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要:高校荣誉奖学金制度的设计体现了学校,甚至是国家在高教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取向及思路。明确中美两国在高教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差异,对理解中美高等教育的内涵、借鉴美国高教经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奖学金制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南理工大学的荣誉奖学金制度关注学生德智体的综合发展,弱化了对专业能力的考评,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主要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甚至是专业学术能力。这体现了中美两国通才与专才的高教理念差异。
关键词:荣誉奖学金制度;高等教育;中美比较;价值取向;通才与专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84
1引言
1.1高校奖学金制度与荣誉奖学金
当前学界对高校奖学金的界定大致遵循两种路径:一是奖助学金关系界定法。有些学者认为奖学金是区别于资助学生需要的助学金、贷学金的奖优制度(刘燕,2006;张国芳、肖国超,2008),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争先争优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伍力、黄权标,2006)。二是类型界定法。葛谢添(2013)将高校奖学金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仅以优秀与否论英雄的“奖优型”奖学金,第二种是资助学生需要的“资助型”奖学金,第三种则是重点体现扶贫帮困的“帮困型”奖学金,其具有奖金额度大、政策倾斜的特点。可以看出,虽然界定高校奖学金制度的路径略有差异,但学界争议的焦点基本集中于“奖学金除了奖优性质外是否还具有资助性质?”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的奖学金制度是仅具有奖优性质、而不包含资助性质的奖学金制度。但为了严格界定概念且便于后续的中美比较分析,本文将借用美国高校类似奖学金制度的表述——荣誉奖学金制度(Prizes and Honors),来作为本文试图探究的奖优型奖学金制度的概称。因此,所谓“荣誉奖学金制度”,是指学生因满足校方设立的某些“优秀”标准而获得荣誉及相应物质性奖励的奖优激励制度,能否满足“优秀”标准是获奖与否的唯一判断指标。
1.2研究现状与意义
如果说资助型奖学金带有救济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公正的普世价值内涵,那荣誉奖学金则完全体现了一校,甚至是一国的人才培养思路。从荣誉奖学金制度的设计上,我们完全可以窥视到学校甚至是国家以何为优,同时在高等教育培养上鼓励学生往什么方向发展。换言之,荣誉奖学金制度如同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深究不同学校,甚至是不同国家在高教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导向及思路。这对我们理解中外高等教育的内涵、差异,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教经验等都将大有裨益。当前学界对荣誉奖学金制度(奖优型奖学金制度)的专门研究不多,更多是关注包含助学金在内的整体的高校奖助体系。同时,研究主要是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度的政策演变、制度类型、功能价值、效果评价等维度展开讨论(葛谢添,2013)。这种公共政策分析式的研究进路过分关注政策过程中的诸个环节,但忽视了蕴含在高校奖学金制度背后更为深刻的价值内涵。对教育而言,它在成为制度、政策之前,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现实人才需求与传统教育文化的综合反映。因此,想要理解、分析甚至是改进教育制度,其背后主导的价值、逻辑同样不可忽视。
本文尝试以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两所较为典型的公办重点大学的荣誉奖学金制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分别描述两校荣誉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制度设计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最后进一步比较中美两国在高教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差异。
2两校荣誉奖学金制度简介
2.1华南理工大学的荣誉奖学金制度
华南理工大学的荣誉奖学金制度是典型的“中国模式”。其通过对智育、德育和文体三部分进行权重考核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最后综测成绩和智育成绩均居于全班限定百分比内的学生即有资格申请相应等级的奖学金(包括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和各种企业家捐助奖学金)。在综合测评中,智育成绩、德育成绩和文体成绩分别占65%、20%和15%的权重。智育成绩以过去一学年中各主修科目期末成绩的学分加权总分为基础分,同时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学术类竞赛获奖、申请创造专利和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还可在基础分上按级别加分;德育成绩包括评价基础分和德育加分,其中评价基础分包括自评、班级评议小组评价和学院老师评价三部分,德育加分包括活动加分、学生职务加分和非学术荣誉加分三类;文体成绩以过去一学年体育成绩平均分为基礎分,同时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还可在基础分上按级别加分。
2.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荣誉奖学金制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荣誉奖学金(prides and honors)则主要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专业学术成果奖学金。在荣誉奖学金一般规则(general rules)的指导下,各个具体奖学金项目还有符合学科特色的特殊细则,而且一般规则中规定:“任何与具体奖学金项目有关的特殊要求都高于一般规则”。例如,在一般规则中规定申请荣誉性奖学金需要附上用以申请的个人作品,但是尼古拉·得洛伦佐作曲奖除了可以提交个人创作的曲目外,对于一些未能记录保存的音乐(如媒体音乐、即兴表扬等)也可以用记录着音乐相关工作细节和未能保存音乐原因的CD来申请奖学金;而李碧菁奖学金不需要提交相关个人作品,但是其具有申请资格的限制,必须是曾获得李碧菁征文奖且GPA3.5以上的大一或大二学生。除此之外,一般规则中还明确规定在没有符合申请资格的作品时,该奖学金有被保留不发的权力。
3价值取向与中美高教理念的差异
3.1两校荣誉奖学金制度所蕴含的价值取向
从华南理工大学荣誉奖学金制度的设计中不难看出,其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虽然根据综合测评中智育、德育和文体成绩的权重比例来看,华南理工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和引导。特别是智育成绩中学术创新加分的高比重更加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对本科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鼓励与重视。但是,对德育和文体方面的评价也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倡导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的理念。而且,就智育成绩中基础分与学术加分的投入产出比来看,对学术加分的获得远难于对智育基础分的提高。因此,在现实中多数学生的智育成绩往往只有基础分一块,而极少具有学术加分。即便费尽千辛万苦获取一点学术加分,但是在最后的综合测评中其所发挥的作用却并不明显,还不如通过德育、文体等方面来获取加分,其所付出的成本更低,但效益更大。所以,实际上华南理工大学的奖学金制度对本科生学术创新的激励力度并不明显,而且由于在德育和文体方面努力对最后的综合测评更具效用,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重活动而轻学术。
相比华南理工大学的奖学金制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荣誉奖学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学术创造力。多数具体奖学金项目不考虑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不考虑学生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情况,不考虑学生的文体活动情况,而只关注学生在其专业领域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就。而且,由于学校具有保留奖学金的权力,因此对学生学术成就的评价往往是恪守标准的,一般而言获奖作品的质量都相对较高。伯克利荣誉奖学金制度的设置或许缺乏对学生的全面考量,但其激励对象却极具针对性,就是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学术创造力。单一的评价标准或许无法促成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但也确保了预期目标与最终效果的对称。
3.2通才与专才:中美高教理念的差异
华南理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中美两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其奖学金制度的差异既让我们看到两国高校荣誉奖学金设置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更让我们从深层次体会到两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差距。基于上述对两校奖学金制度及其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中美两国高校奖学金制度在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高校坚持通才型导向的评价方式,而美国高校注重专业型导向的评价方式,其具体表现有如下两点:
首先,中国高校奖学金的典型评价方式是综合测评,即中国高校希望学生是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的单一型人才,这种价值导向的驱动使得几乎全中国的高校都采用一种综合的奖学金评价方式;而美国高校更多鼓励学生的创新性,特别是在专业学术领域的创新性。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更多是基于为以后高端科研和学术活动挖掘和培养储备人才的教育理念,因此它相比其他能力更看重学生的学术创造力。他的价值导向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继续深造搞学术研究的科研后备军,而不是像中国一样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就业需求。
其次,中国高校奖学金的评价标准是相对优秀,即每年都一定会有相对优秀的学生获得奖学金,而不像美国高校一样当学术成果不符合奖学金设置要求时具有保留奖学金的权力。这种相对优秀和绝对优秀的评价标准也反映了两国高校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通才型导向下的中国高校由于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和部分指标的相对性,使得学校只能就相对好的学生给予奖学金,而无法像美国高校一样对学术标准具有一个严格清晰的界定。而且中国高校更希望用这种相对评价方式扩大奖学金对学生的激励程度,让学生朝着高校的培养方向前进;而专业型导向下的美国高校因为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培养方向的专业性使得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才给予肯定,所谓的相对优秀无法满足美国高校对学生培养取向的需求。
4结论与讨论
通過对华南理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奖学金制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式的评奖方式关注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综合成长,这反映了中国通才式的人才培养理念;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业作品式的评奖方式则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甚至是专业学术能力的关注,而且由于严格把控获奖作品的质量且评价方式单一直接——具有创造性,使得对学生专业创造力的激励颇有效果。这反映了美国专才式的高教人才培养理念。荣誉奖学金制度作为一个切入点,实则反映了高校对所谓“优秀”的定义,而这实际上是差异化的国家高教理念对其形塑的结果。本文初步揭示了荣誉奖学金制度、高校价值取向以及国家教育理念这三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后续需要在更多案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刘燕.中国大学奖学金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国芳,肖国超.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
[3]伍力,黄权标.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11).
[4]葛谢添.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述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