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备
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文盲不仅指不能阅读文字,也指不能阅读音乐”,虽然不会识读乐谱也能唱歌、欣赏音乐,但“具备识读乐谱能力的人将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识读乐谱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扫盲的基础,也是学习音乐文化的重要工具,更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正了识读乐谱的表述,不再是模糊的“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而是提出明确的程度标准:“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不仅如此,还特别指出:要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一句话:通过识谱培养乐感。
以下就以苏少版第七册(2003版教材)为例,谈谈如何贯彻识谱教学的新理念,如何在识谱教学过程中选用合适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方便起见,本文采用简谱。
一、听、视、唱结合,在识谱教学中培养“唱名音程感”
识读乐谱是一个复杂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过程,至少包含三个心理过程:一是视觉反应的过程,即用眼识别乐谱(音符、音位、节奏、记号等)的过程;二是听觉反应的过程,即从听觉的印象中“检索”出相应的音高和节奏的过程;三是动作反应的过程,即指挥发声器官或其他动作器官进行唱或动的过程。从“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的理念出发,听觉反应是最具音乐本体特征的,是识谱教学的关键,否则识谱就沦为没有音准和节奏的“念谱”。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觉反应?“唱名音程感”的培养是有效途径。何谓唱名音程感?通俗地讲就是感知唱名上升或下降的精确距离的能力,它是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听、视、唱结合的策略,坚持大量的、长期的“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乐感。
比如在本册第八单元《踏雪寻梅》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
1.播放学生熟悉的《铃儿响叮当》,关注“叮叮当”铃声部分音乐。
2.播放《踏雪寻梅》歌曲中的铃声部分,并出示乐谱,顺势跟琴视唱曲谱。
……
3.踏歌寻音,听乐填空。
A.
B.
聆听音乐、观察谱面、哼唱旋律,视、听、唱结合的策略,唱名音程感的有效培养,均在本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并且显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从聆听熟悉的歌曲入手,唤起学生的音乐记忆,接着进一步聚焦到33 3 | 33 3 |这一铃声动机,再过渡到新歌的铃声动机35 50 | 25 50 | 35 50 | 1 i 10 |,同时出示曲谱,视谱哼唱,学生的视觉反应、听觉反应、动作反应均得到了训练,初步完成了听、看、唱的结合。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踏歌寻音,听乐填空”环节中,听、视、唱得到更高层次的结合。3(6)与35的对比聆听、辨别,进一步指向了唱名音程感。(i)·7与的聆听、辨别,把本曲的最高音与最低音进行有意识的提示,同时,6 i 三个音的音位也得到了过程性的复习与确认。可以说,这一组“组合拳”,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温习、发展了学生的音位识别能力、唱名音程感、演唱发声能力及对比辨别能力,看似平实,却由于因势利导,达到了聚焦音乐、培养乐感、推陈出新的效果。
二、动趣相伴,在识谱教学中强化节奏体验
节奏反映了音乐声音的时间属性,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认识、表现各种节奏符号,是识读乐谱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于节奏的识记与反应即节奏感,它是乐感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研究表明,音乐的节奏起源于身体的脉动,因此在识谱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节奏的这一本源性特点,采用动趣相伴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儿童节奏感的培养,首先是进行恒拍的体验。儿童恒拍的建立,是由外而内的,从大肌肉的、明显的、鲜明的动作到小肌肉的、相对隐蔽的、内敛的动作,直到进入内心的感受。带领儿童体验恒拍时,重要的是不但要能够让儿童从动作上感觉到,而且能够从声音上听得到,即使在歌谣或歌曲有休止、停顿时,稳定的节拍也不停止,使儿童体验连续、均匀的节拍运动。不仅如此,恒拍的体验与建立应贯穿于学习音乐的始终,整个中小学阶段都要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学生在演唱、视唱、念打节奏之前,要给予恒拍的提示,平时要注意连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念打,这对培养学生的恒拍是很有效果的。比如这样一条节奏谱:
教师首先要给出恒定的、完整的速度,要求学生按节奏谱,按老师的速度提示用手拍击。这条节奏看似简单,但是单一类型的节奏反而不容易稳定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拍击速度容易越来越快。难怪江苏省民乐团团长、著名指挥家王爱康先生在一次排练讲座中由衷地感慨:从排练的经验来看,连续的八分音符是最容易站不稳的。成人乐团尚且如此,何况是中小学生?怎么办?杨立梅教授在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专门为上述节奏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1.学生按谱按给定速度拍击。
2.给本节奏谱加上节拍重音,要求学生手拍节奏、口读节拍重音,以此突出节拍重音,稳定和统一学生的节奏。
3.师生做节奏问答练习,老师拍、念两小节作为问句,学生跟着拍、念两小节作为答句,连续不断地重复。
4.学生手拍节奏,口读“砰替替替”,在重拍时改为手拍桌子,进一步强调、突出重拍。
5.变换节奏重音,赋予新的意义。
动趣相伴的节奏练习,方法还有很多,如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回旋、节奏颠倒、节奏卡农、节奏听觉分析、即兴节奏练习等,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三、变序学习,在识谱教学中保证歌唱的流畅性
中小学音乐的识谱分为三个阶段,四年级处在第二阶段,是由模唱乐谱向视唱乐谱过渡的阶段,也是由乐句、乐段的识谱向较完整歌曲识谱过渡的阶段。学生在九年级最终能否顺畅地识读乐谱,第二阶段识谱教学非常重要。同时,流畅的识谱或演唱是乐感的第三个重要组成,我们如果在第二阶段能够帮助学生不断获得识谱的流畅性体验,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顺畅识谱的习惯,则学生最终达标的可能性就增大,学生的歌唱流畅性和乐感也会得到提升。
变序学习的策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识谱水平、乐谱的难易程度),灵活决定识谱的程序,可以是先学会歌曲再进行识谱教学,也可以是把难点前置解决,再进行识谱,还可以将乐句的排列次序打乱,随机出现几节乐谱,让学生听辨后排序。运用变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为了先行整体感知音乐、分散突破难点,达到相对降低识谱难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顺畅地识读乐谱。
如本册第三单元歌曲《恰利利恰利》的学习,就可以采用变序学习的策略。
第一乐段的学习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一是哼唱整段歌词,整体感知音乐;二是寻找相同处,产生动力定型。学生会发现四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这时可以顺势进行的节奏型的律动,产生动力定型;三是发现不同处,形成差异性感知。听辨四个乐句的旋律后,学生会发现第三乐句,结尾是上行的,与其他三句结尾下行不同,这时可以通过师生接唱的方式顺势识读①43 2 |②32 1 |③23 4 |④32 1 |;四是发现相同中的不同,引发特别关注。即听辨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顺势识读(24)与(54);最后是整体视唱第一乐段的乐谱,并要求达到顺畅的程度,由于学生已经熟悉整体旋律,形成相同节奏型的动力定型,再经过四个乐句的同异的辨别与学习,先行解决难点,学生识读乐谱时犯错的可能性明显降低,顺畅度就相对提升,乐感得到逐步提升。
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在识谱教学领域的理念变化和内容变化,制订合适的策略,老教材也是可以达成新目标的。
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文盲不仅指不能阅读文字,也指不能阅读音乐”,虽然不会识读乐谱也能唱歌、欣赏音乐,但“具备识读乐谱能力的人将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识读乐谱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扫盲的基础,也是学习音乐文化的重要工具,更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正了识读乐谱的表述,不再是模糊的“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而是提出明确的程度标准:“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不仅如此,还特别指出:要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一句话:通过识谱培养乐感。
以下就以苏少版第七册(2003版教材)为例,谈谈如何贯彻识谱教学的新理念,如何在识谱教学过程中选用合适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方便起见,本文采用简谱。
一、听、视、唱结合,在识谱教学中培养“唱名音程感”
识读乐谱是一个复杂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过程,至少包含三个心理过程:一是视觉反应的过程,即用眼识别乐谱(音符、音位、节奏、记号等)的过程;二是听觉反应的过程,即从听觉的印象中“检索”出相应的音高和节奏的过程;三是动作反应的过程,即指挥发声器官或其他动作器官进行唱或动的过程。从“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的理念出发,听觉反应是最具音乐本体特征的,是识谱教学的关键,否则识谱就沦为没有音准和节奏的“念谱”。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觉反应?“唱名音程感”的培养是有效途径。何谓唱名音程感?通俗地讲就是感知唱名上升或下降的精确距离的能力,它是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听、视、唱结合的策略,坚持大量的、长期的“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乐感。
比如在本册第八单元《踏雪寻梅》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
1.播放学生熟悉的《铃儿响叮当》,关注“叮叮当”铃声部分音乐。
2.播放《踏雪寻梅》歌曲中的铃声部分,并出示乐谱,顺势跟琴视唱曲谱。
……
3.踏歌寻音,听乐填空。
A.
B.
聆听音乐、观察谱面、哼唱旋律,视、听、唱结合的策略,唱名音程感的有效培养,均在本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并且显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从聆听熟悉的歌曲入手,唤起学生的音乐记忆,接着进一步聚焦到33 3 | 33 3 |这一铃声动机,再过渡到新歌的铃声动机35 50 | 25 50 | 35 50 | 1 i 10 |,同时出示曲谱,视谱哼唱,学生的视觉反应、听觉反应、动作反应均得到了训练,初步完成了听、看、唱的结合。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踏歌寻音,听乐填空”环节中,听、视、唱得到更高层次的结合。3(6)与35的对比聆听、辨别,进一步指向了唱名音程感。(i)·7与的聆听、辨别,把本曲的最高音与最低音进行有意识的提示,同时,6 i 三个音的音位也得到了过程性的复习与确认。可以说,这一组“组合拳”,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温习、发展了学生的音位识别能力、唱名音程感、演唱发声能力及对比辨别能力,看似平实,却由于因势利导,达到了聚焦音乐、培养乐感、推陈出新的效果。
二、动趣相伴,在识谱教学中强化节奏体验
节奏反映了音乐声音的时间属性,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认识、表现各种节奏符号,是识读乐谱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于节奏的识记与反应即节奏感,它是乐感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研究表明,音乐的节奏起源于身体的脉动,因此在识谱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节奏的这一本源性特点,采用动趣相伴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儿童节奏感的培养,首先是进行恒拍的体验。儿童恒拍的建立,是由外而内的,从大肌肉的、明显的、鲜明的动作到小肌肉的、相对隐蔽的、内敛的动作,直到进入内心的感受。带领儿童体验恒拍时,重要的是不但要能够让儿童从动作上感觉到,而且能够从声音上听得到,即使在歌谣或歌曲有休止、停顿时,稳定的节拍也不停止,使儿童体验连续、均匀的节拍运动。不仅如此,恒拍的体验与建立应贯穿于学习音乐的始终,整个中小学阶段都要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学生在演唱、视唱、念打节奏之前,要给予恒拍的提示,平时要注意连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念打,这对培养学生的恒拍是很有效果的。比如这样一条节奏谱:
教师首先要给出恒定的、完整的速度,要求学生按节奏谱,按老师的速度提示用手拍击。这条节奏看似简单,但是单一类型的节奏反而不容易稳定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拍击速度容易越来越快。难怪江苏省民乐团团长、著名指挥家王爱康先生在一次排练讲座中由衷地感慨:从排练的经验来看,连续的八分音符是最容易站不稳的。成人乐团尚且如此,何况是中小学生?怎么办?杨立梅教授在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专门为上述节奏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1.学生按谱按给定速度拍击。
2.给本节奏谱加上节拍重音,要求学生手拍节奏、口读节拍重音,以此突出节拍重音,稳定和统一学生的节奏。
3.师生做节奏问答练习,老师拍、念两小节作为问句,学生跟着拍、念两小节作为答句,连续不断地重复。
4.学生手拍节奏,口读“砰替替替”,在重拍时改为手拍桌子,进一步强调、突出重拍。
5.变换节奏重音,赋予新的意义。
动趣相伴的节奏练习,方法还有很多,如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回旋、节奏颠倒、节奏卡农、节奏听觉分析、即兴节奏练习等,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三、变序学习,在识谱教学中保证歌唱的流畅性
中小学音乐的识谱分为三个阶段,四年级处在第二阶段,是由模唱乐谱向视唱乐谱过渡的阶段,也是由乐句、乐段的识谱向较完整歌曲识谱过渡的阶段。学生在九年级最终能否顺畅地识读乐谱,第二阶段识谱教学非常重要。同时,流畅的识谱或演唱是乐感的第三个重要组成,我们如果在第二阶段能够帮助学生不断获得识谱的流畅性体验,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顺畅识谱的习惯,则学生最终达标的可能性就增大,学生的歌唱流畅性和乐感也会得到提升。
变序学习的策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识谱水平、乐谱的难易程度),灵活决定识谱的程序,可以是先学会歌曲再进行识谱教学,也可以是把难点前置解决,再进行识谱,还可以将乐句的排列次序打乱,随机出现几节乐谱,让学生听辨后排序。运用变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为了先行整体感知音乐、分散突破难点,达到相对降低识谱难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顺畅地识读乐谱。
如本册第三单元歌曲《恰利利恰利》的学习,就可以采用变序学习的策略。
第一乐段的学习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一是哼唱整段歌词,整体感知音乐;二是寻找相同处,产生动力定型。学生会发现四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这时可以顺势进行的节奏型的律动,产生动力定型;三是发现不同处,形成差异性感知。听辨四个乐句的旋律后,学生会发现第三乐句,结尾是上行的,与其他三句结尾下行不同,这时可以通过师生接唱的方式顺势识读①43 2 |②32 1 |③23 4 |④32 1 |;四是发现相同中的不同,引发特别关注。即听辨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顺势识读(24)与(54);最后是整体视唱第一乐段的乐谱,并要求达到顺畅的程度,由于学生已经熟悉整体旋律,形成相同节奏型的动力定型,再经过四个乐句的同异的辨别与学习,先行解决难点,学生识读乐谱时犯错的可能性明显降低,顺畅度就相对提升,乐感得到逐步提升。
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在识谱教学领域的理念变化和内容变化,制订合适的策略,老教材也是可以达成新目标的。
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文盲不仅指不能阅读文字,也指不能阅读音乐”,虽然不会识读乐谱也能唱歌、欣赏音乐,但“具备识读乐谱能力的人将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识读乐谱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扫盲的基础,也是学习音乐文化的重要工具,更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正了识读乐谱的表述,不再是模糊的“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而是提出明确的程度标准:“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不仅如此,还特别指出:要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一句话:通过识谱培养乐感。
以下就以苏少版第七册(2003版教材)为例,谈谈如何贯彻识谱教学的新理念,如何在识谱教学过程中选用合适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方便起见,本文采用简谱。
一、听、视、唱结合,在识谱教学中培养“唱名音程感”
识读乐谱是一个复杂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过程,至少包含三个心理过程:一是视觉反应的过程,即用眼识别乐谱(音符、音位、节奏、记号等)的过程;二是听觉反应的过程,即从听觉的印象中“检索”出相应的音高和节奏的过程;三是动作反应的过程,即指挥发声器官或其他动作器官进行唱或动的过程。从“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的理念出发,听觉反应是最具音乐本体特征的,是识谱教学的关键,否则识谱就沦为没有音准和节奏的“念谱”。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觉反应?“唱名音程感”的培养是有效途径。何谓唱名音程感?通俗地讲就是感知唱名上升或下降的精确距离的能力,它是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听、视、唱结合的策略,坚持大量的、长期的“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乐感。
比如在本册第八单元《踏雪寻梅》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
1.播放学生熟悉的《铃儿响叮当》,关注“叮叮当”铃声部分音乐。
2.播放《踏雪寻梅》歌曲中的铃声部分,并出示乐谱,顺势跟琴视唱曲谱。
……
3.踏歌寻音,听乐填空。
A.
B.
聆听音乐、观察谱面、哼唱旋律,视、听、唱结合的策略,唱名音程感的有效培养,均在本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并且显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从聆听熟悉的歌曲入手,唤起学生的音乐记忆,接着进一步聚焦到33 3 | 33 3 |这一铃声动机,再过渡到新歌的铃声动机35 50 | 25 50 | 35 50 | 1 i 10 |,同时出示曲谱,视谱哼唱,学生的视觉反应、听觉反应、动作反应均得到了训练,初步完成了听、看、唱的结合。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踏歌寻音,听乐填空”环节中,听、视、唱得到更高层次的结合。3(6)与35的对比聆听、辨别,进一步指向了唱名音程感。(i)·7与的聆听、辨别,把本曲的最高音与最低音进行有意识的提示,同时,6 i 三个音的音位也得到了过程性的复习与确认。可以说,这一组“组合拳”,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温习、发展了学生的音位识别能力、唱名音程感、演唱发声能力及对比辨别能力,看似平实,却由于因势利导,达到了聚焦音乐、培养乐感、推陈出新的效果。
二、动趣相伴,在识谱教学中强化节奏体验
节奏反映了音乐声音的时间属性,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认识、表现各种节奏符号,是识读乐谱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于节奏的识记与反应即节奏感,它是乐感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研究表明,音乐的节奏起源于身体的脉动,因此在识谱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节奏的这一本源性特点,采用动趣相伴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儿童节奏感的培养,首先是进行恒拍的体验。儿童恒拍的建立,是由外而内的,从大肌肉的、明显的、鲜明的动作到小肌肉的、相对隐蔽的、内敛的动作,直到进入内心的感受。带领儿童体验恒拍时,重要的是不但要能够让儿童从动作上感觉到,而且能够从声音上听得到,即使在歌谣或歌曲有休止、停顿时,稳定的节拍也不停止,使儿童体验连续、均匀的节拍运动。不仅如此,恒拍的体验与建立应贯穿于学习音乐的始终,整个中小学阶段都要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学生在演唱、视唱、念打节奏之前,要给予恒拍的提示,平时要注意连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念打,这对培养学生的恒拍是很有效果的。比如这样一条节奏谱:
教师首先要给出恒定的、完整的速度,要求学生按节奏谱,按老师的速度提示用手拍击。这条节奏看似简单,但是单一类型的节奏反而不容易稳定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拍击速度容易越来越快。难怪江苏省民乐团团长、著名指挥家王爱康先生在一次排练讲座中由衷地感慨:从排练的经验来看,连续的八分音符是最容易站不稳的。成人乐团尚且如此,何况是中小学生?怎么办?杨立梅教授在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专门为上述节奏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1.学生按谱按给定速度拍击。
2.给本节奏谱加上节拍重音,要求学生手拍节奏、口读节拍重音,以此突出节拍重音,稳定和统一学生的节奏。
3.师生做节奏问答练习,老师拍、念两小节作为问句,学生跟着拍、念两小节作为答句,连续不断地重复。
4.学生手拍节奏,口读“砰替替替”,在重拍时改为手拍桌子,进一步强调、突出重拍。
5.变换节奏重音,赋予新的意义。
动趣相伴的节奏练习,方法还有很多,如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回旋、节奏颠倒、节奏卡农、节奏听觉分析、即兴节奏练习等,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三、变序学习,在识谱教学中保证歌唱的流畅性
中小学音乐的识谱分为三个阶段,四年级处在第二阶段,是由模唱乐谱向视唱乐谱过渡的阶段,也是由乐句、乐段的识谱向较完整歌曲识谱过渡的阶段。学生在九年级最终能否顺畅地识读乐谱,第二阶段识谱教学非常重要。同时,流畅的识谱或演唱是乐感的第三个重要组成,我们如果在第二阶段能够帮助学生不断获得识谱的流畅性体验,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顺畅识谱的习惯,则学生最终达标的可能性就增大,学生的歌唱流畅性和乐感也会得到提升。
变序学习的策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识谱水平、乐谱的难易程度),灵活决定识谱的程序,可以是先学会歌曲再进行识谱教学,也可以是把难点前置解决,再进行识谱,还可以将乐句的排列次序打乱,随机出现几节乐谱,让学生听辨后排序。运用变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为了先行整体感知音乐、分散突破难点,达到相对降低识谱难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顺畅地识读乐谱。
如本册第三单元歌曲《恰利利恰利》的学习,就可以采用变序学习的策略。
第一乐段的学习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一是哼唱整段歌词,整体感知音乐;二是寻找相同处,产生动力定型。学生会发现四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这时可以顺势进行的节奏型的律动,产生动力定型;三是发现不同处,形成差异性感知。听辨四个乐句的旋律后,学生会发现第三乐句,结尾是上行的,与其他三句结尾下行不同,这时可以通过师生接唱的方式顺势识读①43 2 |②32 1 |③23 4 |④32 1 |;四是发现相同中的不同,引发特别关注。即听辨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顺势识读(24)与(54);最后是整体视唱第一乐段的乐谱,并要求达到顺畅的程度,由于学生已经熟悉整体旋律,形成相同节奏型的动力定型,再经过四个乐句的同异的辨别与学习,先行解决难点,学生识读乐谱时犯错的可能性明显降低,顺畅度就相对提升,乐感得到逐步提升。
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在识谱教学领域的理念变化和内容变化,制订合适的策略,老教材也是可以达成新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