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作业的有效操作

2014-02-21 08:08夏歌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2期
关键词:过分题目作业

夏歌

根据调查,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对待语文作业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三个过分依赖:过分依赖课本,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语文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教材体系,不再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系统掌握,而是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然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初中学生在做语文作业的时候思维上有很强的“惰性”,一旦遇到分析题、探究题就想抄答案,最好让老师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形成了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的习惯。如何实施作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呢?

首先,对教辅资料上的练习题目选做一部分。一般做一些重知识归纳,重能力培养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练习,做一些重质疑、调查、探究的题目,对于课前、课中遗留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解决,在一问一答中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针对农村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薄弱,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单一的现实问题,我一般在课后留一些拓展练习。例如,连线中考,名句默写,补全古诗词等针对性较强的作业。

其次,构设一些拓展型的语文作业。有些拓展作业是长期限的一项工作。(一)从学生书写钢笔字入手。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的问题,每学年初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钢笔楷书字帖,从学生准备的字帖种类中也能看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以校园为主题的,例如:校园格言、校园演讲等;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以名人、伟人作品为主题的,例如:毛泽东诗词、罗兰小语、鲁迅散文等名篇;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以诗词为主题的,例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还有的学生准备的是其他主题的,例如:优秀作文段落、趣味成语接龙、作文开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真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体现了学生的个性色彩,又成了一笔新的教学资源。(二)从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进行加强。有时候学完一些课文后,我会推荐或者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作品。例如,学完《香菱学诗》后,推荐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红楼梦》;学完《隆中对》和《出师表》后,介绍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介绍学生阅读小说《羊脂球》等。

有些拓展作业是较短期的一项工作。例如,学完诗歌单元后,一般要求学生从生活,学习入题试着写一些小诗,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可深可浅,在总结时,各小组把自己组内较好的诗歌读一读,大家共同欣赏品味,也是对习作者的一种嘉奖。有时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同学们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些歌曲,从歌词中理解同桌、朋友、亲人、感恩等词语的深层含义,在总结时学生们要展示演唱歌曲,唱完后再讲出从中体会到的词语的含义。有时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韵味等小知识,借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如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酒”特产的广告词,搜集一些“酒”文化的知识,搜集一些有关“酒”的古典小说或者现代小说中的事件,谈一谈人们想要借“酒”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又如布置学生搜集春联,旅游景点的楹联或街头巷尾的宣传标语等内容进行班内交流、讨论,探究其深层含义,把语文学习扩展到现实生活中,这些作业既把语文课程学活了用活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了一些创造性的做法。例如,搜集一些散文、杂文或者有教育意义的短文,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品读欣赏,然后安排学生设计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先研读了文章,他们会从字词、修辞、文意、结构、某一段的作用或者含义等角度思考、探究;学生彼此再经过交流、讨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用这些方法来解决现代文阅读类型的题目,效果特别好。我又用这一方法来指导日常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针对一些写作题目,有时候有三四个命题内容大致相同的题目,我引导学生分析完各自间的相同点和区别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特点,找一个比较擅长的来写。讲评时在各个题目的文章中都要找几篇优秀作文来分析,使学生各取所长,各取所需,最终达到优势互补。

我的语文作业实施做法遵从“四减少,四配置”的原则,即减少机械记忆的无效作业,配置具有创造思维的有效作业;减少硬性统一规定的作业,配置可选择开放的作业;减少学科孤立的封闭作业,配置综合渗透的整合作业;减少“问答式”,“灌输式”的作业,配置“启发式”,“探究式”的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教育,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科学地、适量地留作业,不留机械性抄写作业,杜绝惩罚性抄写作业,积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保护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作者单位:赣榆县海头一中)

猜你喜欢
过分题目作业
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怪你过分美丽,让我一见钟情
你是“过分幻想儿童”吗?
作业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