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如何做成党报“招牌菜”?
——《浙江日报》“政治纵深”周刊的若干尝试

2014-02-23 09:21翁浩浩
中国记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党报政治

□ 文/余 勤 翁浩浩

时政新闻如何做成党报“招牌菜”?
——《浙江日报》“政治纵深”周刊的若干尝试

□ 文/余 勤 翁浩浩

围绕改进和创新党报政治报道,《浙江日报》“政治纵深”周刊自创办以来不断探索。周刊“政治”“倡廉”“法治”和“视野”4大板块,每个板块都写出了不少出色的深度报道,不仅读者爱看,而且多篇报道得到中央和地方领导的肯定。在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的今天,如何真正把政治报道做成党报的“招牌菜”,作者的做法和心得是,要重点把握好“善预判,敢发声”“辩证看,客观写”“软身段,精提炼”几个关键点。

政治新闻 报道创新 浙江日报

党报政治报道与其他报道的特点和要求有很大不同,其复杂性和难度更高。它需要报道者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深刻准确的理解和全面到位的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误导舆论,给党和政府带来负面影响。

善预判 敢发声

前些年,网络问政方兴未艾。一时间,有的网民以“民意代言人”自居,有的地方党委、政府被牵着鼻子走,明知有问题也不敢吭一声,怕引发网上“围攻”。针对这种不正常现象,“政治纵深”周刊顶着压力,在法治版刊登《人为炒作掩盖事实真相——网络民意,也要打假》一文,率先亮出鲜明观点:“网络水军”是有意将新闻热点和网民情绪搅在一起,通过人为“借势”和“造势”,不断制造网络事件,炮制虚假民意。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有些地方官员看后直言,网络民意必须重视,但不应该迷信。

敢于发声,是旗帜鲜明亮明观点,抢占舆论话语权;善于发声,则要求我们会说话,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这需要在报道中做到三个“强化”——

强化思想性。思想是政治报道的灵魂,当面对一个新事件、新现象时,党报要以其独有的新闻视角和高屋建瓴的观点给出差异性新闻解读。这样,党报的政治新闻才能更厚重、更有意味。几年来,《变味的一票否决》《谁来为悲剧买单》《德行,有了搜索引擎》《披上马甲,车改能跑多远》等一系列报道,引起高层关注,赢得读者好评,靠的就是把同质内容做成独家、做出分量。增强政治报道的思想性,需要编辑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和理论积累,准确把握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规律,“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纵观党报现今一些政治报道,往往泛泛而谈,不痛不痒,分析不透,自然也就削弱了其对读者的吸引力。

强化针对性。判断一条政治报道质量高下,关键还在于“实用”二字。好的政治报道或是能够有效抨击党建、倡廉、法治领域内的各种违规及违法现象,或是能够有效消除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各种疑虑,或是能够向社会传播积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或是能够向百姓深入浅出地解读新近出台的政策资讯等。总之,做到言之有物、解疑答惑,引导大家正确看待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问题,对本省工作起到一定借鉴指导作用。

强化政治性。党报在报道政治新闻时应该用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和理念引领全局,而不是只简单逢迎读者,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要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着眼于增进共识、凝聚力量,避免炒作渲染社会不满、激化放大社会矛盾。例如,2012年宁波探索编制“领导职位说明书”,即像产品说明书一样,给领导干部岗位编制说明书,以引导干部对照岗位标准认真履职,这一做法引来众多质疑。正是在这个时候,周刊记者深入采访、巧妙构思,通过一个个正在发生、鲜活而有说服力的真实故事澄清了疑问,疏导了情绪,有效引导了舆论。

辩证看 客观写

在报道政治新闻时,敢于把有争议的问题摆到报纸上来,运用辩证唯物观进行分析,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政治纵深”周刊的一大特色。

余姚市在乡镇领导干部年度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改变过去“官评官”的做法,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值得充分肯定。但记者通过采访调查发现,被确定为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对象的七类人,都是村民小组长以上的人员,缺少最普通群众的代表,这让一项好做法没有取得理想中的好效果。“普通群众代表成为评价干部的参与者,对保障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余姚的做法虽然是一种新探索,但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吸收普通群众的代表参与对干部的评价,使这种民意调查更具权威性。”深思熟虑之后,报道对余姚市的这项创新工作提出了中肯建议,很快被当地政府所采纳。

以辩证的眼光看民主政治领域的改革创新,就会发现某项改革往往在某一地区是适合的,而在另一个地区则可能不适合,因为它们的条件和环境不同。也可能在此一时是正确的,而在彼一时,则可能走向反面。政治新闻报道中的辩证法,无处不在。在采写新闻时,只有改变思维方式,增加思辨色彩,才能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企业主担任村干部引人关注——老板村官的是与非》就是一篇富有思辨性的深度报道。据浙江省民政厅的一项统计,全省2/3以上的农村由企业家、工商户、养殖户等先富起来的人担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循着这条简短信息,周刊记者下农村蹲点采访了三天,在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后,报道提出,不能简单地说老板村官好或者不好:一方面,要看到部分村民对这种由企业主当村官的担忧和不满情绪,比如现实中确实存在选举中贿选拉票,个别人想通过当村官谋取私利等不良现象,因此要积极思考如何有效扎紧基层反腐的“制度篱笆”;另一方面,也要肯定一些“老板村官”上任后带来的实际变化,比如他们把经营企业的理念移植到治理村庄中来,使村里的集体经济有很大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所以,只要村民拥护,符合程序,并且能够真正带动大家致富,投身新农村建设,应当提倡。这些具有思辨色彩的观点,对读者尤其是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有启迪作用。

过去,政治报道常常以表扬为主,而忽视了报道主体不足的另一面,很容易使人产生肤浅、溢美的不良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而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把报道写得有深度,就要在改变思想方式,增加思辩色彩上下功夫,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事物的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人以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经验。

软身段 精提炼

一般来说,政治报道的政策性很强,有许多话题又很敏感,报道往往比较严肃,不容易讨人喜欢。为使政治报道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可看性,周刊除了在报道内容上注意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让政治报道走向纵深以外,还尽力把周刊的版面搞得生动活泼,具有自己的风格。

比如,为追求“第一眼就能吸引住读者”的效果,我们在周刊版式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门暗器”:大文章“拆分做”。两三千字的大篇幅文章密密麻麻挤在一起,难免让读者生厌,排版时我们根据小标题把文章一段一段拆分做,并把文章概要单独放大,既方便读者阅读,也能营造出透气的视觉空间,减少了阅读疲劳;多图片“组合做”。每期每版都要精选三幅以上新闻漫画或视觉冲击力大的照片,然后根据稿件主题,用心裁剪、巧妙组合,这样的艺术形象独一无二,而且深化报道的主题,特别能吸引读者眼球,使版面很有灵动性。建党90周年时,政治周刊推出“党啊,我想对您说”“先锋的力量”、红色巡访等版面,因其富有想象力的版式设计,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周刊尝试着去精选、提炼领导干部的语言。如在不少读者的眼中,组织部长的形象往往是很严肃的,语言往往是很呆板的,有的甚至有点“教条味”。而刊登在一版“点睛妙语”栏目中的一组“组织部长的心语”,是编者特意从省、市12位组织部长与网民交流中精心撷取出来的,每人多则100多字,少则不到20个字,但其中却不乏连珠妙语,有不少还可以看作警句,颇含哲理,改变了一些人对组织部长形象的看法。再比如,今年6月5日,“政治纵深”周刊以打通版的形式,刊登全省部分县(市、区)委书记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感悟之语,也非常精彩生动。这是编辑对县委书记们的心得体会进行精心提炼,很有启发性、针对性,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弘扬焦裕禄精神,深入践行群众路线,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党报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政治攀附”
“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浙江日报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打造舆论监督“升级版”——从浙江日报《一线调查》说起
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探索——以浙江日报的实践为例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