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斌
摘要:本文通过对合肥老城区原有景观廊道的改造,提出生态景观的概念,并对新城区景观廊道提出展望,以供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滨水景观廊道 生态环境 改造 发展 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景观廊道是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其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输送功能。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能量的交流以及基因交换。廊道的生态功能取决于其内部生境结构、长度和宽度及目标种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
一、城市的景观生态廊道及其作用
城市的景观生态由廊道、斑块、节点等要素组成,而廊道结构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合肥的环城公园具有鲜明的廊道特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景观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合肥环城公园廊道可视为由环城河流廊道和环城林带两部分组成,合肥环城公园是典型的滨水植被廊道,是合肥内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环城公园内为合肥老城区,绿化覆盖率较低,因此环城公园绿色廊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城公园包围中心城区约52km2,其一侧为环城水系,以环带状的形式构成城市中心的绿色廊道。城市园林绿化实践表明:小型尤其是带状园林对陪衬市容、美化街景以及方便居民日常休息,其综合效益远胜于一般块状公园。合肥环城公园发展的绿线范围,基本上是以水为中心,两侧为陆地,总宽度在百米以上,全境地形起伏,水面开阔,富于变化。林木在宏观上已形成一定的林野气势和自然风貌。
合肥市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环城公园对合肥中心区景观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更大,在人类活动和物质、能量交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又有利于廊道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水面与人工林带廊道的结合.成为城区污染物吸收与预滞留主要场所。同时是连接其他自然与人工景观的通道。在生态上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包括植物.野生动物、土壤、水等),并在现有的栖息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络,防止生境退化与生境的割裂,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水资源。
二、合肥的老城区和原有景观廊道的改造
近年,合肥市领导层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要求和省会城市、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的科教城市和生态型滨湖城市重新定位合肥的城市职能,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新的规划也相应出台。合肥迎来了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是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的大规模的展开。作为管理者和设计者,需要审视和研究城市的遗产,总结得失,尽力做好文脉延续衔接、地域特色营造以及处理好传统与发展、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老城区更完美,新城区更上一层楼。
在这些工作中,老城区的改造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搞的好,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弄不好,会不伦不类,破坏原有的社会文脉、景观生态和城市空间结构,浪费人力物力和宝贵的城市发展资金。特别是在合肥这个有着经典的环城公园的老城区,作出任何改动都要经过小心论证和测算,切不可莽撞行事,更要杜绝领导“拍脑袋”式的大改大建的政绩工程。
原有的景观改造过程中,应结合合肥市绿地现状,以市域范围内生态廊道为依托,建成建筑、道路和绿化一体的有机体系。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上,进一步完善环城公园滨河绿地生态廊道的构建,如按景观生态学廊道进行规划,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创造开敞、舒适自然的亲水空间,创造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线性空间,解决好城市开发与滨水景观的矛盾。同时在具体形态上,要尊重历史、延续历史文脉,保存特色和地域风格。
三、新城区景观廊道的展望与思考
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我们看到合肥要陆续建设从政务区沿十五里河到巢湖、沿南肥河到巢湖以及二十里埠河等几个滨水生态景观带。这些景观带又连着两个湿地公园和大蜀山森林公园以及一些城市各种面积块状绿地,形成一个外环城公园。湿地公园一个是西北面大房郢水库和蜀山湖和周边地区组成的,另一个是巢湖及沿巢湖北岸湿地构成的。这个外环城公园无论面积、长度和形态丰富性上都大大超过原来老城区的环城公园。
新环城滨水景观廊道建设,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的成功经验,更要着眼于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质和量上、人文和生态上都要有保证。具体建设时应使用以下原则。
1、统一规划
在规划阶段就需要确定它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核心文化要素,在具体设计建设的时候严格以此为依据,否则会破坏其整体性,进而会影响整个城市形象。规划时还要有前瞻性,要有实地调查数据基础上的准确性,在源头上避免水系萎缩、植被退化,自然景观的文化品位与美学价值大大降低的后果。
2、分段设计和实施,长期逐步完善,节点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要有手法和功能的区别。
以其巨大的体量、复杂的要素条件和景观建设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建设完成。这就需要管理者、设计者和施工者长期协同工作,如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课题,需专门讨论。
3、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在“可持续”理念下和谐发展的理论背景下、在大都市圈加紧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将城镇发展格局建立在恢复和重建滨水生态环境基础之上,通过河流综合整治、生态恢复与重建,建构由河流水系、沿河绿带及生态用地复合系统构成的生态廊道,发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及景观与环境教育功能。通过新的滨水生态廊道,将城市公园、苗圃、农田、自然保护地等纳入绿色网络,使水系廊道围绕、穿越城市,形成承载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骨架和展示城市文脉的风景线。
四、结语
总之,本文探讨的目的是期望合肥新的外环滨水景观廊道也能成就新经典,切实能从生态、空间、人文等全方位提升城市整体价值。在风格上根据其特点,相较老环城公园而言,应更灵活多变,更有野趣更加接近自然,发挥更强的生态调节作用,气候调节作用以及提升人文品质作用。同时,在此呼吁老城改造更合理、更和谐。由于本文建议与水平有限,文中所谈不足之处,请有关专家给予斧正。
参考文献:
(1)陈昌笃.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暨第二界景观生态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1996.5
(2)袁兴中, 刘红. 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 ]. 生态学杂志1994, 13 (4) : 71-74.
(3)张少杰,吴泽民. 合肥环城公园廊道景观及生态环境作用分析. 万方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