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志民
“美丽中国”麾下的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努力创造着新而又新的未来。如果说,这座举世闻名的东方大都市,从成陆万千载岁月到开埠百年风云,乃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个春秋,可以用华夏文化传统所偏好的八景(抑或十景)来概括和形容的话,那么,继老“沪上八景”记叙的历史画卷之精粹——石梁月夜、黄埔秋涛、江皋霁雪、吴淞烟雨、凤楼远眺、龙华晚钟、海天旭日、野渡蒹葭,2009年10月30日,经过众多热心市民的推荐及专家组的点评,这“新沪上八景”登台亮相,成为人们当下所能感受到的海上精彩图景的聚焦点。
大家从中不仅发现,在跨文化交流和沟通中可持续发展的上海,于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滚滚浪潮当中,不仅涌现出在“外滩晨钟”悠扬回荡当中开始迎接“精彩每一天”的浦江两岸生机勃勃的都市风景,无论是陆家嘴金融区的“摩天览胜”,还是南京路每天百万客流作支撑的繁华商业的“十里霓虹”……还有承继“老沪上八景”的地脉、文脉和人脉的淀湖环秀、佘山拾翠、豫园雅韵、旧里新辉和枫泾寻画……
在这样的新陈代谢的沪上文明演化之新一轮榜单当中,我们看到了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集镇——枫泾的名字。古镇枫泾作为“画乡”绝非浪得虚名,名闻遐迩的金山农民画,就与枫泾密切相关。1974—1975年,枫泾中学求学的农民画家曹秀文,其早期代表作《采药姑娘》荣获中国农民画一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一幅题为《渔家乐》的农民画则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与之相对应,雅俗兼具的枫泾,还有文人画的传统,丁聪、程十发等名闻天下的大画家,其故乡就在枫泾。所以,设若五湖四海的游客第一次到访上海,要“寻画”到“枫泾”,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且顺理成章。城镇化热浪中的美丽中国,要欣赏风景如画的美丽小镇,到枫泾也是个不让游客后悔的选择。那座早先进入已故著名画家陈逸飞绘画创作视野的“双桥”使得周庄天下闻名,其实,单从景感度的角度上审视,足以体现江南水乡风情的枫泾三桥,联袂横卧于纵横河浜之上,广角视阈下的横幅画卷,那份拓阔心胸的气韵,那份渗融着豁达的温馨,无疑也会给人留下难以抵挡的美感印象。
到枫泾,不能设想就这样匆匆而来,稍作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立马便归,却错过流连与枫泾文脉相关的白牛泾路旁的那所特色镇上的特色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因为,这所中学,至少从直观的意义上,与“枫泾寻画”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单从书名——《如画枫中》——也可以想见,这是一所以“美”见长的学校,从彰显美术(绘画艺术)教育入手,由此切入,在探索中转型和升级,进而“审美育人、特色立校”,经过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目前已经被培育成为以美育为主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特色中学。
作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我,翻阅这本《如画枫中》,虽然,原来与作者王三阳先生素不相识,却“一见”此书“如故”,像遇到“知音”,所被激发的是一种至交之间进行愉快交流般的阅读体验。此书迥然不同于理论性很强的高头讲章,采取叙事手法,内容主打的是学校的鲜活图景,所凸显的是中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结构内容上看,全书分六章,从历史传承入笔,首章开篇向我们介绍了枫泾古镇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类的美言用在这里不会让人感到是“套话”。此书的第二章以“用文化培植精神”为题,开宗明义,彰显这所特色学校的发展内驱力,源于不无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化精神落到实处,就是那句在商品社会好像有点老套、其实很带有孤标独举意味的书生口头禅——最是书香能致远。坐落在枫泾镇白牛路188号的枫泾中学,从叶慕庭、叶大中(叶澄清)父子创立于1944年的澄志中学,一路走来;从首任校长怀仁初创奠基,到俞峥、杨似海、顾宏伟等,七十年间,历任校长在神圣而朴实的校园里默默耕耘,以播扬文化、教书育人为己任。如此一以贯之地薪火相传,使得美妙的白牛泾教化传说变成人间现实。众所周知,学校发展,教师为教育的发展之本。有鉴于此,第三章用浓墨重彩,运用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刻画了执着于美术教育探索之路且收效显著的全国特级教师顾世雄等师资团队,以及著有《班主任的情与爱——班级审美化主体实践》一书的申淑敏老师等,是如何“用爱撑起一片天”,通过创新教学、特色育人和家校联手,共同绘就特色学校的美丽教育彩虹。在美学理论的探索中,承应“美善相乐”的华夏文化传统,有专家曾提出过“以美导善”的命题。究竟怎样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呢?此外,美育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智育和体育呢?作为应答,第四章的“美善相偕融真意”,更是具体向我们展示了枫泾中学的一系列非常了不起的基础教育成就:利用枫泾作为“画乡”,开发“一画一故事”和“一景一故事”,实施很有成效的欣赏型德育;在美妙的校园氛围熏陶下培育科技发明才能,实行“艺术、科技、人文”三方互动,陆以锋等老师指导下的校科技兴趣小组,接二连三地获得国内外学生科技发明大赛奖项。第五章的重点,则放在该校现任校长陆旭东是如何将“艺术让人成为人”作为学校最高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的精彩介绍上。新近改版后的枫泾中学展览馆,集中体现了陆校长如此主政该校教育的理念和追求。在他看来,“艺术让人成为人”的教育内涵是“用美丽的教育造就美好的人生”。他认为,这里所说的“艺术”,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将“艺术”作为名词用,即借美(艺术)育人。学校借用、挖掘已有的艺术形式或艺术特色,对学生开展育人活动。二是把“艺术”作为动词用,表达“使(其)艺术化”的概念,即创美(艺术)育人。对一些不明显带有艺术色彩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形式,学校对其进行审美化改造,使其具有美的特性,从而更有效地对学生开展育人活动。三是把“艺术”作代词用,“艺术即经验”。从杜威所倡导的“实用主义”美学观出发,强调学生在校的生活经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获得的一个完整的、愉悦的经验,便是艺术,即化美育人。如此独辟蹊径的教育实践之所以值得肯定,不仅仅在于,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有如上提及的著名农民画家曹秀文,还有原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福良教授、上海石化杰出技术革新能手高国强、著名鉴赏家国画家谢天锡、当今枫泾镇著名企业家林静源,如此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第五章第二节上引用的钱进来同志创作的诗歌,其内蕴直白如题所示“情系校园”:是老师谆谆的教诲,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林静源先生创业经营之余,不忘沉醉于书画之美的创作,他的一幅赠送给母校美术展览馆的《虾逐月》,其笔墨旨趣淡泊高远,让人们不仅产生感悟,审美教育所催放的情商之花,其实与成功商人的卓越追求,原来并非绝缘,而是有着内在的某种隐秘联系。在枫泾中学教学楼的走廊上和展览馆内,所展示的诸多熠熠生辉的校友名录和感人事迹,其实,所昭示的,就是本书最后一章标题的境界——让生命自由舒展。学生之青春生命承蒙阳光沐浴雨露滋润,犹如鲜花自然盛开,广开源头引活水,特色育人激潜能,让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审美教育的导引和熏陶当中,成其为大写的人,从而,使得每一个从枫泾中学走出来的学生,都能由衷自豪地说“我以枫中为骄傲”,因为,枫中使得“我的未来不是梦”……endprint
阅读《如画枫中》,就如同巡览着让我目不暇接的美妙教育画卷,快慰、欣喜和欢悦之情,可以说难以言表。这里所写下的一切属于读后感的文字,几乎都难以完全传导自己胸臆间被激活的万千思绪。挂一漏万,我觉得还是要特别强调的是,枫泾中学经验的最主要价值在于敢为天下先地进行着卓有成效的“立人以美、立学以美、立校以美”的教育实践。如今很为社会关注的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风尚,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拥挤在“智育第一”的逼仄道路上。面对如此态势,枫中的历届领导班子,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难能可贵地审时度势,冷静思考,科学筹措,顺应内在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颇具独创意味的教育举措,培养一代成就自我、造福社会的人材。
于此,不妨稍作拓展思考。冯小刚2004年末出品的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才从何而来?人才源于人材。
我是大学老师,曾听到并就此思考过这样一种说法,意思是说,不同等级的大学,培养的是不同规格的材料。如果说,大学是冶炼厂,高考成功入榜单的学生犹如铁矿石(即便矿石也有品级高低之分),那么,有的大学炼就的是特种钢,有的是不锈钢,有的是普通钢,有的则是生铁。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绝对,定位是炼铁厂,也许会冒出一两炉普通钢,也未可知;但是,通常的情况下,材料由等级之分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
第二,就某一材料系列而言,各自有其最佳的成才途径,特种钢、不锈钢、普通钢乃至于生铁,各得其所,都可以成材。一个烧菜的炒锅,用特种钢便是大材小用,生铁足矣;一座精密铸造的机床,其中的不少零件是生铁显然难以胜任的。
第三,从未来学的角度上看,不排斥材料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就像铁胚可以通过冶炼成为好钢材,即便在名不见经传的学校里,也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比如个人的努力等)出现奇才;反之,原本是好材料,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被放置到不合适的位置上,或者因骄傲而不思进取,如此等等)而不成大器。
由此联想到音响器材。器材这个词也很有意思,百度对此词的解释是严重不到位的,说是“器械和材料”。如此表面化的望文生义,大致上也算是马马虎虎,说得过去,但绝对是经不起推敲的。在我看来,所谓器材,是用特定的材料做成具有特定用途的器物。材料为根,器物为本。好材不一定能成好器,大材小用便是一例;歪才不一定不成器,化腐朽为神奇便是另一种例子。材与器的辩证关系,远未到被大家认识的很清楚的地步。
想当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大学生被称作“天之骄子”,人才(材)奇缺的年代,这是可以理解的;如今我们这样说,就会被人笑掉大牙!博士求职都不敢如此理直气壮地说。为啥?时代变化了,现如今,大学阶段,培养的已经不是“人才”,而是“人材”。作为成器的人才,大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工作岗位历练;大学毕业,只是一定规格的人材,就像一块有待于进一步打磨雕琢的材料。我们不要过度责怪用人单位为啥要对上岗人才提出工作经验的要求。话又要说回来,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大学培养的就是人材;工作单位就是将人材变成人才的大熔炉,也许,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对大学生选择的标准就会发生变化……
在我看来,如今大学(不上大学未必就不会成材,这时,特定时代的特定社会,就成为一所最开放的大学,但,这时其所要完成的是成材和成才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材的摇篮;推而广之,中学更是如此。
由是观之,我们便可以看出,枫泾中学审美教育实践探索的意义之所在。那就是,将基础教育定位于培养将来能够胜任各行各业工作(作为“人才”)的人材。有好的材料垫底作基础,才有可能在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成为有用之才。从美术到美育,枫泾所着力做的“艺术让人成为人”的素质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中学教育阶段重视基本素质教育,注重协调发展,从而为个人未来成才铺垫优秀的材质基础。说白了,就是坊间所说的“要学做事(人才),先学做人(人材)”的意思。
就此打住,话再说回来。我们可以从书中欣喜地看到,枫泾中学的领导班子怀揣远大的教育理想,一步一个脚印,从美术到美育,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抓素质教育:先是“借美育人”,通过导入艺术美,陶冶学生情操,然后“创美育人”,通过美术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之美、创造艺术之美的能力,最终达到“化美育人”的目的,让作为屹立于美的系列之峰巅的艺术美,不仅作为育人的手段,而且转而上升为育人的过程。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如此递进式的美育程序,最后的落脚点是使得学生将学校生活变成艺术体验,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经验(英语文献当中的experience,既可以理解为作为名词的“经验”,也可以解析成作为动词的“体验”)。这就使人想起了经典作家所曾论述过的“异化劳动”……学校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认为就是学生时代的一种精神劳动,当学生被学业所累,背负沉重的课程负担,毫无乐趣可言的时候,学习就便成“异化劳动”,学生在“被”学习,本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奴隶,主体异化为被桎梏着的对象。而这样的异化现象,在枫泾中学的可贵教育探索实践中得到革命性的涤荡。
又回到那个老话题——升学率上。在通常的人们看来,美术,乃至于美育,这些属于脱离应试教育轨道的素质教育,不能说完全是无用功,但,至少并不能有力帮助如今的学生应对竞争激烈的中考尤其是高考制度。枫泾中学用特色学校的成功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以美引真”不是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美育与智育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和交融,相呼促进和提携。现任枫泾镇党委书记张斌由衷褒奖道:枫泾中学的生源虽然是全区的后30%,却创造了全区前30%的成绩。这份成绩单,也包括升学率……其间缘由,值得我们深思。此书的结尾部分给我们讲述了现枫泾中学初二学生朱结奥的故事,这位在美育氛围熏陶下成长的小小少年,已经赢得了“上海市第十届明日科技之星”的桂冠,还获得过“第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第十届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开放式学生论坛特等奖、第九届未来工程师大赛“自控设计”一等奖等二十多项奖励。如此被誉为“中国未来的乔布斯”的范例,实在可以作为美育和智育作精巧对接的枫中教育成就的画龙点睛之笔。
枫泾中学的教育探索之所以得以顺利推进,还有其他不可忽视的诸多因素,比如,适逢盛世,得到开明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睿智的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2003年,时任枫中校长的顾宏伟提出“特色立校,科学育人”的办学思路,后来顾校长升任金山区教育局局长,更是对继任的陆旭东校长注重美育的教改实践予以辅佐推动;2008年,枫泾中学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荣誉称号;2009年,由檀传宝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拓展与深化研究”研讨会在枫中成功举行;2013年,由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办公室直接推动,成立了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作为智力支撑的审美教育研究中心。当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如画枫中”的美丽图景,主要还是枫中人亲手绘就的。枫中人如此功德无量的壮举,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予以褒奖。
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下去,与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操场、研究室和图书馆做密切接触,会更进一层地领略到那种令人赏心悦目、悦耳明心的艺术氛围,甚而至于,枫泾中学无形当中成为如画的审美对象,我们这些本来的旁观者成为审美者,而且,会经历一种渐次提升和深化的美感过程:悦耳悦目——悦志悦神——悦心悦意……
教育工作做到这个份上,说炉火纯青也许是过头话,但说渐入佳境却属于实事求是的评价。但愿诸位慧眼识宝的读者能与我们有相同的感受;同时,也祝愿枫泾中学百尺竿头、更进一层,创造艺术(审美)育人的更新更美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美学学会审美教育委员会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