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 明
如何打造影响主流舆论的图片专栏
——《安徽日报》改版后图片栏目操作思考
□ 文/陈 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面对新媒体,如何发挥党报图片新闻在主流舆论引导中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2013年底,《安徽日报》结合改版创新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图片栏目 安徽日报 采编机制
《安徽日报》2013年底改版创新时,对设置的图片栏目进行了调整,常设栏目 “江淮新风貌”突出重大新闻,“聚焦”强调民生,“皖韵”凸显文化现象,“江淮影像”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景和深度展示。《安徽日报》通过这些图片栏目的设置,以期实现图片报道内容的全覆盖。由于合理设置栏目,摄影记者在这个“主阵地”上,采访目的性更明确,团队精神进一步加强,战斗力得到提高,舆论引导效果更加明显。
1.栏目紧盯重大、突发新闻,第一时间捕捉信息,权威发布,形成宣传强势,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
“江淮新风貌”是《安徽日报》头版固定的图片栏目,报纸的“眼睛”。内容反映安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等内容,突出新闻性、重大性、权威性、指导性。通过权威发布,形成宣传强势,提高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属于硬新闻、“大菜”。 拍摄视角可大可小,是摄影记者在头版的“制高点”。2014年7月27日,合肥突降暴雨,一下穿桥下部分车辆被淹,多家报社摄影记者赶赴现场采访。不同于其他媒体以被淹场面报道为主,《安徽日报》在头版刊发救援转移群众的大幅图片,并配以文字客观报道造成的原因,当时根据预案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凸显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舆论引导效果明显,受到好评和肯定。同时,报社对这个栏目“高看一眼”,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新闻直至放到头条位置。
安徽新闻名栏目“聚焦”是《安徽日报》长期打造的重点栏目,以重要事件、百姓关注的重大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作为关注点,强调关注民生,开展舆论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连续报道。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展开直观反映和分析,属于“快餐”。“聚焦”自2005年设立至今已有9年,为《安徽日报》“以图片带版面”的办报理念提供强力支持,是调动记者谋策划,跑基层,抓“活鱼”的重点栏目。中宣部《新闻阅评》曾多次予以关注,点评表扬。
“皖韵”定位为展现安徽悠久、厚重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窗口。以组图形式关注安徽面临失传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抢救“鼓与呼”。内容上强调独特性,捕捉安徽地域特色;表现手法强调艺术性,在视觉上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同时,兼顾群众性,刊发内容多为百姓喜闻乐见。例如介绍安徽独有的花鼓灯等文化现象,颇受读者欢迎。栏目安排在彩版推出,属于精美“雕花”。最近,报社在此栏目推出讲历史讲传承的江淮美食系列报道。
“江淮影像”定位为有新闻深度的图片报道。作为专题摄影栏目,以图片故事为主,多题材,大容量,多角度地让摄影记者展现才华。在栏目方向上,题材广泛,内容涵盖社会多方面;并且突出可读性,用生动的画面语言讲故事,运用多种摄影手法。此外,图文并重,精心设计版面,强化视觉效果。
2.根据栏目的设置,要求摄影记者求新、求变、求精。求新,就是新闻性更强;求变,就是画面表达更丰富;求精,就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安徽日报》不追求每天图片发稿量,而是注重图片质量。过去记者采访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真正让人眼睛一亮的精品图片太少。通过合理设置图片栏目,促使记者采访更具针对性;根据不同栏目的定位促使记者去捕捉相应新闻线索,组织策划能力得到提升。为拍出好图片,记者克服过去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沉下去与拍摄对象沟通,注重构图、感染力和表现力。经过以上措施,空洞说教式图片报道明显减少。
3.根据栏目的设置,合理安排摄影记者采访,做到团队配合与单兵作战相结合。在重大主题和重大策划上,统一风格,报社采取大兵团作战。做深度图片专题时,报社要求记者静下心,耐住寂寞,深入采访,做出最佳效果。2014年1月,女摄影记者温沁为做“大山里,冬日求学的孩子们”图片专题,一个人深入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在海拔超过500米盘山路上,坐着农用车一路颠簸到田头乡辅导小学采访。她在大山里待了5天,吃住都在农家。当地冬季寒冷,条件艰苦,她几次半夜被冻醒。凌晨4点多,天还没亮,她早起,跟随孩子沿着山路赶往学校,拍摄许多感人的画面。就这样,5天时间里,她一个人默默地往返在学校、山村、孩子们的租住地,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学习生活情况。对于时效性强的新闻,就要求“短平快”,以最快的速度抓“活鱼”,力争发独家新闻,以独特的新闻取胜。例如,马鞍山长江大桥通车、京福高铁安徽段铺轨等重大新闻,报社部署记者提前与相关部门对接,确定准确时间,现场踩点选好拍摄位置,保证了新闻的及时有效发布。对特别重大新闻,除在一版刊发新闻图片外,还在“聚焦”甚至“江淮影像”栏目里从不同角度做延伸报道。另外,《安徽日报》建立稿件漏发追究制,要求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不准漏发,力争独家;同时,摄影记者不划定严格“口子”,避免越线推诿,以此调动记者“短平快”抓“活鱼”的热情。《安徽日报》在全省建立了一支来自各行各业的特约摄影队伍,及时获得当地和行业的重要新闻、突发新闻,保证新闻时效和唯一 性。
搭建了众多图片栏目,如何保持栏目常出精品?《安徽日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走转改”,对摄影记者提出明确要求,就是“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拍摄生活”。
1.把记者“赶”下去,让记者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报社要求摄影记者每月拿出固定时间深入农村,深入工厂,深入建设等一线,不允许仅跑跑街道社区,做简单轻巧的“摄影活”,不允许等任务安排,不允许坐等采访单位来电来车。2012年11月,摄影记者在安徽五河县大新镇采访时发现,当地万亩大白菜滞销,于是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在《安徽日报》和安徽日报官方微博上进行呼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大型超市,单位食堂,社会爱心人士纷纷行动,很快帮助农民解决了难题。随后,摄影记者进行跟踪采访,用镜头记录下爱心之举。同时,文字记者对“销售难”背后进行深入调查,为当地政府调整种植结构出谋划策。报道受到好评,社会反响很好。
2.为鼓励记者走下去,报社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对摄影记者在外地采访的稿件实行加分,根据不同等级,加分幅度在30-50%;在稿件等级的评定上实行优先;在年底先进考核中作为重要指标等。此外,报社规定摄影记者到外地采访,必须为常设摄影栏目组织稿件,实行栏目加分奖励。
从实施效果看,以往那种图解式、宣传味重的图片少了,新闻性明显提高,表现力和时效性增强。可见,记者只要真正“沉”下去,勤跑善抢,用心观察,镜头就真正会“说话”。
图片栏目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完善的图片采编管理运作机制,后方“大本营”的指挥、策划、协调、服务等必不可少,《安徽日报》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五个联动。
1.总编辑策划、部门策划、记者策划即“三级策划”进行联动,统一部署。近期的“转型发展中的安徽”大型系列报道,摄影部就承担了2个图片专版的任务。根据总体要求,部门召集相关人员进行会商,集思广益,确定拍摄内容和思路。
2.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联动,发现线索,指导拍摄。2012年10月,图片编辑在安徽革命老区岳西县一个乡镇通讯员来稿中发现,当地正在将埋葬在野外的革命烈士墓进行集中安置。由于通讯员拍摄水平不高,不符合见报要求。图片编辑随即作为选题上报,记者赶赴当地和通讯员合作,以“烈士回家”为题在头版推出一组图片报道,并获得当年安徽新闻一等奖。
3.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联动,实现图文并茂,在重点报道上形成报道强势。
4.摄影记者与版面联动。根据改版创新的需要,针对每个记者的不同特点,对专版专刊的图片进行承包,和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三个部门对接,种好“责任田”。
5.摄影记者与新兴媒体、公益广告联动。要求摄影记者在给《安徽日报》发稿的同时,为安徽日报法人微博和官方微信供稿。记者拍摄的很多新闻图片用于宣传“安徽好人”“珍惜粮食”“尊老爱幼”“劳动光荣”等主题公益广告,对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起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是《安徽日报》摄影美术部图片总监)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