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马瑛+陈前利
摘 要 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校企合作相关文献,对比分析中美校企合作模式的差距基础上,剖析我国校企合作存在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进而给出了不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长选择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并在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和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合作服务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方面给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校企合作 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Higher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Win-win" Cooper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LI Song, MA Ying, CHEN Qianli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trieve relevant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gap between US and Chin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analyze the prese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corporate enthusiasm is not high, not enough depth cooperation and other issu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us give the different institu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tise to select and innovativ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nd in improv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and buil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to buil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ervice system, given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strength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higher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0 引言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职业院校只有紧紧依靠校企合作,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才能在感知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设置的情况下,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趋势,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实行以来,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一种新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李红卫 李西凤,2011)。强调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目前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教育中大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亟需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职业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职业型专业人才(马明飞,周华伟,2013)。我国高职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是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本质特点是,都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最主要的就是,它恰恰容易偏离制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应该包括校企双方的认知因子、情感因子、有效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因子和社会与政府的协调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作,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黄亚妮,2006)。
1 中美校企深度共赢合作比较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探索和实践高校企业合作的国家之一,其成熟的合作机制和多样化的创新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表明,大学通过对接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组装校企合作新模式,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持,从而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董美玲,2012)。经过多年实践总结我国高校也形成自身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整合-互动”模式,蝴蝶模式、订单模式、五位一体模式、六位一体模式、三位一体模式、2+1模式、产学研一体模式等众多校企合作模式,但这些模式合作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但合作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找到实习基地和实践场所,并且以高职院校为主,其他高校合作模式与美国高校合作模式基本相同,但在合作环境、机制、方式和方法方面仍存在差距。endprint
通过以上对比发现(表1),美国由于其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较早,其在合作机制和合作制度较健全,使得校企间的利益分配更加科学,进而保障其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校企间合作模式方面不再以简单的学生实习和实践作为校企合为主要形式,而是从更深远的角度进行合作,进而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提高美国社会经济生产力的水平方面都得到体现,同时美国在深度合作方面基本形成了良性互动,特别是在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技术共享方面更是达到较高水平。
2 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分析
2.1 校企合作制度问题不健全
校企合作归根结底是制度和机制问题,特别是政府制度和机制的保障,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机制较美国较落后,并且也落后于高校的技术和人才培养。我国某些科学技术已经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技术转让制度,成果共享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的落后,导致先进的科研技术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在论文和书面进行传播。同时,政府应在资金保障、激励保障、利益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应设立相关利益分配调节机构,形成调节机制,既能够满足企业利益的需要,也要满足高校利益的需要,使二者能够可持续发展。
2.2 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合作主要目标是解决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而高校作为技术和管理创新的集聚地,也是供给者,二者本来就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础,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复制产品为主,企业并没有积极的动力主动与企业形成合作。一方面,主要是企业缺少创新和提升产品品质的动力,导致企业都高校的技术和成果并无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技术和成果由于缺少转化平台和资金,仍以论文和知识产权的形式存在。如此导致技术成果的供需矛盾较明显。
2.3 校企间合作深度不足
比较美国校企合作模式发现,美国的校企合作在合作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优于我国,其主要原因除了我国缺少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外,最重要的是缺少第三方的参与。校企合作,是满足双方利益需求的一种合作模式,这需要第三方进行工作协调、监督与服务。但我国校企合作模式自实施以来,还没有第三方的机构存在,大大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步伐。
3 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专业优势和特点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能保障学校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和企业利益,形成三方共赢的可持续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制度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部门、高校、企业和学生,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学校特点的差异,也要考虑东、中、西部区域差异,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合作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长效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等,通过机制的构建,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3.2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构建校企有效、科学的沟通路径是解决校企供需矛盾主要方式,校企之间沟通可以通过政府作为主导完成,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服务中心构建校企沟通桥梁,并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第三方介入的形式完成校企沟通。第三方介入的形式主要通过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其根本问题。加大校企合作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中心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地协调校企之间的权益问题和信息共享问题。处理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问题是当前校企合作的最大瓶颈,政府的行政环境和政策环境是提高企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政府和企业、高校的交流机制是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的主要手段。
3.3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深度决定校企合作模式的质量,也是校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国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深度主要依据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美国在技术转让与专利许可合作模式、项目研发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科研基地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共建经济实体合作模式、高校创建科技园区合作模式、共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模式、共建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合作模式等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特点,当中国高校并不能(下转第10页)(上接第4页)完全照搬美国模式,由于我国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标方面与美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借鉴美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各高校还应考虑资源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创新和改进美国校企合作模式,使其达到最优化。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13ZYRC04)
参考文献
[1]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2] 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5.
[3] 李杰盛,袁红玉,沈海燕.普通高校成教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46-47.
[4] 戴裕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38-40.
[5] 揭育通.高职教育水乳交融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3:67-68.
[6] 胡超.英国校企合作模式对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0.3:50, 51,62.
[7] 争做改革的示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工程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0.3:96.
[8] 李辉秋,周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以九江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9:84-86.
[9] 俞金波,黄文光.大学生创业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38-40.
[10] 傅伟.校企合作模式及风险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0.9:38-39.
[11] 董美玲.中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动因、方式、成效和环境的比较研究[J].研 究与发展管理,2012.4:113-121.
[12] 张静,周怡.探索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2.6:74-77.
[13] 马明飞,周华伟.国外校企合作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J].江苏高 教,2013.3:131-132.
[14] 李红卫,李西凤.从国外经验看我国校企合作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1.9: 40-41.endprint
通过以上对比发现(表1),美国由于其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较早,其在合作机制和合作制度较健全,使得校企间的利益分配更加科学,进而保障其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校企间合作模式方面不再以简单的学生实习和实践作为校企合为主要形式,而是从更深远的角度进行合作,进而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提高美国社会经济生产力的水平方面都得到体现,同时美国在深度合作方面基本形成了良性互动,特别是在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技术共享方面更是达到较高水平。
2 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分析
2.1 校企合作制度问题不健全
校企合作归根结底是制度和机制问题,特别是政府制度和机制的保障,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机制较美国较落后,并且也落后于高校的技术和人才培养。我国某些科学技术已经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技术转让制度,成果共享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的落后,导致先进的科研技术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在论文和书面进行传播。同时,政府应在资金保障、激励保障、利益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应设立相关利益分配调节机构,形成调节机制,既能够满足企业利益的需要,也要满足高校利益的需要,使二者能够可持续发展。
2.2 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合作主要目标是解决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而高校作为技术和管理创新的集聚地,也是供给者,二者本来就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础,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复制产品为主,企业并没有积极的动力主动与企业形成合作。一方面,主要是企业缺少创新和提升产品品质的动力,导致企业都高校的技术和成果并无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技术和成果由于缺少转化平台和资金,仍以论文和知识产权的形式存在。如此导致技术成果的供需矛盾较明显。
2.3 校企间合作深度不足
比较美国校企合作模式发现,美国的校企合作在合作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优于我国,其主要原因除了我国缺少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外,最重要的是缺少第三方的参与。校企合作,是满足双方利益需求的一种合作模式,这需要第三方进行工作协调、监督与服务。但我国校企合作模式自实施以来,还没有第三方的机构存在,大大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步伐。
3 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专业优势和特点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能保障学校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和企业利益,形成三方共赢的可持续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制度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部门、高校、企业和学生,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学校特点的差异,也要考虑东、中、西部区域差异,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合作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长效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等,通过机制的构建,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3.2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构建校企有效、科学的沟通路径是解决校企供需矛盾主要方式,校企之间沟通可以通过政府作为主导完成,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服务中心构建校企沟通桥梁,并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第三方介入的形式完成校企沟通。第三方介入的形式主要通过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其根本问题。加大校企合作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中心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地协调校企之间的权益问题和信息共享问题。处理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问题是当前校企合作的最大瓶颈,政府的行政环境和政策环境是提高企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政府和企业、高校的交流机制是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的主要手段。
3.3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深度决定校企合作模式的质量,也是校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国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深度主要依据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美国在技术转让与专利许可合作模式、项目研发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科研基地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共建经济实体合作模式、高校创建科技园区合作模式、共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模式、共建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合作模式等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特点,当中国高校并不能(下转第10页)(上接第4页)完全照搬美国模式,由于我国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标方面与美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借鉴美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各高校还应考虑资源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创新和改进美国校企合作模式,使其达到最优化。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13ZYRC04)
参考文献
[1]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2] 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5.
[3] 李杰盛,袁红玉,沈海燕.普通高校成教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46-47.
[4] 戴裕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38-40.
[5] 揭育通.高职教育水乳交融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3:67-68.
[6] 胡超.英国校企合作模式对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0.3:50, 51,62.
[7] 争做改革的示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工程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0.3:96.
[8] 李辉秋,周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以九江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9:84-86.
[9] 俞金波,黄文光.大学生创业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38-40.
[10] 傅伟.校企合作模式及风险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0.9:38-39.
[11] 董美玲.中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动因、方式、成效和环境的比较研究[J].研 究与发展管理,2012.4:113-121.
[12] 张静,周怡.探索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2.6:74-77.
[13] 马明飞,周华伟.国外校企合作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J].江苏高 教,2013.3:131-132.
[14] 李红卫,李西凤.从国外经验看我国校企合作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1.9: 40-41.endprint
通过以上对比发现(表1),美国由于其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较早,其在合作机制和合作制度较健全,使得校企间的利益分配更加科学,进而保障其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校企间合作模式方面不再以简单的学生实习和实践作为校企合为主要形式,而是从更深远的角度进行合作,进而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提高美国社会经济生产力的水平方面都得到体现,同时美国在深度合作方面基本形成了良性互动,特别是在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技术共享方面更是达到较高水平。
2 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分析
2.1 校企合作制度问题不健全
校企合作归根结底是制度和机制问题,特别是政府制度和机制的保障,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机制较美国较落后,并且也落后于高校的技术和人才培养。我国某些科学技术已经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技术转让制度,成果共享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的落后,导致先进的科研技术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在论文和书面进行传播。同时,政府应在资金保障、激励保障、利益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应设立相关利益分配调节机构,形成调节机制,既能够满足企业利益的需要,也要满足高校利益的需要,使二者能够可持续发展。
2.2 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合作主要目标是解决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而高校作为技术和管理创新的集聚地,也是供给者,二者本来就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础,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复制产品为主,企业并没有积极的动力主动与企业形成合作。一方面,主要是企业缺少创新和提升产品品质的动力,导致企业都高校的技术和成果并无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技术和成果由于缺少转化平台和资金,仍以论文和知识产权的形式存在。如此导致技术成果的供需矛盾较明显。
2.3 校企间合作深度不足
比较美国校企合作模式发现,美国的校企合作在合作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优于我国,其主要原因除了我国缺少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外,最重要的是缺少第三方的参与。校企合作,是满足双方利益需求的一种合作模式,这需要第三方进行工作协调、监督与服务。但我国校企合作模式自实施以来,还没有第三方的机构存在,大大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步伐。
3 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专业优势和特点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能保障学校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和企业利益,形成三方共赢的可持续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制度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部门、高校、企业和学生,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学校特点的差异,也要考虑东、中、西部区域差异,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合作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长效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等,通过机制的构建,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3.2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构建校企有效、科学的沟通路径是解决校企供需矛盾主要方式,校企之间沟通可以通过政府作为主导完成,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服务中心构建校企沟通桥梁,并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第三方介入的形式完成校企沟通。第三方介入的形式主要通过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其根本问题。加大校企合作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中心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地协调校企之间的权益问题和信息共享问题。处理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问题是当前校企合作的最大瓶颈,政府的行政环境和政策环境是提高企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政府和企业、高校的交流机制是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的主要手段。
3.3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深度决定校企合作模式的质量,也是校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国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深度主要依据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美国在技术转让与专利许可合作模式、项目研发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科研基地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共建经济实体合作模式、高校创建科技园区合作模式、共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模式、共建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合作模式等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特点,当中国高校并不能(下转第10页)(上接第4页)完全照搬美国模式,由于我国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标方面与美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借鉴美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各高校还应考虑资源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创新和改进美国校企合作模式,使其达到最优化。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13ZYRC04)
参考文献
[1]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2] 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5.
[3] 李杰盛,袁红玉,沈海燕.普通高校成教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46-47.
[4] 戴裕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38-40.
[5] 揭育通.高职教育水乳交融的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3:67-68.
[6] 胡超.英国校企合作模式对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0.3:50, 51,62.
[7] 争做改革的示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工程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0.3:96.
[8] 李辉秋,周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以九江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9:84-86.
[9] 俞金波,黄文光.大学生创业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38-40.
[10] 傅伟.校企合作模式及风险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0.9:38-39.
[11] 董美玲.中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动因、方式、成效和环境的比较研究[J].研 究与发展管理,2012.4:113-121.
[12] 张静,周怡.探索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2.6:74-77.
[13] 马明飞,周华伟.国外校企合作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J].江苏高 教,2013.3:131-132.
[14] 李红卫,李西凤.从国外经验看我国校企合作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1.9: 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