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WANG Xu
B.1978
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zNA泽碧克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
AIM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
2013 世界华人建筑师设计大奖优秀奖
2012 黑龙江省优秀工程
2012 全国人居经典建筑、环境双金奖
2011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在清华期间受到多位恩师的启迪,为我们的建筑设计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的美术老师——程远。
他不仅教我们美术课,还是课堂上的脱口秀表演者,给我们讲述他在美国的趣事,组织我们和高年级举行辩论比赛,也是我们课外聚会喝酒的召集者,等等,身兼数职。现在回想起来,96年3班的风格与核心竞争力,甚至很多同学未来的性格塑造都是以程老师为核心展开的吧。
现在,每每在我所教授的studio上做些无厘头的事情,我知道那是我身上程老师的影子,他以身作则地告诉我们如何在不务正业的同时,把一门学问真地掌握,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快乐中。至今,与程老师在一起的时光,还是最令人怀念的。
1.2 哈尔滨哈西新区发展大厦 3 北京东坝北区世界城市试验区 4 青岛红树林度假会展酒店综合体
WA:建筑如何服务于弱势群体,如农村居民、老年人、妇女儿童、低收入人群、移民等?
王旭:在过去的几年中,因缘巧合我们组织了一个叫做AIM(Architects In Mission)的国际竞赛,面向所有青年设计师,针对建筑中的弱势群体,如老厂房、老村落,同时也面对与那些建筑相关联的社会弱势群体,老工厂的下岗职工、村落中的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等。自2010年以来,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去建立青年建筑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弥补当前教育状态的缺失,更要让年轻人们意识到,做设计不仅仅是为有权有钱的阶层服务,赚取佣金而已,而是一个有着高等教育基础、有尊严、有责任、有使命的团体,他们有义务为需要的人而设计,也有责任传播先进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在这当中,我们自己也学到很多。
因为我们的职业(至少我所在的事务所是主打高端度假地产的)就是每天思考怎样给出得起钱的人更好的空间环境享受,而很少会真正接触到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群。设计在不断攀升的造价与奢华攀比中开始变得缥缈,那么,当人均年收入仅仅等于我们设计的客房一晚的房价的时候,这个设计要怎么做呢?我们重头学起。
我们在竞赛中鼓励年轻人们关注对村落建筑形态的传承,并同时关注新的产业模式构建,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改造一两个村落,而是能否通过系统化的设计,为村民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可复制的产业模式,这样才可能支撑建筑模式的传承。在这一阶段,我们开始密切地与NGO组织及扶贫组织合作,亲身去体会农村合作社的搭建过程以及建筑与其经营模式的结合,我们也很欣慰地看到,因为这些竞赛,许多参赛团队也走到了村民中间,认真地调研,了解他们的挑战与机遇,正如我在这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志愿者一样,我相信这批有责任感的年轻建筑师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因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最重要的——建筑师的尊严与使命感,他们可以发挥出百倍的热情来投入到他们的事业里,因为从此这个行业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所以,我们让建筑服务于弱势群体的方式就是,通过设计与组织竞赛,让更多的建筑师投入其中。相信传播与推动也是建筑师使命中重要的一环,也许被我们遗忘了太久,但只要开始,就不晚。
WA:您认为建筑应如何参与我国乡村建成环境的更新?
王旭:最近两年因为各种原因,在各地的乡村里度过了一些时间,从舟山的海岛渔村,到四川的川西木楼,再到福建的出砖入石,获益匪浅。如果说中国各地的城镇已经被现代化、城镇化的步伐碾压得难以辨别的话,那么乡村,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腹地的乡村,却承载着许多被当代建筑师忽视的、中国本土建筑的智慧。
记得在校期间的建筑史课并不是最被重视的,更多的同学会把重心放在设计课,更多向西方看的方式方法以及价值观。除了乡土实习之外,更是没有专门的乡土课程,这让许多年轻设计师与中国建筑的精华擦肩而过。
参与乡村建成环境的更新,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与保护,在中国当前自然村迅速减少的进程中,亲身去感受那些乡土建筑的精髓。只有切实了解了它们的游戏规则,才谈得上参与。记得在福建的古村落里看到的精美砖雕,充满想象力的砌筑方式,以及历久常新的石材做法,真的感觉重上了建筑课,我们当前使用的很多技术在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技术与美学面前都显得十分幼稚。重新学习,是我的第一感受。
其次,是理解乡村的生活方式。深入村里的次数多了,当不再流于表面的寒暄与惊喜的时候,当真正参与到乡村的改造建设的时候,才知道乡村的生活方式、邻里关系、宗族关系、产业模式、传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建筑形态和村落形态产生着多么大的影响。理顺了就是助力,否则就成为阻力。那些从事乡村建设工作多年的老建筑师往往善于抓住重点,而我们却还有太多要积累的。也许村落中那些蜿蜒曲折的空间形态除了因地制宜,也反映着乡村的微型社会形态,这背后又有太多故事。
经历以上两个阶段,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开始接地气了,建筑也才能从当地的乡土中生长出来。乡土建筑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了多少时间与实践的磨练与检验啊。
我的良师益友孙君老师讲过:“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是非常朴实却又很深刻的一句话,当更多的建筑师放下自己在城市中所熟悉的,扎根到泥土里,像当地人一样盖房的时候,乡村建设的更新才会迎来真正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