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效平
这段故事,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
升 官
郭家世代务农,到了郭长庚这一辈,仍辛辛苦苦在地里刨食。郭长庚虽然不通文墨,但见多识广,为人处世极有远见,他要儿子郭炯用功读书,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
洪武六年,郭家喜从天降,郭炯在殿试中一举夺魁,中了状元。郭炯一夜之间鲤鱼跳龙门,全家人乐得嘴都合不拢。
新科状元由吏部分派官职,通常有三种安排:头一等是进翰林院当学士,翰林学士常跟皇帝打交道,升迁的机会很多。第二等是外放做知府,这个比较实惠。最差的是分到各部衙门,当那种有职无权的小京官。
郭炯家境贫寒,朝中既无靠山提携,兜里又没银子打点,前两种待遇自然享受不着。最后,他被安排到礼部,做了俸禄微薄的员外郎。郭炯不敢挑肥拣瘦,老老实实接受了任命。
郭炯是个孝子,刚在京里安顿好,跟着就把父母从老家接了过来。
一晃过了五年,郭炯原地踏步,仍是个穷酸的员外郎。
不久,丞相胡惟庸做五十大寿,文武百官都赶着去送礼。郭炯明白,这是个溜须拍马的好机会,如果能讨得胡丞相欢心,立马就能往上爬。可惜自己囊中羞涩,买不起像样的贺礼,只能瞪眼干着急。
郭长庚知道了儿子的心事,他冥思苦想,琢磨出一个好办法。
次日,郭长庚揣上二两银子,早早出了门。中午时分,他捧着一个细长的锦盒,兴冲冲回到了家里。
一进门,郭长庚就将锦盒交给儿子,神秘地说:“把这份寿礼送给胡丞相,管保他会喜欢!”
郭炯捧着锦盒左看右瞧,猜不透这里面究竟装着啥。于是,他小心翼翼打开了盒盖……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根做工精细的红木拐棍。
郭炯盯着拐棍瞅了半天,冲父亲狐疑地问:“就,就送这个啊?!”
郭长庚点了点头。
郭炯哭笑不得,叹着气问:“爹,您是不是老糊涂了?胡丞相什么奇珍异宝没见过,能看上这木头拐棍吗?!”
郭长庚说:“眼下,胡丞相啥都不缺,就缺根拐棍。”
郭炯连连摇头,反驳道:“胡丞相腿脚灵便得很,根本用不着拄拐棍。”
郭长庚却不以为然,坚称胡惟庸肯定会喜欢这份寿礼。郭炯拗不过,只得硬着头皮,把锦盒送到了丞相府。
送完寿礼,郭炯一直忐忑不安,他担心胡惟庸看了拐棍会大发雷霆,怪自己轻慢放肆。这样的话,马屁没拍成,反倒得罪了胡丞相,后果不堪设想。
几天后,胡惟庸的寿诞到了,郭炯也收到一张请柬,邀他去丞相府赴宴。
郭炯战战兢兢来到丞相府,在寿宴大厅找了个偏僻位置,低着头坐了下来。不一会儿,寿宴正式开始,宾客们依次捧着酒杯向胡惟庸祝寿。
当郭炯走到胡惟庸面前时,胡惟庸笑着对他说:“阁下所送的礼物,老夫十分喜欢!”
郭炯一时没听懂,胡丞相的这句话,究竟是肺腑之言,还是正话反说?可在场的官员都认为,郭炯一定不惜血本,给丞相送了罕见的重礼。
半年之后,胡惟庸瞅个机会,将郭炯破格提拔为礼部侍郎。郭炯又惊又喜,这下他终于相信,那根拐棍确实送到了胡丞相的心坎上。
一根普普通通的木头拐棍,为何能压倒成堆的奇珍异宝,博得胡丞相的欢心呢?郭炯对此百思不解,于是便向父亲求教。
郭长庚捻着胡须,冲儿子反问道:“你想想看,送什么样的礼物,最讨人喜欢啊?”
郭炯说:“缺什么送什么,最讨人喜欢。”
郭长庚点点头,又问:“那么,眼下胡丞相最缺的是啥?”
郭炯挠着头皮,自言自语道:“丞相位极人臣,既不缺荣华,也不缺富贵……他,他到底缺什么呢?”
琢磨了半天,郭炯仍没想出答案。
见儿子回答不出,郭长庚点拨道:“树大招风,猪胖挨刀。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依我看,眼下胡丞相最缺的是安全感。”
郭炯听了茅塞顿开,他凑近父亲,压低声音说:“爹爹所言极是。当今圣上疑心很重,胡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确实高处不胜寒。”
郭长庚微微一笑,进一步解释道:“人活到七老八十才用得着拐棍,送拐棍给胡丞相,是祝愿他能平平安安告老还乡。这样的寿礼,他能不喜欢吗?”
听到这儿,郭炯顿时恍然大悟,对父亲的高招拍案叫绝。
郭长庚没猜错,皇帝朱元璋残暴多疑,早就对胡惟庸起了疑心。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找了个借口,把胡惟庸定成谋反罪,将其满门抄斩。胡惟庸死后,朱元璋继续追捕他的余党,胡惟庸的门生故旧一个个倒了大霉。
就在这当儿,有官员向朱元璋告密,说胡惟庸五十大寿时,礼部侍郎郭炯给他送过重礼,郭炯是胡惟庸的死党。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人立刻彻查。可查到最后才发现,当时郭炯只送了一根普普通通的拐棍,银价还不足二两。这下谣言不攻自破,郭炯非但没被治罪,反而赢得了不畏权贵的美名。
郭炯死里逃生,长舒了一口气。庆幸之余,他更加佩服父亲的深谋远虑。
发 财
转眼过了两年,又赶上马皇后五十寿诞。此时,郭炯已攒了不少银子,他决定,好好办一份贺礼送进宫去,拍拍娘娘的马屁。
于是,郭炯来找父亲,求教该买什么样的礼物。
郭长庚说:“和上次一样,再买一根木头拐棍。”
“还买拐棍?难道马娘娘也高处不胜寒?!”郭炯吃惊地问。
郭长庚摇了摇头,说:“马娘娘和皇上是患难夫妻,地位牢固得很,她没有这种忧虑。”
“那为什么送拐棍呢?”郭炯大惑不解。
郭长庚解释道:“据我所知,马娘娘体弱多病,一天到晚药罐儿不离身,看这情形,她最渴望的莫过于健康长寿。送去一根拐棍,预示着娘娘能活到拄拐的那一天,她肯定打心眼里高兴!”
听了这番分析,郭炯连连点头。他毫不迟疑,立刻买来根做工精致的拐棍,装入锦盒送进宫去。endprint
第二天,几个太监抬着一口大箱子,笑眯眯地来到了郭家。领头太监告诉郭炯,娘娘对那份贺礼非常喜欢,特意赏给郭侍郎六百两黄金。
第二次送拐又大获成功,郭炯乐得眉开眼笑。
入 狱
岁月匆匆,一晃过了十年。此时,郭炯已做到礼部尚书,成了朝廷重臣。郭长庚因为思念故土,就离开儿子,回家乡安度晚年去了。
这年十月,恰逢朱元璋六十六岁寿诞,大明朝举国欢庆。皇帝做寿,文武百官不敢怠慢,他们千方百计置办贺礼,一个个忙得四脚朝天。
但是,礼部尚书郭炯却非常轻松,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前两次送礼让自己升官又发财,这回郭炯不假思索,又买了根红木拐棍,给皇帝送了去。
送完寿礼,郭炯美滋滋地等在家中,盼着朱元璋龙颜大悦,自己好加官进爵。
这天,郭炯正在书房品茶,忽听府门外人声鼎沸。不一会儿,一个家丁气喘吁吁地跑来禀报,说皇帝的圣旨到了。郭炯喜出望外,忙命仆人去厅堂摆设香案,准备接旨。
然而,当郭炯兴冲冲地走进厅堂时,却发现情况有点不妙。因为,来传旨的不是笑眯眯的太监,而是凶神恶煞的锦衣卫。
看见郭炯,锦衣卫头目高声喊道:“礼部尚书郭炯接旨!”
郭炯赶忙伏在地上。
锦衣卫头目打开圣旨,一字一句念了起来:“郭炯以敬献寿礼为名,含沙射影诅咒君王,用心恶毒之极,着令锦衣卫收监问罪……”
郭炯听了,吓得魂不附体,哆哆嗦嗦辩解道:“冤,冤枉,实在冤枉啊!”
锦衣卫哪有工夫听郭炯喊冤,哗啦一声给他套上枷锁,连推带搡押入了囚车。就这样,郭尚书糊里糊涂进了大牢。
郭长庚闻讯,连夜从家乡启程,心急火燎赶到了锦衣卫大牢。
见到父亲,郭炯哭丧着脸问:“爹爹,前两次送拐我升官又发财,为何这次送拐却锒铛入狱呢?”
郭长庚跺了跺脚,叹道:“你不分青红皂白,只会依样画葫芦,所以才落到这一步!”
接着,郭长庚附在郭炯耳边,悄声说出了不能给皇帝送拐棍的原因:
朱元璋已垂垂老迈,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可目前大明朝却内忧外患。首先,太子朱标死了,他的儿子朱允■被立为皇太孙,朱允■年仅十五岁,根本压不住阵脚。其次,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关外蠢蠢欲动,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只得强打精神,竭力装出身板硬朗的样子,亲自处理各种危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郭炯赶着去送拐棍,等于告诉普天下,皇帝已经老了,不中用了。朱元璋看见那根拐棍,能不怒火中烧吗?
听到这儿,郭炯终于弄清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原因。
郭长庚摸着儿子的头,感叹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虽然满腹经纶,可惜人情世故这本书却没有读透!”
〔责任编辑 柳婷婷〕
〔推荐人 暮 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