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如何学好中文

2014-02-19 00:23孙立峰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4年2期
关键词:流水账写日记刘老师

孙立峰

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这没得说。但是孩子不爱读不爱写咋办?有招——

刘德水,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女儿刘莐在2009年以北京顺义文科状元成绩考入北大,其中作文为满分。听他说说如何学好语文,靠谱。

采访地点在北京师范大学旁边的麦当劳,刘老师一身户外装现身,点了一杯奶茶立马进入正题。周围声音嘈杂,一点儿不影响刘老师的谈兴,他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学好语文,学好汉语,不要把中国文化丢掉。

送给孩子一份“特殊的礼物”

说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刘老师说这没法教,“即使我是特级教师,也教不会自己的女儿,必须得天天练。女儿高考作文得满分是天天写日记写出来的,不是我的功劳。”

也许有家长要问:孩子不愿意写怎么办?刘老师在鼓励孩子写日记方面,倒是很有技巧。

女儿上学前,刘老师就做好了打算——得让孩子从一年级就写起来。他卖了个关子:“等你上学那一天,爸爸要送你一件特殊的礼物!”

刘莐一放学,就急着跟爸爸要礼物。刘老师拿出一个本子说:“爸爸送你一个日记本,因为今天是你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天。从今天开始记日记,把你今后生活中的每一天记下来,这多有意义啊!”

女儿才上学第一天,会写的字没几个,教呗!不会写的爸爸代笔。

“我今天上学了。” 刘莐开始了人生第一篇日记。往下怎么写?刘老师启发孩子:“今天上学高兴吗?”“高兴。”“那接着写——今天我很高兴。”

接着写:“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大概三十多人。我们老师姓李。”

女儿觉得往下没什么可说的了,刘老师说,那好,第一天的日记就写到这里。如果叨叨起来没完,孩子就该烦了,刚有的那股新鲜感,就给弄没了。要知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比学到多少东西都要重要得多。这才是家长送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

每篇日记都从新的一页开始

第一天的日记写完了,还有第二天、第三天,以后怎么办?孩子总会厌烦的。刘老师早就预料到了——在孩子出问题之前就要有预见,跟在孩子问题屁股后面教育,就手忙脚乱了。他想了个好办法。

他让女儿只用日记本每页的正面,且隔一行写一行,第二天就要翻到下一页,哪怕前一天的日记只写了一句话,也要另起一页再写新一天的。每页纸的边儿上还要折起来,留白。他跟女儿解释,留白处可以在将来回头看时写心得(日记不是写完就不再看了,回头重看日记不仅可以回忆往事,还有助于发现问题,改进写作技巧)。

其实,这样做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孩子每天写不了几句话,但是一天占一张纸,一个月就是30张,差不多就是一本了。这样写,哪怕没写多少,但是看起来却很多。写得多,孩子就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孩子就愿意接着写下去。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刘莐突然发现自己写了整整一本日记了,那个开心劲儿就甭提了,“一定要接着写!”孩子需要这种自我激励。

一个学期过去,女儿写了好几本,编上序号,往书桌上一摞,心里特美——著作等身,指日可待。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坚持写”

女儿能坚持下来,除了刘老师设巧计为孩子制造成就感外,还因为做父亲的也有记日记的习惯。晚饭后,聊会儿天,父女俩就一起开写了。这一坚持就是好多年。

不过,也有断档的时候。放暑假了,刘老师出差一周,女儿就在家玩疯了,哪还记得写日记这回事?

回来后,发现女儿没写日记,刘老师要求女儿补上。女儿不愿意,闹情绪。刘老师跟女儿商量:“为了写日记这事,咱父女俩感情都受影响了,我觉得不值得,要不还是不写了吧?”女儿看着那么一摞,哪放得下?都写那么多了,断了多可惜。写日记只用一面多留白的技巧,在这里起作用了。

断档的七天怎么办?女儿不知道怎么补。刘老师出主意:“你看,咱家书多,就写写‘咱家的书,怎么样?”女儿写了一篇,就三两句话。第二天的,写写“阳台的花儿”吧,又是一篇……写什么,写多少,其实都没关系——习惯养成才是重点。

允许孩子记“流水账”,养成习惯再慢慢改进

有些家长会心急,孩子写了两天日记,拿来一看,这都什么啊,净流水账,都没超过三句话。

“但是你想啊,小学六年呢,写三年流水账咱都不怕,先把写日记的习惯养成就好。再说,孩子不可能流水账写三年。先养成习惯,三年后再让他写得有那么一点点意思,等上了初中,孩子读得越来越多、写得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好。”刘老师说。其实刘莐刚开始也是写流水账,孩子都会有那么一个阶段。

也可以有辅导。刘莐写了一段时间,翻翻日记本,刘老师让女儿把每天的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念一下。

“今天……今天……今天……”孩子念着念着也不好意思了,全是用“今天”开头。“咱以后写日记不许用今天开头了,行不?”“那用昨天行吗?”“行,用明天也行,就是不许用今天!”这样就改变了孩子思维的惯性。

过一段时间,再让女儿翻翻日记,看看有什么问题。女儿看不出来,刘老师启发女儿:“是不是都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开头的?咱以后不许用这个了。试试用表示动作的,比如,‘一进门儿怎么怎么着。”孩子的表现方式越来越多了。

就这样,女儿的日记一点一点在改变;好习惯也一直在坚持,还特有成就感。

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

如今,已参加工作的刘莐爱看戏剧,坚持写剧评。现在想起来,女儿觉得当年爸爸真会教。

小学一年级,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在没有大人的日子里”。女儿不知道怎么写,爸爸问:“你想想,没有大人,好不好?”

女儿就写:“没有大人,我再也不用写作业了。早上也没人叫我起床,愿意睡到啥时候就睡到啥时候。白天,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玩电脑就玩电脑……真是自由自在。”写了一大段。

“那没有大人,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呢?”endprint

女儿继续写:“可是,没有了大人,饿了,谁给我做饭吃啊。没有老师教了,遇到不会的字,我找谁问去啊……”

最后该结尾了,怎么写呢?

“你觉得,没有大人的日子,好还是不好?”

女儿说:“我也说不好。”

“那你就把你现在的想法写上。”

刘莐的这篇作文,写了一个绝妙的结尾:“没有大人的日子,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我也说不好。”

多年后,写作对于刘莐来说是一件容易事,因为“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叶圣陶先生语),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呗。大一寒假,她仅用十几天,就写了一本畅销书《赢在高考——北大女生高三备战实录》。

让孩子生活在“书香世界”

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多写,还得多读。刘莐有很好的阅读习惯,每天不读书,心里就痒痒,这也是从小培养的。

这个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爸爸熏陶的。刘德水老师曾被评为北京十大藏书状元,北京市十大读书人物。孩子一进家门就是书的世界。爸爸天天在读书,女儿也不会输给父亲;爸爸天天写作,女儿也会动笔。

刘老师天南地北有很多书友,经常邮寄自编自印的读书刊物给他,刘莐没事也翻翻。翻来翻去,刘莐突然说自己也要办一本读书杂志。那会儿,女儿已经上高一了,课业繁重,但刘老师觉得此时应该支持女儿,哪怕语文作业不写。

自己写,催爸爸写,逼妈妈写,网上征稿;设计、排版、印刷(刘老师还特意为女儿买了打印机),一个月后,《三馀书屋》杂志诞生了。首印30册,编号发行。给爸爸的书友寄去,都连声叫好。后来连著名学者钟叔河、止庵也给她寄来稿子,表示鼓励。

小杂志只办了三期,还是没扛过高三学业的紧张。但是女儿很高兴,学习欲望、写作欲望、成功欲望、交往欲望都得到了满足,还有了一段奇特的经历。

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和独特感悟

让孩子读什么?刘老师尊重女儿的意愿,但他要引导孩子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辨别能力。

刚开始给女儿一本《安徒生童话》,女儿看看就丢一边儿了。后来又给了她《爱丽丝漫游仙境》《吹牛大王历险记》,女儿看上了瘾。问女儿喜欢读哪个,女儿说后来的两本。因为《安徒生童话》里成人的东西太多了,而后两本想象力奇特,更符合孩子的心理。刘老师夸女儿读得有水平。不管有多少人推荐孩子看《安徒生童话》,刘老师都不逼着孩子看。把成人的口味强加给孩子,孩子就会搞不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对于孩子自己的读书选择,对于孩子自己的认识,只要合理,都要鼓励,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判断。

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阅读交流

家长和孩子对读书进行交流,孩子会更爱阅读,前提是家长也读过那些书,而且还能说出一些新意来。如果家长讲的只是什么“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孩子自己也能读出来,交流就没价值了,孩子也不会感兴趣。

初三毕业后的暑期,女儿在读《红楼梦》,刘老师和女儿出门遛弯儿,聊起这本书:“曹雪芹深爱他笔下每一个女子,在每一个女子身上都赋予了一些超常的品质。比如王熙凤,一般都认为她恶毒、算计,但她同时又是女中豪杰,有心计,有能力,敢担当,干练,精明,比男人还强。”

刘莐一听这话,眼睛都亮了,可不是嘛!——爷儿俩就讨论开了。

说得这么热烈,晚上的日记就写写对红楼梦人物的理解吧。阅读和写作,在这里就结合到一起了。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能力想不提高都难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水账写日记刘老师
我会写日记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带着比赛的心情写日记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抓住闪光点,“流水账”也能翻出浪花
怎样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