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使用的针对性

2014-02-21 16:14韩丽平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2期
关键词:锦瑟用典典故

韩丽平

导学案模式教学是我校这两年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所以我们要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课堂的最大实效。这对语文学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汉语相对藏族学生来说本就是第二语言,课堂接受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课程进度已经很慢了,现在再加上导学案的设计、使用、学生情况反馈、二次备课等环节,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这就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所幸的是,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尝试,师生都渐渐从中尝到了甜头。现以《锦瑟》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收获。

一、导学案设计要有针对性

《锦瑟》一课导学案的设计,是根据学生平时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问题来设计,一是学习目标,就是“借助用典的分析,了解诗歌的旨意”。《锦瑟》一诗的主旨一向是大家探讨的热门话题,从古到今,莫衷一是,既然这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大做文章,学生各人有自己的理解并能自圆其说就行;二是知识链接,对李商隐其人进行简单介绍,这个介绍也是有选择性的,对诗歌理解帮助不大的,暂时不需要学生去了解,否则可能会干扰学生的思考方向;三是旧知回顾,把曾经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关于周瑜和廉颇的典故拿出来让学生对典故的分析有一点知识储备;四是新知感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锦瑟》中的四个典故,没有任何限制,学生可以大胆发挥;五是质疑问难,让同学们把平时分析用典这一表现手法的过程中的疑难之处写出来,方便老师二次备课;最后是课堂延伸。

在“旧知回顾”和“新知感知”这两块中我还是有心理准备的,知道学生对典故的理解和分析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质疑问难”一栏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我咋舌。首先是对典故内容本身不能够理解。《锦瑟》一课书下的注释非常详细,典故的解释也很全面,但学生还是看不懂这些典故到底什么意思,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第二个疑问,那就是如何把典故和诗歌的内容及情感联系上,从而分析出用典的作用。针对这样的现状,我重新理了一下思路,这节课上我不仅要和同学们一起研究用典的分析,还要帮助他们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来学会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典故内容。

二、导学案指导下的课堂设计更有针对性

在课堂上,我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对典故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是照本宣科,始终被书下注释圈住,后来我索性让同学们合起课本,跟他们一起再读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并让他们试着找几个词语来对李商隐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也是提炼信息的一个训练,同学们完成得还不错,用了才华横溢、多情善感、命运多舛等几个词语,这就让学生对诗人的经历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再加上对诗中“惘然”一词的理解,让学生对本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准确定位,这样学生在概述典故内容时自然会从诗人的情感需要出发,找到跟诗歌内容的一个结合点,作出自己的理解,从而正确分析出诗人用典的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在分析作用时基本能够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而经常会忽略了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比如说,学生在分析“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典故时认为诗歌借“望帝把自己的理想寄托给杜鹃并泣泪成血”的典故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之情,而“悲愤之情”的原因学生往往避而不谈,这说明同学们在答题的规范性上还有待提高,也是我们以后的诗歌鉴赏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的内容。

三、导学案模式下的评价测试更具针对性

导学案的最后是课堂延伸,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测试。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的仍然是李商隐的一首诗《风雨》,请同学们赏析诗中所用典故。因为我们刚对李商隐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发挥起来可能也会自如一些,这会大大提高同学们的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检测下来,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全班51位同学,有15位同学基本全对,30位同学能按要求对典故的内容加以概述,只是在对诗人借此所表达的情感表述上还不够到位,另外还有6位同学答题思路是有了,但在语言表达上有待提高。

导学案的设计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也让学生在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而导学案又能暴露出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教师也就会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授课,课堂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学习方向相对集中,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虽然《锦瑟》一诗内涵丰富,对主旨的理解也颇有争论,我们这节课上对诗歌的学习可能还停留在皮毛上,但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实实在在掌握了用典这种表现手法,我觉得是很值得的,这样长期积累下来,收获也是可观的。

(作者单位: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锦瑟用典典故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锦瑟
月下行吟
用典犹如用比兴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锦瑟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