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袁隆平第二次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年过八旬的他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以表彰他在杂交水稻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随之,“袁隆平已是中国名义首富”、“袁隆平品牌市值达1008.9亿元”等类似夺人眼球的消息在媒体上不胫而走。
点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让造富梦充斥着整个社会,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下,仇富心态与日俱增。谈起“富”,网友经常会扣上“为富不仁”的帽子而加以鞭挞。但是这次对于袁隆平,大家却表现出异常的理性:就算仇富,也不仇袁隆平。理由很简单:袁隆平的富有,并不是小富即自安,而是一种“大富”,就是为全社会造富,让亿万群众享受到生活上的安康。
乍一看,“1008.9亿元”确实是不小的数目,但是如果将袁隆平对社会的贡献折成金钱,那相比之下这一数字实在是沧海之一栗。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到2.4亿亩,全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那么7000多万人的生命折价如何?这是个用经济学难以回答的问题。报道称,袁隆平这次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时的服装,以及历次在领取各大国际荣誉和勋章时的衣着,都是比较便宜的大众品牌,衣柜里多数是价格一般的普通衣服。但是,他用个人获得的各类奖金设立的“袁隆平科技奖励基金”,颁给他人从不吝啬——多则十几人,少则近十人,每人获得奖金数万元。面对个人的“富有”,袁隆平的态度是“等资金更充足时,想把单人奖金额度提高到不少于30万元,这样就可以鼓励世界上更多有能力的人,投身到解决人类温饱的事业中来。”
而刚刚去世的邵逸夫先生也是如此。最近网上盛传的“逸夫楼地图”,让“逸夫楼”密密麻麻地占据了全中国的版图,如果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题名为“逸夫楼”的建筑在全国居然有近3万座,涉及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机构。建筑本身无言无声,但是这近3万座“逸夫楼”庄严的存在,即是一种伟大的表达,他们让无数莘莘学子、科技工作者和白衣天使各得其所而发挥光热,这岂不更是“富有”的另一种象征。前不久媒体报道称,山西一位煤老板曾豪掷7000万元嫁女,结果最近债台高筑几近崩盘,被群众所不屑嘲讽,这样的“富有”独善其身尚且困难,谈何兼济天下,往往是过眼烟云。从这一点来看,袁隆平和邵逸夫的确非常富有,要比现在那些林林总总排行榜上的“富翁”富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