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本身的诗意是隽永的,是纯美的,是带给人极大的精神享受的。这种美的享受不能被支离破碎地肢解,更不能被生硬枯燥地解读,诗意的氛围需要诗意的心灵来品味,需要诗意的情怀来感悟。由此看来,作为语文教师,身为语文人,教学散文必须具备的素养就是诗意情怀的拥有,就是浪漫风格的具备。用自我的诗意情怀去感染去影响学生解读散文的审美价值取向,这对学生日后的生活情趣及审美品位的形成与提高都起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让散文的教学设计充满诗意是语文教改的迫切需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粗浅地谈一谈充满诗意的散文教学设计,可以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以诗解意
以诗解意,就是在教读一些诗意氛围浓厚的章节时,先请同学把这一小节仔细品味,反复涵咏,继而根据这一小节文字所创设的情感氛围联想想象整幅画面,再根据脑海里的画面形象去迁移联系所熟悉的具有相似情景的诗歌,以诗歌的触觉沟通这一小节所带来的诗意感觉,从而达到顿悟、愉悦、审美的效果。比如笔者教读《我心归去》下面这节文字:
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引人回望。
这是一节思念家乡妻儿的深沉绵远的文字,其中作者创设了一种温馨安谧的氛围,尤其是“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这句话,通过想象家人模样的方式把自己深切真挚的思乡之情热切的表达了出来,由此笔者启发学生联系不久前补充的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相似的情境,人在他乡;相似的情感,思念亲人;相似的方式,想象对方的样子。这样一启发,学生顿有所悟,思乡情感是古今相通的,由此散文的境界全然而出,散文创设的诗意的氛围便漫漫延宕开来。
以诗解意不仅可以用名家诗词来打通相关散文文段的意境,还可以启发学生依据文字创设的情境自己写诗填词,用自己所创作的诗词消解文意,解读文字本身创设的诗意情境。同样笔者在教读《我心归去》的下列文段时: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那也是带泪的笑。
这段文字本身就选用了一些意象加以巧妙组合来展现故乡的样貌,由此便启发学生从自己的诗词文库里搜寻借助几个意象的巧妙组合来抒写游子羁旅之愁的诗词。学生脱口而出集体背诵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笔者便在黑板上工整写下了这首小令,并帮助学生详细分析这首小令的格律和意象组合的规律,要求学生按照这首小令的格律依据上面文段的情境填写出另外一首《天净沙·归思》(不要求压“a”韵),几经修改最终达成了共识:
小径草坡迷羊,犁耙乡曲月光,深堡绿林异邦。夜月光中,归思人在他乡。
实践证明,以诗的形式来解读散文的教学设计,是增强学生人文情怀、积淀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诗意想象、培养学生情趣人生的最佳途径。
二.以画解意
以画解意,就是对于画面感很强的散文文段,先着手让学生多加品读、仔细回味而后充分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纸笔画出这些画面来。通过反复描摹线条、着染色彩的过程去涵咏文章的韵味,领略散文文字深处蕴涵的美。进而借助自己对绘画的感知力达到对文学艺术的感知效果,从而达到顿悟、愉悦、审美的效果。比如笔者教读《江南的冬景》下面这节文字: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在这里,郁达夫挥毫泼墨,借助他反复的想象力,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此处的景致时能够运用温暖的色调、浓淡适宜的写意,用笔用文字绘出了这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面对文字绘出的江南雨景,欣赏之余,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达到契合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绘画。在学生反复品味涵咏这节文字准备素描画面的时候,为了激发他们最敏感的情思和活跃的艺术创作力,教者适时播放古筝曲《梦江南》。在柔美婉约流畅清幽的音乐的激发下,学生情绪完全放松了下来,缓缓着笔,细细勾勒,静静揣摩,悄悄点染。由此在这种古典乐曲创设诗意的氛围中,在拿着笔进行浓淡相宜的写意绘画中,一幅幅小桥流水、淡烟疏林、暗窗黄晕的写意画便一一绽现在了全班同学面前。之后,老师依据文段的情境用诗意化的课堂语言一一点评,运用绘画带来的审美感受感染带动领略文字带来的美感,由此达到不同艺术领域相通的那种审美快感。
冯骥才曾说:“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种诗意的境界、诗意的享受带给读者的美感是何等的快乐!
三.以乐解意
音乐作为独特的艺术,它的特点是幻想性,而散文的语言,尤其是诗意化的语言也同样具有幻想性。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相应的音乐鉴赏力,依据自我对散文语言的鉴赏领悟力来为这段文字配以情境相似、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相应的音乐基调的激发下,展开想象,让自我的情思随着音乐缓缓流淌,让自我的情感在音乐基调的感染下渗透到文字中间去,从而达到音乐与文字的完美融合,在品味文字带来的趣味的同时,品味音乐的感染力。在欣赏音乐幻想带来的境界的同时,也欣赏到文字背后那深远绵长的意境。笔者在执教《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的序言时,用歌手刘欢的《弯弯的月亮》作为音乐背景,再配以抒情浓厚的歌词来强化乡愁的绵远深沉,尤其是最后几句,可谓催人泪下:
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
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
呜——
在这种忧伤绵远的乡愁氛围中,笔者深情缓缓地诉说:在人类的情感世界里,乡情是永远难以割舍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精神归宿。人在江湖漂流,身在旅途,但精神与心灵却永远在故乡那里回旋缠绕。
在执教曹文轩的《前方》时,为了创设诗意的氛围,笔者用歌手许巍的《那一年》导入,这支歌曲的旋律充满了人在外打拼的沧桑感、茫然感、无助感,但结尾却又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旋律正适合文章《前方》所创设的情感基调。
那一年你正年轻/……在寻找你该去的方向/你走在这繁华的街上/再寻找你曾拥有的力量/
教者在解读歌词和旋律的同时,其实也把《前方》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蕴初步解读了出来。这样,通过乐曲通过歌词创设的诗意烂漫的氛围,运用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悟力,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就轻松地把握好了文章意蕴。这种鉴赏不需要老师多加指点和讲解。打通音乐和文字的相通处,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效果。
除此之外,《江南的冬景》朗读时,配以古筝曲《梦江南》,教读《十八岁和其他》时,配以《亲亲我的宝贝》导入,朗读课文时配以《秋日私语》,文章鉴赏结束时,配以《一封家书》来激发学生给父母亲表达感情的欲望。执教《我心归去》配以费翔的《故乡的云》导入,鉴赏结束时配以满文军的《望乡》来使学生久久沉湎于乡愁难舍,归心难罢的情境中。执教《西地平线上》时,以具有浓烈西北气息的民谣把学生带入天高地远、荒凉偏远的西北地区,继而在鉴赏三次落日的描写语段时,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力想象不同的落日的或静美或死寂或辉煌或灿烂的画面,配以相应的落日乐曲来激发来调动来感染。在执教《像山那样思考》时,以腾格尔的《苍凉大地》导入,渲染出一种悲凉浑厚凄怆的基调,在出示有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时,配以哀婉凄迷的《忧伤的旋律》,哀婉凄迷的旋律曲调软化了学生冷漠的情思,触痛了他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引发了他们最深沉的悲悯情怀,由此很成功很诗意地完成了此课时的教学目标,最后结束时再配以齐秦的《北方的狼》,以: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这几句歌词来提出值得人类深思的话题“无垠的旷野”“漫漫的黄沙”是谁之过?“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美丽的草原”为什么现在变成了传说中的,难道现实中不能有了吗?课上完了,但留下的有关生命生存的悲凉感和寂寥感却在乐曲中沉淀在读者的心灵深处。
这就是诗意,这就是音乐魅力带来的诗意。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生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荒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
叶宝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