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莉莉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十二五”期间,海洋新兴产业逐步兴起,海洋经济发展良好,已经成为带动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最大看点。《中国海洋发展报告》中提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强化海洋权益保障能力,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海洋新兴战略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将成为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不仅可以保障人类基本的生存发展,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前景广阔。
威海市作为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的核心区,是全国海洋大市,处在胶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海岸线总长985.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沿海共分布着100多个岛屿,有300多种海洋生物,有着十分明显的海洋资源优势,山地基岩港湾式海岸为港口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沿海风景美丽、气候舒适,是天然的旅游胜地,近海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潮汐能、风能仍待开发。2012年,威海市水产品总产量22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777亿元,经过多年发展,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了威海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海洋渔业作为威海市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一直平稳较快的发展,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基地、海带养殖基地。2011年,威海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18亿元,同比增长了8.3%,增加值为295.2亿元,同比增长了10.1%。但是,海洋渔业在发展较快的同时,依然存在问题:捕捞主要是近海捕捞,远洋渔业发展不足;养殖业的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方式传统落后;水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加工转化和增值率较低;水产流通主要是传统分销,没有具有辐射力的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总而言之,威海市的海洋渔业仍是粗放型,受劳动力短缺和海洋资源衰竭的双重制约,如果仍只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原发性资源开发的模式,那海洋渔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很难维持。
2011年,威海市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这三个新兴产业的增加值为8.9亿元,仅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3%,所占比重较低,同时,薄弱的基础研究能力、不强的成果转化能力、统筹规划的缺乏是影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威海市绝大部分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都发生在近海区域,近海开发过度,可利用的浅海基本饱和;受过度捕捞、海域污染等影响,近海的海洋生物越发稀少,经济渔类很难形成渔汛,而海洋产业主要依赖海洋资源,这对海洋渔业等产业带来直接影响。
商务部2010年确定威海市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是山东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威海市的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有44家,船舶制造和港口经营“小而散”,造船企业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港口经济处于区域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滨海旅游业仍主要是海岸观光,以刘公岛、成山头等海岛的传统观光游为主,海洋休闲旅游亟待开发。
威海市的高校、科研院所较少,而且他们更注重对学术研究和基础技术的突破,缺少对生产上的技术问题的关注,从而导致影响渔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海洋新兴产业人才和海洋高端人才稀缺,导致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难以满足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渔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海洋高新技术提高了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海洋产业开始由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盐业逐渐向海洋药物、海洋油气、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拓展,发展成为包含13个类别的新兴海洋产业群。过去产业结构由传统的海洋产业为主,现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产业结构正在发展为高技术海洋产业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态势。
坚持科技研究的同时,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运用科技型企业优势,将产业做大做强,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海洋产业成果国际化。
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重视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保护,在完成各项规划后,要进行环境评估的规划,确保开发海洋与保护环境的统一,在实施过程中,重大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要加强,将资源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提高海洋开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威海市虽然是海洋渔业大市,但却不是渔业强市。威海市想要建设成为现代海洋渔业强市,就必须加强建设海洋渔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渔业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威海市需要立足现有的渔业发展基础,不断调整优化渔业的生产结构,瞄准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充分发挥渔业的比较优势,实现海洋渔业经济的新跨越,在威海市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水产养殖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开发海涂资源不能是家庭承包的形式,如果开发者的资产太少,就会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养殖品种只能单一化,导致海区开发的利用率降低,同时开发者也不能保证会持续经营,他们通常会希望快点收回投资,从而导致过度捕捞,造成海洋资源枯竭,影响海洋生态平衡。将分散的个体水产养殖统一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会有效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水产养殖发展水平。
2011年,水产品出口占威海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6.4%,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威海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43.7%,海洋渔业已经发展成为威海市海洋产业的最大亮点。在未来,我国海洋渔业将会高速成长,海产品消费也将会大幅增长,所以,应加快推动威海渔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科技进步驱动型转变。
2011年,威海市外派远洋渔船521艘,其中包含大洋性作业渔船115艘,远洋捕捞产量达10万吨,约占全省的80%,全国的10%。我国对远洋渔业的支持不断增加,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推动远洋渔业发展。积极寻求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申报远洋渔船,鼓励近海捕捞渔船进行远洋捕捞,帮助更多的渔船进入尚未被过度开发的远洋区域;通过企业整合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建立全国知名的远洋渔业集团,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加快开发新渔场;继续实施好朝鲜东部海域拖网项目,该项目使得大马力渔船可以在休渔期间出海作业,有着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该做好该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
选种育种、饲料和养殖技术的研发、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副产品等是海洋渔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点。威海市海洋初级产品多,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海产品的保活、保鲜上,做好鱼类的精深加工,提高海产品加工的综合利用率,鼓励引导渔业企业向下游拓展延伸,保证供应足够的培育饲料,向上游拓展延伸,做好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环节,使得养殖和加工成为渔业内部的两大支柱,建立两者更为紧密的产业关系。同时,改进加工工艺,培育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改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完善渔业产业链条。
目前世界造船市场已进入下滑期,一系列的国际新标准实施后,传统的造船技术已经不适应时代,绿色造船技术正在成为热门。威海市的造船企业要加快提升自身素质,做好企业结构调整,开展高技术船舶的研发工作,将竞争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和巨型客轮的承接方面。国家制定渔船装备现代化发展规划将会大大利好于船舶制造业,威海市的众多渔船制造企业必须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渔船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同时,威海市中小造船企业多,应该促进船舶大型企业进行兼并和收购,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或鼓励造船企业与上游和下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纵向整合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
目前国内港口的经济模式正在变化,从港口装卸业务转型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对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和协调更加重视,对区域港口的合作发展也更加注重。港口是威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优势资源,但由于诸多因素,威海市的港口功能一直较弱,不能有效地拉动刺激城市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港口的资源优势。威海市应该全面地把握港口的发展方向,实现港口城市的效益最大化,并且进一步提高对威海新港等重点港口的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加快威海各港区的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港口资源的效益;不同类型的港口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从威海市港口与城市功能来看,中心港口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促进临港临海产业及港口物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港口资源有限,应致力于对威海市经济具有带动性、高附加值的业务上,增加威海市港口经济发展的机会;加强保税区、临港产业区的规划和建设,发挥“区港联动”的优势,促进临港产业集群,拓大港口的发展空间,提升城市产业水平。
目前,最流行的旅游形式是依托海洋、海岛的资源条件,开展海上活动的休闲方式。在发展滨海旅游业方面,威海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且海上观光、垂钓等旅游方式已经开展了多年,今后仍然要继续海上观光旅游项目和海上运动休闲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海岛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生态旅游,形成海岛度假集群基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以完整的滨海旅游构筑独特的风光图,为威海市成功打造出“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
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GDP年增长率约为30%,不断突破关键技术促使海洋生物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速度更快。威海市应规划协调好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在海洋生物新材料和海洋药品、保健品等高新技术领域,应该鼓励精深加工企业向其发起挑战,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应该做好产学研的合作开发,重点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领域,争取形成技术优势,发展出一批具有产业引导力的规模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近年来受国家相关政策激励,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示范项目逐渐增多。威海市是全国少有的海洋可再生能源集中的区域,海浪、潮汐能、风能等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全都满足,同时,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心已经确定成山海域为国家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场,即将启动建设潮流能试验平台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引进了英国的海洋新能源技术研发团队。因此,威海市应充分利用现在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培育一批海洋能相关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起海洋能源产业链,促进海洋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1]许组强.威海市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目标的选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8):60-68.
[2]苗增志.威海海洋渔业经济和谐发展之策[J].齐鲁渔业,2006,23(9):57-58.
[3]刘洪滨.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战略[J].海岸工程,2000,19(3):50-55.
[4]侯晓静.国外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启示[J].实证分析,17-18.
[5]毛爱华.对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J].海洋经济,2003,(2):48-51.
[6]郭晋杰.广东省海洋经济构成分析及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构思[J].经济地理,2001,21: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