测试中分值大于3分的题目

从以上表4至表7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方式频率分布测试中,无论是总分值还是单项分值大于3的始终是Q1.8(我经常听英文歌曲)和Q1.7(我经常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校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拥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2)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方式主要集中在听英文歌和看英文电影,还需要拓展其他方式加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推进跨文化交际。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研究,笔者认为要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途径,也是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词汇、阅读、听说及写作这几方面的教学导入文化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以词汇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解释词义之外,还应该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英文中有这样的词汇“dog-like devotion”(像狗一样忠实),“a lucky dog”(走运的人)等。在讲解这样的词汇时,除了解释词义,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在英美文化中,狗是人类可爱的宠物,也是忠实的朋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狗的意义不一样,中文中关于狗的词汇则多是贬义的,例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受大学英语内容多、课时少的课程特征限制,课堂教学对文化教学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比起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内容也可以更加丰富。

发展第二课堂教学,首先要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和感受目的语文化。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英美文化的书籍,观看英美国家的电视剧和电影,收听英文歌曲和英文新闻,搜索和了解有关英美文化的网络资源。其次,“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外国文化知识的各种活动”,如举办介绍英美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中某些文化差异的不同理解进行辩论等。最后,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与目的语人士的接触机会,利用各种与英语本族语人的接触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如在亚运会、奥运会期间可以加入志愿者,与目的语人士交谈、游玩或者充当翻译等。

3.开设英美文化选修课。

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之外,开设英美文化选修课也是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开设文化选修课,教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各类“与语用有关的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内容”,如体态语、社交礼仪、生活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这类知识的补充和学习,能够完善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跨文化交际研究通常包括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两方面的研究,由于本研究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因而本研究中主要研究了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文化,这可能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科学性。其次,由于精力有限,研究样本只涉及两个班的学生,样本量偏少,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带来误差。最后,因研究时间限制和个人能力有限,笔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比较浅显,尚有许多深层次的东西有待挖掘。

以上研究的不足,笔者将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研究中加以改善,希望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1995).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顾宝珠,张恒,马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3]马亚静.文化冲突带来的思考——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案例分析视角[J].文学界,2011(8):236.

[4]彭凡.英语教学应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33.

[5]Ruben,B.D.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J]. 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1976(1):334-354.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9期)2017-02-23 03:29:43
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浅议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2:48:29
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探究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05:42
浅析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非英语专业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38:31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