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娜
(云南开放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云南 昆明650223)
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就是创新实施“导学—助学—促学—评学”为一体的过程化服务模式;过程性与发展性、自主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开放性学习评价模式;学习时间无限制、学习过程有档案的自主性学习模式,适应学习群体多样化、选择个性化、评价多维化的新趋势、新要求。 手机课程的设计充分融合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开大精神。随着手机课程界面越来越精致、内容越来越实用、互动越来越有趣。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选择手机课程满足自己移动学习的需求。
笔者认为,创新的手机课程不是将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复制、压缩使其小屏幕化,而是针对学习者认知心理的课程设计。 手机课程的精髓在于人与人的互动。 “微互动”的设计思路源于此。 微互动是基于手机课程平台的用户关系,实现信息即时分享、传播以及获取。
手机课程的设计目标是追求智能的移动学习模式,不仅仅是构建移动学习系统、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更是构建合适的学习模式,规划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认知内化。
在手机课程中,传统课程的每个章节设计为一个学习情境,下面包含了若干“微课”(学习单元)。 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包裹,一堂微课包含若干逻辑联系的相关知识点,时间不超过5 分钟;微课结合了微博和移动时代的特点,当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随时了解到好友、同学是否也在学习。 可以实时发表感想和查看其他学习者的评论。 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每一堂微课的学习顺序。
“微课”一般采用案例式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通过看动画学知识、看视频学技术。
传统的练习和测试在手机课程中设计为“比比高下”、“抛绣球”和“幽谷探宝”三个环节。
“比比高下”主要和每一节“微课”相捆绑,针对刚刚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趁热打铁式的考查。 每做完一道题,界面会显示得分和正确答案以及题目分析, 学习者可以以表情和文字两种模式实时发表感想。另外你还可以浏览其他用户在做这道题时的解题思路以及心得体会。
“抛绣球”是抢答环节。系统在每个设计的固定时刻会随即挑出数道题目。 参与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案。 系统在扫描每个参与者的答案后确定最佳答案并送上绣球分。每一个参与者都能看到此时此刻有什么人、多少人和我一起接绣球以及最后谁赢得了绣球分。
“幽谷探宝” 是一章的总测试。 用户进入后是一个九宫格的界面(分别链接了九个不同难度的迷宫)。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格。 先游戏后测试、边游戏边测试。学习者需先开动脑筋想到出路。从出发点到出口的隐藏路径中随即设计了“挡路题”。 题目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的。学习者需按顺序答对突然冒出的不确定数量和难度的题目才能顺利到达出口。 探得宝物(虚拟)并完成本章学习。 同时得到系统的最后打分。
本方案的总体架构分为微课程、 微互动和评价与计分三个部分。评价与计分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比比高下”、“抛绣球”、“幽谷探宝”三个环节系统都会给学习者打分。 而计分的关键之处又在于两点。
第一,计分不是简单的以正确和错误为评判标准。 答题的时间长短也考虑进去。
第二,得分会实时显示在每个人的头像旁。 学习者可以了解到此时此刻自己的总得分情况和其他学习者(感兴趣、比较关注的人)此时刻的得分情况。 以此激励、鞭策学习者继续学习和努力得分。
下面以图的形式具体表达设计思路:
图1 体系架构图
图2 “幽谷探宝”界面
图3 “幽谷探宝”迷宫测试路径示例
图4 “微互动”情景演示
图5 计分互动效应
图6 关键的系统用例
对学习者个人而言,首先,手机学习不是独立的学习形态,应将其视为完整学习过程的某些环节及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形态相结合。其次,学习者参与课程内容互动,通过互动、交往活动,将知识内化。
笔者认为手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关注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和无缝学习空间的设计。 使手机课程独放异彩,成为完整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形态完美相结合。 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火如荼。笔者希望能以手机课程的点带动开放教育思维模式的面。使现代开放终身教育体系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1]张家寰.中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国培训.2008(06).
[2]赵正军,毕启玲.高职高专院校中关于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理 实一体化”模式教学的几点认识与实践[J].教育探索与实践,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