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银贵,白中科,师学义,周 伟,赵中秋,王金满,钱铭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实践教学
“土地整治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曹银贵,白中科,师学义,周 伟,赵中秋,王金满,钱铭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土地整治学”作为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的主干课程,其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从土地整治工程型人才的需求出发,阐述了“土地整治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工程精神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土地整治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意义,并提出从典型土地整治工程野外实践教学内容挖掘、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工程精神培养、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障这四个层面开展具体的优化研究。
土地整治学;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卓越工程师
目前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1],在纯农区主要是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突出;土壤质量退化严重;特殊地貌类型区土地利用问题严重(如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在城乡结合部主要是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矛盾显著;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城镇土地主要是低效利用;无序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2]。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节约优先战略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扶贫开发战略起重要的支撑作用[3]。国家对土地整治工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土地整治工程型技术人才成为了制约土地整治工程开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公共管理为培养导向,使得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型管理人才日益短缺[4]。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以培养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使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工程技术发展,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服务[5]。“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6月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6]。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涉及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第二批涉及362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第三批涉及433个本科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土地整治工程方向列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是国内唯一一所培养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的高校。目前该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土地整治工程为特色的专业体系,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特色专业及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格。为了更好地支撑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学校在朔州市建立了产学研基地,这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土地整治工程方向是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突出资源学、工程技术及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整治工程的基础知识,以及工程测量、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根据国民经济和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开展土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管理等土地整治活动,在国土资源、城乡建设、农业水利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以及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土地整治学”是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干课程,总学时48个。目前“土地整治学”课堂教学体系基本建立,主要围绕土地整治概述、土地整治理论基础、土地退化原因、土地整治类型与案例、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这5个方面来开展。其中重点是土地整治类型与案例,包括盐碱化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整治、沙化土地整治、污染土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农用地整治及城镇土地整治等。土地整治类型与案例重点讲解各种土地整治类型开展的必要性、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关键性的整治措施,并围绕讲解内容进行具体的整治案例分析。“土地整治学”课堂授课是32个学时,野外实践教学是16个学时。通过野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土地退化的理解,由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实践教学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通过野外实践,可以验证具体的整治措施所产生的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整治工程的理解与认识。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整治学”教学计划
目前,“土地整治学”课堂教学体系基本完善,但是野外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并且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在朔州市建立了产学研基地,最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利用产学研基地已有的条件与土地整治工程的典型性,合理地优化“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包括优化野外实践的内容、野外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的深度、实践教学的方式等,还包括“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中的工程精神挖掘与培养,在众多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工程精神的挖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具有工程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人才,不断提升工科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把工程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纲要》把工程精神挖掘与培养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未来工程型人才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和高校挖掘与培养工程精神的责任及使命。
因此,在野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挖掘“土地整治学”相关工程体系中的工程精神,逐渐完善土地整治工程精神体系,培养学生的土地整治工程精神,使学生不仅成为专业精深的工程师,更要成为拥有卓越工程精神的工程师。总之,开展“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第一,有利于完善“土地整治学”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具体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提升“土地整治学”实践教学的质量;第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土地整治工程及工程措施的理解与认识,为针对性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奠定基础;第三,有利于促进当前土地整治工程精神的发展,确保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土地利用管理的水平,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有利于促进土地整治工程教育,提升土地整治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加速大学生土地整治工程精神的培育。
1.典型土地整治工程野外实践教学内容挖掘研究
图1 “土地整治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图
在朔州产学研基地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整治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围绕盐碱化土地整治工程、污染土地整治工程、水土流失整治工程、农用地整治工程、村庄土地整治工程及城镇土地整治工程(如图1)踏勘相关的野外实践教学点。充分利用已有土地整治工程,挖掘其所能提供的教学内容,分析每个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结合具体土地整治工程分析其所涉及的土地退化机理,理清开展该项土地整治工程的意义,分析该项土地整治工程主要的工程措施、工程量、工程费用构成,探寻该项土地整治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逐步提升土地整治工程野外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使每个教学点成为代表性强的土地整治工程教学点。
2. “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工程精神挖掘研究
广泛开展调研与资料收集,围绕盐碱化土地整治工程、污染土地整治工程、水土流失整治工程、农用地整治工程、村庄土地整治工程及城镇土地整治工程,筛选经典的土地整治工程案例,分析工程案例中融入的精神元素,研究工程精神的来源与时代价值。充分挖掘与凝练土地整治工程精神对经典案例的促进作用, 探寻工程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构建土地整治工程精神体系。根据土地整治工程精神体系和野外实践教学内容,采用参与式研究法,建立野外实践教学内容与土地整治工程精神的耦合模型,确定耦合程度,开展耦合诊断分析。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土地整治工程的过程与环节,将相关的工程精神融入野外教学中。
3. “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包括整体模式优化与具体模式优化。整体模式优化主要是围绕所有的实践教学点,立足“认知、讲授、互动、参与、总结、提升”这些环节,形成一套完备的、通用的、固化的、有效的野外实践建学模式。针对每一个野外实践教学点,在整体模式的指导下,立足“教学内容、教师要求、教学时间、教学深度、掌握程度、参与程度、教学方式、工程精神”, 开展具体模式优化研究,针对每个野外实践教学点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灵活的、实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具体模式的整体性、多样性、实践性和参与性,同时还得将相关的土地整治工程精神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4.“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障研究
从“土地整治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出发,开展实施保障研究。立足“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师资保障、教学保障、安全保障、后勤保障、基地保障”等,开展保障机制的需求分析,剖析每项保障所涉及的层次,研究保障的原因、保障的措施及保障的效果,从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实施保障体系。
“土地整治学”作为卓越工程师的主干课程,加强学生对土地整治工程的认识与理解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土地整治学”课程的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依托朔州市产学研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优势明显,在野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堂的授课内容,立足盐碱化土地整治、污染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整治、农用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城镇土地整治等具体的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深度挖掘开展各类型土地整治的必要性、整治工程的内容与具体的整治工程措施;围绕具体的整治工程环节,开展整治工程精神挖掘与教育;进一步优化土地整治工程的野外教学模式;并要建立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1] 郧文聚.土地整治规划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1.
[2] 郧文聚,杨红.农村土地整治新思考[J].中国土地, 2010, (2-3): 69-71.
[3] 李玲,陈伟强,路婕.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整治工程”课程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2,(36): 308-309.
[4] 田毅,师学义,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 2013, (4): 55-58.
[5] 蒋廷臣,焦明连, 董春来,等.测绘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方案研究[J].测绘科学, 2013, 38(4): 25-29.
[6]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6): 49-61.
Title: Optimization of Field-practicing Teaching System about Land Consolidation Course
Author(s): CAO Yin-gui, BAI Zhong-ke, SHI Xue-yi, ZHOU Wei, ZHAO Zhong-qiu, WANG Jin-man, QIAN Ming-jie
land consolid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system; excellent engineer
G642
A
1006-9372 (2014)02-0103-04
2014-3-3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
曹银贵,男,讲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