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血缘并没有那么重要,文明的馈赠应该是让人学会把血缘和爱分开。
“知道吗?你肚里的小孩子已经有指甲了!”笃信宗教的女同学对朱诺窃窃私语。
朱诺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美国高中生,和小伙伴布里克做了个吃禁果的游戏,稀里糊涂地怀了孕。
她决定生下孩子。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个与众不同的青春,小女孩还没有什么母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性让她从堕胎的诊所狂奔回家。
但是把孩子生下来,并不等于必须要做母亲。朱诺顺利地在报纸的广告上找到了一对看起来很相爱的美貌夫妻。他们试孕多年未果,又非常想做爸爸妈妈。两下里谈妥,朱诺只要等到“卸了货”,就可以重新做回那个快活的高中女生。
想得美!经历过怀孕生产的女性观众,早已经觉得朱诺的成长在劫难逃:胎动、B超照片、生产后的第一眼,一关比一关狠——她的母性一定会在怀孕的过程中一点点地酝酿,最终在生产之后大爆发,促使她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圣母”。
“做一个母亲”,是很多人心中女人唯一的正途、没得说的康庄大道。小说里电影里生活中,似乎都是这样的。
不过《朱诺》的女编剧迪亚波罗科蒂显然不这么想,她想要给朱诺这女孩一个乌托邦。
朱诺的烦恼如期而至。肚子越来越大行动不便,看着同学们去狂欢蹦迪各种不爽,最不爽的是男友布里克竟准备和别的女孩约会,虽然她都怀上孩子了还不肯承认自己喜欢他。更让人烦恼的矛盾来了——那一对夫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相爱,男人不愿意当爸爸,甚至早就做好了离婚的准备。
这件“大人们的事”,让小女孩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和思考。她纠结于“人为什么不会永远爱另一个人”,担心腹中孩子的命运。最后,她做出两个决定:一,给那个美貌的代养妈妈说:不管你丈夫怎么想,如果你不改变主意还打算要这个孩子,那么我还乐意把孩子给你——这听起来像是两个女人的歃血而盟;二,不管结果如何,勇敢地把对布里克的爱说出口——至于肚子里的胎儿,TA和这第二个决定并没有任何关系。
结局是,朱诺顺利地生产,代养妈妈幸福而惶恐地接手了孩子,布里克跑步去医院探望朱诺,他们抱在一起,哭。
观众“想看到的事”一件都没有发生——朱诺感受到胎动的时候非常开心,还大方地让代养妈妈感受一下;做B超的时候看到baby同样非常开心,像是看一个与己无关的神迹;生产后,她和布里克则决定不去看baby一眼,让那个代养妈妈专心养孩子。
没有纠缠,也没有多余的伤感,朱诺迅速地把这一页翻了篇儿。她是在生了孩子之后,才和孩子生理上的父亲布里克真正地相爱了。和电影刚开始一样,她大大咧咧地穿着衬衫仔裤,笑容单纯灿烂,但是现在的她有一种大智若愚的宽容和彻悟,对生命,对爱。
对于地球人目前的认知水准而言,小女孩朱诺的故事多少有点乌托邦。但是,这个故事起码给了人两点启示:第一,在女人成长的道路上,“母亲”并不是必然的一站,别被这世界上对“母亲”那汗牛充栋的赞美洗了脑。第二,血缘并没有那么重要,文明的馈赠应该是让人学会把血缘和爱分开。爱,并不一定要和“血缘”捆绑在一起。
颇有一些人,是将一生无怨无悔地深陷在血缘的泥潭里的,而我们本来可以活得像朱诺这样乌托邦一点。比如,一个女孩的爸爸不爱她,如果她过分地认同血缘,她会这么想:如果连我爸爸都不爱我,我怎么还可以相信世界上其他的男人会爱我?——拜托,他不就提供了一颗精子嘛?
摆脱不了血缘枷锁的人,如果想要过上正常的生活,显然必须终身去做心理医生的衣食父母。而根据现在心理医生们的各种不靠谱表现,幸运的话,也许在他们老得不得了的时候,终于可以欢快地宣布:我想开了,其实,我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耶!
可是,如果不是那么把血缘当回事,完全可以这样想:倒霉催的,这世界上三条腿的青蛙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是,我爸(我妈)不爱我,自然会有别的男人(女人)爱我,我也可以去爱别人!
这不就结了吗?
编辑≡张文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