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学文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日益蓬勃,在网上买卖食品也越来越普遍,查看各个购物网站,各种食品几乎都能买到。然而,2013年公安部门破获一起网络销售假冒伪劣保健品的案例,涉案金额高达1.4亿。这让人开始反思,网络购买食品究竟是否安全,如何才能保障网购食品的安全呢?
“差评”引出犯罪团伙
事件缘起一次公安部门网络巡查中发现的“差评”。2013年3月,南京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在例行网络巡查时,发现淘宝网“长安久利”网店销售的安利蛋白粉等保健品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且遭多名顾客投诉,诸多“差评”引起了警方注意。
在淘宝网上给“差评”的顾客反映,该网店销售的维C片颜色和原来的颜色不一样,蛋白粉化不开,产品和正规店里销售的安利产品价格不一样,蛋白粉正常售价468元,这个网店售价180元。公安部门机警地发现这可能是一起网络食品造假案,遂成立专案组调查,最终将这伙犯罪嫌疑人抓获,并查获库存假冒产品17万余瓶(罐),涉案金额总计达到1.4亿多元。
网购食品风险不容小视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购食品,但是网购食品存在安全风险。在这起假冒伪劣保健品案件中,公安部门的侦察员以消费者身份购买了部分产品,并送检。结果发现,这些所谓的保健品均为假冒产品,而且质量十分低劣,比如其中一款铁质叶酸片本是孕妇服用后防止胎儿畸形的,经鉴定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孕妇如果食用,不仅不能防止胎儿畸形,甚至可能产生危害。而另一款铁咀嚼片,本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经鉴定重金属汞严重超标,儿童如果食用,不仅不会有好处,甚至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监管需创新
这个案件是一起典型的通过互联网制售假冒食品的食品安全案件。由于网络销售“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没有明确的准入制度,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很多时候都是真假难辨,加上投诉举报信息不全、无票据证明,消费者容易上当受骗,而商家又逃离了常态化的市场监管。根据有关调查,淘宝网内共有2500种“自制食品”,有些自制食品甚至一个月能出货数千件。这些自制食品主要来自家庭作坊和小食品厂,大都没有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号、营养标签、厂址等信息。这些“三无”产品,一旦遇到质量问题,一些卖家甚至以买家保存不当等理由拒绝赔偿,给网购消费者维权带来困难。
目前网络市场监管模式主要依靠群众举报,作为消费者,在网上购买食品时,应遵循如下三大“纪律”:
一是不要贪便宜,不要在网络上购买一些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
二是在网购食品时,一定要选择信誉度好的网店,多看看其他已购买客户的评价;
三是尽量不要买那些不熟悉的或制作工序复杂的“自制食品”。
如果网购食品发现有问题,别忘了及时举报维权。
(摘自《饮食科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