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示范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为例

2014-02-24 08:35:01陈建永李致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程专业能力

巩 伟,张 生,陈 松,陈建永,李致春,马 杰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实践教学

应用型示范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为例

巩 伟,张 生,陈 松,陈建永,李致春,马 杰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符合工程实际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地质工程; 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地质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地学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推断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野外工作实践中丰富巩固自己的知识。可以说,实践教学在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高校有30余所,其中“985”、“211”高校10余所,省属重点高校10余所,其余多为一些新建二本院校和高职院校。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作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的重点建设专业,开设于2007年,相比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经验丰富的传统地质类院校而言,其专业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如何构建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明确其专业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突出自身专业特色的关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实践能力

根据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特点,结合我校地处两淮矿区的区域优势,针对本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多为生产一线的地勘单位(地质勘探队、水文勘探队、煤矿、矿井建设单位),明确“地质工程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坚实地质学等理论基础及系统的工程地质和资源勘查等方向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独立从事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对专业实践能力进行细化,初步划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建立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表1)。

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遵循“面向工程、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指导方针,优化专业原有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注重学生地质学基本理论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建设工程地质学、能源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学等核心课程,培养其专业技能素质,增加专业方向课时,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专业综合能力。通过将部分课程的实验课从原有理论课剥离出来,采取实验单独授课和开设课程设计等方式,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和实践学时,课程实验学时达到225学时。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占10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12周;实践教学总学时占到专业课总学时的36.2%。并根据不同层次实践环节和实践目标,制定实习实训教学大纲,编写《普通地质认知实习指导书》、《安徽巢湖地区地质实习指导书》、《水文地质生产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指导书,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和合格课程建设,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化、进阶式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图1)。

表1 地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划分与实践环节

图1 进阶式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三、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1人,年轻教师比重过大,且多为刚从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野外经验和工作实践相对不足。通过设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着重从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培养,并在野外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促进以老带新;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定期选派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培训、利用寒暑假到地质工程生产一线企事业单位(主要是校外实训基地)短期上岗工作,参与工程实践,掌握工程相应岗位实践技能;并且从生产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定期举办科研学术报告和参与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指导,充实加强实践师资力量。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做”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效果往往很差。课堂教学形式上,通过采用提问、自学、多给学生布置习题等形式,鼓励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其查阅相关文献,从而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变成教学过程的引路人,激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采矿概论”课程的认识实习中,通过参观矿区地面工业广场,了解塌陷区位置、形状及分布情况,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煤矿开采历史、矿区地质构造特征等以小组形式进行了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归纳补充,调动其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采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由于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大量野外地质现象的描述和介绍,一些知识点较为抽象枯燥,传统的口述、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学习与理解的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下降。通过采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相关知识点直观动态展示给学生,如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配以传统板书,将断层、褶皱的形成过程以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表现出来,弥补单纯文字讲述的不足,促进学生接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自有的教学、科研、实验室资源,并整合皖北煤电集团、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大队、水文勘探队、中煤三建、安徽省煤炭工程技术中心等社会资源,不断优化和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构建与时俱进的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和根本。

1.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验实习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专业现有矿物岩石实验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地质实物资料库、古生物标本实验室、地质构造模型实验室、GIS实验室等10余个地学实验室和相关测绘实验室,承担了一二年级“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测量学”等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侧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上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野外研究是地质学的基本工作方法,也可以说地质学科最好的实验室是在野外。随着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优化实践环境,已建成夹沟地质认识实习基地、巢湖地质填图实习基地等多个野外实习基地,保证了普通地质认识和地质填图的等野外实习的实习质量和深度,使学生对野外地质现象有直观感性认识,掌握野外地质工作开展的初步技能和方法。

三年级专业实习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着眼于在实践中联系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专业基本技能。考虑到地质工程专业实习具有特殊性,专业实习主要依托安徽省煤炭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结合“钻探工程学”“工程与环境物探”“矿井水文地质”“水化学与水质监测”等课程教学,根据工程生产实际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力求使学生掌握全自动三轴仪、全自动固结仪、应变式直剪仪等较完整的岩土测试设备和瞬变电磁仪、坑透仪等矿井水防治常用仪器设备工作原理、技术性能、操作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

2.产学研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搭建多样化平台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理论知识与掌握的技能所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和检验,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以往由于临近毕业,学生思想重视不够,精力主要用于就业或者是考研复试,加之指导老师精力有限,忙于教学科研工作等因素,往往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依托产学研平台,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就业、科研、考研深造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自觉性和积极性,更加系统宏观地把握和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更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工程实际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从事科研项目,教学与科研并举,将较为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又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在地科院承担的灵璧石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中,2007级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了野外露头统计、岩层产状测量、地质填图、计算机绘图到最终报告提交的科研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并且根据项目中自身兴趣点和参与度撰写多篇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锻炼自身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专业素质和科研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表现获得教学质量第一手反馈资料,针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所反映出的知识面薄弱等问题,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近年来,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我校大学生科研平台和大学生创新计划,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多次发表学术论文,科研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六、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系统的、规范化的、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1]。

1.建立多元化的校内考核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和能力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实践考核方式,统筹考核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考核采取过程型和形成型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如“矿物岩石学”实验课考核中,通过考试改革,改变过去老师只按照实验报告评定成绩的做法,注重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性和应用性的考核,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报告成绩包括实习态度、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成绩则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成绩,其各占期末总成绩的50%,重点考核学生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的鉴定能力。专业方向课考核上,在形成型考核的基础上,引入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和安徽省地勘钻职业技能大赛、安徽省大学生GIS大赛等职业技能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和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师、测绘工程师等资格认证考试的评价方式。毕业设计采取过程跟踪反馈的评价模式,规范选题、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的等环节。

2.构建教学质量社会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需求的旺盛,地学类学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在高就业率的同时,根据专业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就业已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煤炭、石油、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等传统资源领域,而有向工程勘察、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程领域延伸的趋势。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及与就业新领域的岗位需求方面必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2],采取函调、就业座谈会、企事业定期回访等方式,建立教学质量社会评价体系,掌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及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的需求,针对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所反映出的实践能力不足,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断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七、结语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符合工程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线工程应用型人才[3],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快速对接,是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1] 马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学理论,2009,(19):225-226.

[2] 李海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134-136.

[3] 杨绍平,李姝,田锋.构建突出技能训练和符合工程实际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8,(3):56-59.

Titl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th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e Applied Demonstration Universities——Taking Suzhou College as an Example

Author(s): GONG Wei, ZHANG Sheng, CHEN Song, CHEN Jian-yong, LI Zhi-chun, MA Ji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practice teaching

G640

A

1006-9372 (2014)02-0095-04

2014-03-19。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ZG0239);安徽省重点教研项目(2012jyxm541);宿州学院教研项目(SZXYJY2007038)。

巩 伟,男,助教,主要从事工程地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工程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抄能力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