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2013年5月22日,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正式向社会公布。这份酝酿许久的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西部高校数量多但成效差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高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西部普通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均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二。但中西部高等教育存在着国家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数量相对偏少、学科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中西部地区高校数量众多,是因为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西部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土地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6%,总人口2.85亿人,占全国的23%。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省、自治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9.5%,承载全国35%的人口。整个中西部地区占地和人口均超过中国的一半,但都没有达到三分之二。作为国土面积、行政区划和人口均过半的广阔区域,中西部地区有理由达到更高的教育水平。
促进均衡成第一要务
中国教育界提出教育均衡的口号已经有不少年了,过去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实教育均衡的政策。随着均衡教育政策下中小学生的成长,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也需要提升水平,来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列为集中力量实施的37项重大发展项目之一,并启动这一全面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综合性计划。
作为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着重解决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设施和办学条件滞后问题。据悉,工程以5年为一个周期,在2012年至2015年的一期工程中,将投入100亿元支持100所中西部高校建设,覆盖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获得支持的全部为地方本科高校,部属院校不在其中。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对每所纳入“工程”建设的高校给予补助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中西部省级政府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中部地区省级政府专项资金按不低于中央与地方6∶4的比例安排;西部地区省级政府专项资金按不低于中央与地方8∶2的比例安排。
老办法:集中力量办大事
对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来说,和东部最大的差距就是缺乏一流的大学。新政策将集中部分优势资源,在“十二五”期间,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支持每个省份建设1所地方高水平大学。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对这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给予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将比照直属高校,从人才队伍建设、招生计划、学位授予、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相关省份将把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重点建设。
国家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后,中央将原来的部委所属高校调整为大部分(75所)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少部分工信部等其它部委主管,其它高校改由省级地方政府管理,即形成了高校隶属格局:少数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多数地方政府所属高校。中央部属高校得到的资源较多,发展较快,而大多数省属高校得到的财政支持较少,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12年11月13日,在香港李兆基基金会和培华教育基金会资助下,教育部启动了“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旨在提升中西部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领导的办学治校能力。到当年12月中旬,已完成首批94名中西部高校领导海外研修任务。此外,还将在中西部地区特色学科专业研究生招生、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度扩大机会,给予倾斜支持。
本刊点评
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重点大学的扶持。随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大学的推进,地方政府给国家重点大学投入大量资金后,开始干预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国家重点大学“招生属地化”现象随之变得严重。高考中,国家重点大学属地化现象,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教育部压缩重点大学的本地招生人数,只是权宜之计,会引发重点大学所在地各种不满。只有扶持西部建立出色的大学,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