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WANG Lu
B.1963
1979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壹方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2010 芝加哥国际建筑奖
2009 世界建筑社群奖
2009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2005 意大利国际石材建筑奖佳作奖
1979年我从浙江金华考入清华,清华园独特的水木和园丁滋养培育了我这棵来自江南的小草。学生时代我们有一批极好的教师,对我个人而言,是汪国瑜和单德启两位先生带我走进了建筑殿堂,除了专业的引导,两位先生豁达的心态、儒雅的文人风范、深厚的国学底蕴,持续地影响着我其后的职业生涯。
毕业设计我跟随单先生做黄山云谷山庄,从此恋上了乡村,钟情于民间的美好,开始关注并投入到乡村聚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单先生关注民生和务实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我的历史观,“传统本身建议你们不停地询问设计情况”,这句罗丹的话是先生给我的毕业留言。
研究生我追随汪国瑜先生,得以畅游名山大川,领略山林佛寺的精妙,在先生指导下读的那些书:《人间词话》《文心雕龙》《闲情偶寄》《林泉高致》《天工开物》,至今还滋养着我。“簾外三更风雨冷,案头三尺笔墨浓”,这是先生写给我的毕业寄语,知行合一,站稳脚跟,这是先生的教导。
感谢两位恩师!
1 云南普洱版画艺术中心
2 天台民俗博物馆
3 天台博物馆
4 太原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WA:您认为建筑师应如何参与我国乡村建成环境的更新?
王路:建筑师参与村落的更新发展,当然与在都市中的工作有所不同。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的匮乏、发展观念的滞后、边界条件的模糊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乡村的工作也会很复杂。参与我国乡村建成环境的更新,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乡村的更新发展不是简单的一个形体规划和设计问题,涉及村民居住与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村落在建筑、经济及社会各领域间的协调,如何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保护村落的内在价值及自主性,强化村民的凝聚力和对家园的认同感等。
传统的村落是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它又是当前村民的居住现实,乡村的更新发展要符合村民当代生活的要求。今天的村落已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早先的村落,但传统村落建设中的有效经验,可以作为制定未来村落发展规划和建设的参考。村落接近自然,与风景相关;村落中小尺度的建筑具有可识别的空间环境;在村落中日常生活和生产功能可以并置与混合。另外,符合基地的规划、简单的建造、注重邻里的空间塑造,这些都是未来村落发展的基石。
动态的、内外兼顾的村落更新哲学是乡村健康发展的前提。现代人开始质疑规划的真正含义。我们以一种普适性的理想武断地去安排一群也许你完全不了解的人的生活。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单调冷漠的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一种由“范式”生成的自上而下的聚落规划,脱离实际,远离老百姓的生活。事实上,乡村生活丰富的空间内涵是无法由规划一次性生成的,要经历岁月的集合。所以在乡村,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将一个规划落地,能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内在需求,要以动态的眼光看聚落的发展。在国内外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他们结合村落的历史条件和现代生活,注重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在规划和建筑上给予村民以一定的自主性。这种开放包容、因地制宜的做法体现村民的意愿,充分考虑村民参与的可能性,使他们有机会来自主地营建而不是被动地迁入未来“被安排”的居所。
WA:您能否概括(归纳)一下自己的设计过程与方法?
王路:设计说白了是解决问题,为业主,在一个具体的地点,一段具体的时间内提供可以建造的合理且有趣的概念。虽然在当今世界,建筑可以做得五花八门,但总归还是要实用、坚固、经济和美观,所谓美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应该能愉悦感官与心灵。
设计是对很多条件的应答,每个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都会有很多参照,这些条件和可供参照的资源大体是设计创意的来源。
设计的起点当然是业主的要求和意图,设计过程中会与业主不断地沟通,设计师可以利用自己专业的素养影响或优化业主的意图。常年来,因为自己多在上山下乡,所以设计的源泉多来自当地具体的民间建造。我们可以从当地民居尤其是当代村民的自发性建造中领略到他们对当下生活的诉求和营建智慧。在乡村,你到处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私搭乱建”,然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应该说,学习到建筑的许多基本规则和技巧。你会了解到老百姓怎样以一种最简便的方式,就地取材,经济实惠地营建或改善他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空间场所,而且这些经验是活生生的当时当地,远比从遥远的古代寻找所谓文化的“内涵”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