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视域下的南昌地区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创新途径研究

2014-02-20 12:12王静曹坤
科教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国防生军民融合高校

王静+曹坤

摘 要 文章从军民融合发展的角度来对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有效途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结合江西几所国防生培养签约高校工作经验进行论述,并得出了三点结论,即:为军地合作创造“好环境”;为融合发展创造“大气候”;为人才培养创造“浓氛围”。

关键词 军民融合 高校 国防生 培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Ways of Cultivating General

University National Defens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Nanchang Area

WANG Jing[1], CAO kun[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food engineer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2]Administration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Students,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The essay researches on the issue about the innovative ways of cultivating general university national defens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expounding it by combining the working experience of several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at cultivate national defense students, and draws three conclusions, including creating a nice environment for cooperation of military and locality, producing a good climate for the fusion development, and bringing out a strong atmosphere for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defense students; cultivating work

依托普通高校进行国防生培养是军民融合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以下简称:依托培养)的战略决策,国防生培养工作逐步在试点高校开展。自国防生培养工作创立以来,普通高校与签约部队秉承国务院、中央军委依托培养工作大政方针,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和推进人才战略工程,普通高校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国防生培养路子,工作取得了许多显著成绩,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1998至2012年以来,全国已有118所普通高校承担了国防生培养任务。目前,部队初级军官有30%以上来自普通高校培养的国防生,并且已经有近10万依托普通高校培养的国防生走入部队成为军官,成为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

江西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南昌更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从2002年3月南昌大学与部队正式签订联合培养军队干部协议,首开红土地上国防生培养工作先河以来,江西省五所与部队签约的高校(即: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把支持国防生培养工作作为一项发扬红色革命传统、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光荣、神圣使命,充分发挥地方大学综合优势,与部队精诚合作、共育国防栋梁英才。时至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已经走过了11年道路,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1 普通高校把提高国防生培养工作作为“弘扬井冈精神、情系国防事业”的重要举措,努力为军地合作创造“好环境”

各高校领导、师生高度重视国防生培养工作,在学校现有条件下,把这项工作放在学校优先发展地位谋划和落实。

一是在硬件建设上,几所签约高校纷纷出资兴建“后备军官培训大楼”,楼内包括:军事训练场、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室、国防文化展厅、计算机机房、健身室、会议室等设施,为“依托培养”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例如:南昌大学的“昌海楼”、华东交通大学的“国防生大楼”、南昌航空大学的“海军楼”、东华理工大学的“海军国防生培训基地大楼”、井冈山大学的“国防生学院大楼”等。二是在软件设置上,各高校纷纷成立了“普通高校依托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各高校主要领导书记或校长任组长,实行“一把手”直接负责制;成立专职工作机构“国防生工作办”或“国防生学院”,配合部队驻校选培办开展国防生选拔、培训、管理工作;成立“国防生直属党支部”、“国防生团委”,加强国防生党(团)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以学校党校办、学工处、教务处、武装部、招就处领导以及国防生所在院(系)的院长(书记)等为主体的“国防生大队”,加强校内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沟通。三是经费投入上,各高校每年单独划拨经费用于国防生暑期部队当兵锻炼(实习)、南昌陆军学院基地化集训、外聘教员授课、重大活动等军政训练和日常活动,国防生在校符合条件的话,每年仍可以享受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资助等,高校还针对国防生群体专门成立了国防生专刊、国防生网站、国旗仪仗队、国防生军乐团(管乐团)、国防生各类兴趣小组等。endprint

2 普通高校“依托地方大学资源,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积极开展国防生培养工作,努力为融合发展创造“大气候”

各普通高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建设与发展,基本具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教学条件,并形成了一套布局合理、本硕博立体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内设多个学科门类、专业、学位授权点,且大多都拥有一些附属单位、科研院所、实习基地等,这些丰富资源为军民融合发展创造了“大气候”。

一是注重培养国防生实践创新能力。签约高校要积极引导国防生参与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国防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实践创新体系。学校应形成“以重大赛事(挑战者杯)为载体、以创新基金为扶持、以科技基地(园区)为依托、以政策鼓励为保障”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如:南昌大学被评为“首批海军十佳国防生”的2006级国防生张春辉,参与制作的“智能交互式轮椅机器人”项目,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

二是注重创新国防生培养教学计划。签约高校要结合国防生未来任职岗位的需要来制定培养计划,大力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满足部队人才的特殊要求, 又要使大学教育与军人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例如:南昌航空大学利用学校场馆和师资为国防生专门开设“游泳训练”;东华理工大学在课程层次上,合理统筹安排大学生思想道德与军人职业道德修养、大学体育与军事体育、法律概论与军事法概论、军事理论基础与国防建设等课程。

三是学校注重参与国防领域科研项目合作。签约高校要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实际,凝练出国防科研主攻方向,直接承担或参与因国防需求而设立的科研项目;将承担或参与了一些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工程等项目,其成果应用到国防领域,间接地为国防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贡献;与国防科工委下属企业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有意识、有计划地让国防生提前介入军工项目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国防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普通高校与部队单位“携手共铸熔炉,释放倍增效应”,努力为人才培养创造“浓氛围”

多年来,各签约高校与部队单位精诚合作、共谋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国防生,并通过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国防精神嫁接到普通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学校内各相关部门与驻校选培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铸熔炉炼好钢,努力为人才培养创造“浓氛围”。

一是加强学生党建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坚定从军报国理想信念。签约高校要邀请老红军、现役军官讲部队革命传统,邀请优秀毕业生谈体会,协调部队首长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让每一位国防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军队使命,把八一精神融入到信念深处。例如:南昌大学先后邀请胥肖野、田永清、于海、陈俨、王文龙等领导、专家为国防生举办了多场报告会;东华理工大学经常组织国防生赴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八一起义纪念馆、虎门海战博物馆、林则徐硝烟池遗址、小平小道等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二是使国防生明确“学习是第一要务”的目标,狠抓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签约高校要瞄准建“学习型”组织制定了学习制度,号召国防生当学习的标兵,做学习的表率。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任课老师给国防生进行专题授课、集中自习、一帮一接对子、模拟考试、学习竞赛等活动,据调查统计,江西几所签约高校中的国防生专业学习成绩普遍在同专业排名前列,每学期获得奖学金的学员比例达46%。三是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签约高校要积极推进军营文化与校园文化相渗透,军事管理与高校管理相统一,大力构建独具国防生特色的“国防文化”。如:南昌大学设计了“宿舍文化长廊”,创作了“昌海队歌、队训”,开设了“昌海论坛、网站”,创办了“昌海特刊、简报”,建设了“昌海展厅、军事图书阅览室”等,国旗班仪仗队、大学生军乐团、军事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经常活跃在学校各类文化活动中,通过“昌海文化”引领,增强了全体国防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素质和身心素质。

基金项目:南昌大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2012年)“军民融合发展背景下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国防生培养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XSZ02)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海军探索国防生军地融合培养模式[EB/OL].[2010-0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d.gov.cn/cadets/2010-01/13/content_4117742.htm..

[2] 徐光兵,杨宇光.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49-51.

[3] 张世彤.关于加强国防生培养军地衔接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0(12):182-183.

[4] 刘巨魁.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N].中国国防报,2008-03-20.

[5] 于川信.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6] 阮汝祥.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9.

[7] 张晓天.军民融合发展的探讨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防生军民融合高校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心理检测对招收国防生质量的影响
关于加强高校国防生党支部建设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