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平 蒋保华
记者:您如何看待“教育局长”这个角色?乡镇党委书记做教育局长,有人说这是“外行领导内行”,您如何看待这种议论?从乡镇党委书记到教育局长,这种角色转变对您来说有哪些挑战?
邵建华:对于教育,我有两种最朴素的感受:一是如果学生毕业了,对学校的回忆是甜美的,有读书的美好,有师生情谊,有校园的温暖,那么学校就是美丽的;二是如果孩子在校园里是有笑脸,回到家有兴致讲校园的故事,那么教育就是美好的。也许,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对教育的阐述有多种,但归根结蒂,教育要符合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如果扭曲了孩子的天性,可能会收获一些华丽的数据,但那一定不是好的教育。这是我作为曾经的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教育的基本认识。而这种认识也成了我作为教育局长的角色行为的基本出发点。从外部看待学校和教育,可能对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完整甚至不成体系;但是,就像我们欣赏莫奈的画作,只有远看才能从他复杂的色彩和线条中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一样,以外部视角看待教育,更容易看到教育的整体状态并生发对美好教育的期待。遵从最朴素的意识,心怀对美好教育的期待,这是我对“外行的教育局长”的基本定位。
另外,目前已经发展的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变革在不断刷新社会的面貌,生态圈体验、扁平化学习、反转式教学,等等,由科技进步、社会转型引发的教育变革越来越成为常态,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借助科技的手段促进教育变革、实现学校进步,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不可能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我小系统了。因此,既要研究好教育的内部,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来发展教育,更要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方位来看待教育、发展教育。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样态并存,城镇化趋向、流动型社会的复杂社会结构,这些因素都在教育领域、学校层面集中体现出来,仅从教育的视角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教育,科学处理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大问题。
记者:到任之后,您的许多举措大胆且富新意,颠覆了传统的行政思维与行为,作出这些决策背后的思想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遭遇到习惯势力的抵制甚至是反对?
邵建华:我一直在想,我们可以说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可以说教育是百年大计、面向未来的事业,用怎样的词语来描绘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是,我们必须厘清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在目前社会背景下发展我们的教育。把这个基本方向确定好,并引领教育人朝向这个目标努力实践,这是我的基本出发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遵循规律不应景。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这是发展教育、建设学校的基本原则。《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柏拉图说教育是“心灵的转向”,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裴斯泰洛齐称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杜威讲“教育即生长”,等等,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家们对于教育的阐述角度不一、观点各有不同,但是,关于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却有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育人”。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一是要敬畏教育规律。学校的教育行为符合教育规律、学校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并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正确认识教育现象,并能给学校价值、追求做合理的解释。二是要指向教育终极关怀。学校教育最终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怀学生终身发展,要让学生成人,也就是对完满、完美、完善有追求,对智慧、理想、幸福有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有思考。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确有迎合世俗甚至被社会的喧嚣“绑架”的倾向,急功近利,把考试作为目的,把分数作为结果,追求所谓的教育“GDP”,这样的教育模糊了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的目标,偏离教育要“育人”的“原点”,这是教育的自我戕害。遵循教育的规律,就是让教育回到自己的轨道,让学校安静下来。
第二是描绘愿景少指路。教育局长的领导应该是一种愿景的领导,给出目标和方向,而实现目标的方式则要交给校长和教师,因为教育的更大意义在于创造。我们提出建设“美丽学校”的发展愿景,而把怎样建设“美丽学校”的权利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校长。一是给校长“赋权”。把实践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权利交给校长,把思考学校发展的时间还给校长,把优化学校管理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引领教师发展的空间交还给校长。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尝试“校长组阁”。二是给学校“松绑”,创新教育和学校评价管理制度,建立灵活的多元化、多层次、选择性相结合的学校评价体系,让学校能在满足基本规范管理评价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三是坚持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事实证明,愿景领导唤醒了校长再造学校的思想。我们更多的校长表达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转化成教育愿景并为全体教师接受,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我们更多的校长开始对学校进行“顶层设计”,能为学校未来发展定位,从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区域社会发展背景以及社会转型的背景等维度,梳理学校发展的基本路线图,寻找美丽学校建设的生长点。我们更多的校长开始展现强大的学习能力、引领能力,读书、学习、沙龙研讨,成为校长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思想饕餮,校长们不断丰富自己的视野并修正、提升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管理能力,他们从杂乱中走出来、从平庸中走出来,在读书中走上去、在研究中走上去。
第三是鸟瞰教育求突破。“虫瞰”和“鸟瞰”是管理学家哈默提出来的两种看世界的方式,“虫瞰”意指关注事物的局部,而“鸟瞰”则要关注整体与过程。关注局部可以使行为更为精确,而关注整体可以有效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现系统运行的高效。人们常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谷之事,一年歉收,明年可以再来;可是,树人之事,却来不得反复,生命的成长是不能假设的。所以,教育无小事,需要教育者以更系统的思维来设计教育。比如,学校的食堂,你的配餐是迎合学生口味的各类油炸食品,还是考虑孩子饮食健康的营养餐;你的餐具是冷冰冰的不锈钢,还是调和了丰富色彩的自选餐盘;你的就餐场景是热闹的“集市”,还是温馨安静的“港湾”……想通了这些,我们学校里出来的孩子就一定是健康的、斯文的。如果仅仅把食堂当做学生填饱肚子的地方,那么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一顿饭就能折射出全部的教育内涵,学校食堂也是重要的教育场。学校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教育的事情,如果我们都能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育人的角度出发系统思考问题,我们的教育就一定有突破。所以,我常跟我们的校长说,我愿意做一个看学校食堂的教育局长。
关于第二个问题,工作中的阻力和反对声音的问题,我觉得这恰恰是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如果一项工作没有任何阻力或不同的声音,那倒是危险的事情。2012年教师节,我送给全市教师的第一本书是《剥开教育的责任》,2013年教师节,我送给全市教师的第二本书是《教学勇气》,之所以选择这样两本书送给我们的全体教师,重要的原因是,我很认同两位作者的观点,“做教育就是做良心”,教育者必须具有非凡勇气,这些来自“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我希望我的老师们能把这两样东西捡起来,而这也是我工作的原动力。
记者:作为教育局长,您怎样理解“教育让人民满意”这句话?区域教育要到达理想的状态,应当选择的道路和方式是什么?
邵建华:我曾经说过,人民是否满意教育主要是从孩子的表情和对学校的看法得出来的。当然,这可能是比较肤浅的表达,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分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让人民满意就是要培养一代代有理想、有智慧的学生,交给家长和社会一个满意的孩子。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要守好学校的本分。学校的本分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规律,尊重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学校教育就是要遵从“游戏精神”,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孩子认知世界、形成习惯。小学教学就应该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对知识世界、生活世界的热爱等方面为主要目标,为孩子的进一步发展打好身体基础、心理基础和情感态度基础。只有每个学段的学校都能切实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摆脱自我束缚,改变过去那种对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不到位的现状,改变“知识本位”、“训练本位”教育观念,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真正从“以人为本”、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设计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意义才能彰显。
从区域教育的角度来讲,要不断实现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当我们成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进入教育的“后均衡”时代,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和均衡水平达到相对比较高的水平的背景下,如何寻求教育的再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教育的“后均衡”时代应该是“差异化”均衡发展阶段,应该是学校特色发展阶段,应该是教育能极大满足社会不同需要的时代。为此,我们提出了“美丽学校”的发展规划,作为未来张家港市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美丽学校”是对张家港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定位,它是对“美丽中国”思想的积极回应,更重要的,它是在深度思考教育的基础上,对区域教育的科学规划和对学校发展的梳理,是区域教育寻求再发展的一种选择与实践,也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的基本理解。
从学校物质层面定义了教育。学校的物质层面或者说物质的学校是指学校的建筑、设备实施、绿化景观等各种物质元素以及诸多物质元素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学校外在的物化环境,是学校最直观的表情。“学校的样子”是美丽学校在物质层面的基本要求,与指向产品并以表现标准、规范和效率为原则的工厂的样子不同,学校的样子应该指向“人”并表现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关注成长,学校环境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以适宜学生成长为出发点。二是文化赋予,学校物质环境给学生以文化熏陶,要以外在的文化符号,传递积极的文化信息,并能通过仪式等师生教育活动,让文化因子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生活中。三是彰显个性。学校物质环境要彰显学校自己的个性,学校应该恰当地选择,将学校精神、历史传统、教育故事等学校个性化因子智慧地呈现在校园环境中,使学校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从学校行为层面定义了教育。我们认为应该具备这样三个标准:一是要敬畏教育规律。学校的教育行为符合教育规律、学校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并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正确认识教育现象,并能给学校价值、追求做合理的解释。二是要尊重选择性发展。教育作用的对象是生命个体,生命个体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学校教育要尊重差异,要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引导生命个体健康发展。三是要指向教育终极关怀。学校教育最终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怀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成人,也就是对完满、完美、完善有追求,对智慧、理想、幸福有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有思考。在这个维度上,美丽学校应该呈现一种理想之美。
从学校主体层面定义了教育。美丽学校在学校主体层面的定义是幸福教师、斯文学生和生态课堂。所谓幸福教师,就是能在教育生活中体验自我,爱、责任和理想是三种基本元素,教师要充满着教育创造的激情、体验着职业自觉的幸福。所谓斯文,就是指学生要具有快乐、富有和格致之气质。快乐是要学生有笑容、有活力,体现成长之美;富有是指要有多元的知识以及认知的方法,要有丰富的情感以及正确的审美观点,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为实现美好而投入;格致是指学生的外在气质与环境的协调,要能在不同的场合表现良好的教养。所谓生态课堂,是指在良好的课堂生态系统中,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在内的多种教学主体能够和谐共生。
定义了未来发展的愿景,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铭记教育的责任,并以教育的勇气去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