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及其证伪研究

2014-02-18 04:19李红梅
新闻世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谣言

李红梅

【摘 要】谣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击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也因其经常针对社会热点而发,所以极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以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为例,对该栏目所涉及到的谣言及其证伪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应该以了解谣言滋生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将辟谣与公众举报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谣言 网络谣言 证伪

当下,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网络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到了5.9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4.1%,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手机即时通讯网民规模近4亿,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19亿。①谣言总会不定期的散布于网络,最后传诸线上线下的人们,轻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重者造成社会心理的恐慌、焦虑,更有甚者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破坏,如2011年日本地震后引起的“抢盐风波”。针对网络谣言,一些媒体、社会团体等组织开辟了专门的辟谣栏目、微博、网站,比如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人民网的“求真”栏目、流言研究中心网站等,这些网站、栏目也各有侧重,像“谣言粉碎机”更侧重于对自然科学类的谣言通过科学的求证、实验来进行辟谣澄清,流言研究中心侧重于对人文社科类的一些谣言进行澄清。作为国内的几大门户网站之一,搜狐网也于2012年开辟了栏目“谣言终结者”,该栏目紧跟网络上的热门谣言及时对其进行辟谣。本文对该栏目中所涉及到的谣言及针对谣言的证伪进行梳理、研究。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1、谣言

关于谣言(rumor),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曾对其进行过研究,所下的定义也有不少,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将之界定为“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或者话题。”②彼得森和吉斯特认为谣言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③卡普费雷将之定义为“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④刘建明认为谣言“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诼、谣传,只有传播虚构事件的人鱼贯而动。达到舆论量,才称为谣言。”⑤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认为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是“别有用心”的。综合以上这些谣言的定义,可以看出“rumor”与中文“谣言”二者意义并不完全重合,一个强调“未证实”,从这个角度来说,rumor与传言、流言的意思更为相近;另一个强调无背景依据,侧重于凭空捏造。本文认为一个信息、话题或者陈述在未证实的流通阶段将之贸然称之为“谣言”多有不妥,如果证实其为真,就不属于谣言了,此处将之界定为流言/传言,而一经求证发现其毫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或者因误读、理解偏差、夸大渲染等所致的部分失实的信息才能称为谣言。

2、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邮件、论坛、聊天软件等社交平台)而传播的经证实的沒有事实根据或夸张、误读所致的部分失实的信息。网络谣言相比于口口相传的传统谣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而且相对于口口相传容易使谣言发生变异的情况来说,网络谣言传播中的转帖、粘贴复制的形式使得谣言的变异减少,相应的,造谣、传谣的成本也降低了,再加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围观”心理,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量也激增。在谣言大量重复传播的过程中,大众正常的“三观”面临着冲击,社会的信任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就成为净化网络环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研究方法

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自从2012年6月创办至2013年10月31号为止,共推出69期,每期推出的条数不等,平均为4条,除去7期内容页面不存在,有几期中的重复内容外,共搜集到的样本量为252条(不包括1条对谣言的评述)。在“谣言终结者”栏目中所涉及到的网络谣言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1.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常识类,占样本总数的24.6%。这类网络谣言通常会披着科学的外衣,或者涉及大众不熟悉的领域,有着很强的迷惑性,但实则属于伪科学、假信息;2.利用图片、视频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做文章的网络谣言,这类占到样本的14.28%,网民热衷的“有图有真相”将不再是对事件有力的证明,事实是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相;3.伴随着热门话题、突发事件而出现的谣言,占到总样本的22.61%,这种网络谣言多是因为信息不畅、不及时所致;4.信息传播过程中因误读、夸大或者断章取义导致的偏差而产生的网络谣言,多属于时政、政策类,占到23.8%;5.关于奇闻异事、公众人物的网络谣言,由于这类谣言具有很强的消遣性,容易博人眼球所以几乎是长盛不衰,占到14.68%。

二、网络谣言的特征

1、不易被证伪

在网络的世界里,各种信息浩瀚如烟海,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网络谣言便属于伪装性比较好的信息,其通常以新闻的面孔出现,有些谣言因其所涉及到的信息超出大众常规的知识储备,大众很容易被蒙蔽而无法识破谣言,也就是说,网络谣言不易被证伪。比如《牙膏管底颜色代表成分?实用于封装时定位识别》,这则报道中的谣言宣称牙膏管尾是绿色代表纯天然,蓝色代表天然加药物,红色代表天然加化学成分,黑色代表纯化学。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看似科学的说法着实让不少人吃惊,关于牙膏的知识大众知之甚少,这则谣言又超出了基本的认知范畴,拿牙膏去做检测的做法也不实际,所以也就很难被证伪。

2、滋生于热点话题中

“谣言极可能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里滋生。”⑥一段时间内某个话题越热,被人们关注的可能性越大,越容易滋生网络谣言。雅安地震之后,因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比较严重,所以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谣言终结者”共搜集了与雅安地震相关的网络谣言有12条,或许这也只是谣言的冰山一角,从地震预测到救灾现场、救灾人员、救灾物资几乎都有相关的谣言传出,《198名俄罗斯救援人员赴灾区?没这事儿》、《网传多张雅安地震现场图》中用来说事所引用图片其实是记录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图片,《一条搜救犬反复被“牺牲”》中一条充满“正能量”的搜救犬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中反复出现,每次都光荣“牺牲”后又“复活”,人们希望在灾难中出现奇迹,这样的谣言传的次数多了也就味同嚼蜡了。

3、网络谣言的反复性

在网络中,有不少谣言总是过一段便改头换面,以新瓶装旧酒的姿态重出江湖,屡辟不止,一方面说明该谣言所涉及的事件、事情对大众确有重要性或吸引力,才引得造谣之人前赴后继地对其进行包装、传播,另一方面也说明“终结”谣言任重而道远。如《网传我国发行新人民币并增大面值,央行否认》,关于央行发行大面值人民币的谣言2009年就开始在网络上盛传了;《网传北京三中学生谢露失踪 消息纯属谣言》中的“谢露”在多地的三中失踪多次,如北京、南昌、嘉兴等,在多则寻人贴中所留的联系方式都是同一个手机号码,关键是多地媒体都曾发过辟谣报道,网络谣言的反复性由此可见一斑。

4、网络谣言容易煽动大众的恐慌、焦虑、不满等情绪

在风险社会里,社会各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纠葛相对比较集中,社会矛盾也突出,如医患之间、官民之间、贫富之间经常会爆出一些负面的新闻,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的问题也频频出现,网络谣言也就很容易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滋生、传播,加上对网络谣言澄清的滞后,这样的谣言极容易煽动与网络谣言所涉及到的事情有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的人们的情绪继而引发大众不理智的行为。如《景德镇新华医院借剖腹产取女性肾脏》,近几年关于割肾的谣言有不少版本,这从某种层面反映了现实中器官买卖的猖獗,在这则谣言中,割肾事件的背景设置在医院,在医患矛盾本就紧张的当下,将医院与“割肾”这样的敏感词汇联接在一起,对于造谣者来说无疑是最佳的噱头,对于医患关系来说这样的谣言无异于火上浇油。

5、网络谣言的传播形式多样

网络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的一个方面便是在网络上谣言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相比于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网络谣言还以将移花接木的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出现,或者以视频的样态进行传播。如《卖光盘妇女被城管逼到河中昏死?胡扯!》中的配图实为2011年的一条新闻中的配图,原新闻讲的是一女子为躲劫匪跳入河中后城管队员将其救起的事情,在这则谣言中原配图被抽离出来,配上了造谣者编造出来的文字,于是事情便面目全非。在《“偷渡的朝鲜妹妹”野人一般生存》里所配视频竟是拍广告时的一些片段,被演绎之后俨然成为一则足以蒙蔽许多人的“货真价实”的谣言,见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

三、网络谣言的证伪

1、辟谣方式

针对满天飞的网络谣言,涉事方或者权威管理部门、媒体、辟谣组织展开辟谣活动,辟谣方式有自证、他证。

(1)自证。自证就是网络谣言涉及到的人物、单位、组织通过一定渠道、方式来自我澄清谣言,属于危机管理与应对的一种方式。如《微信官方辟谣:对用户收费属无稽之谈》,面对要收费的谣言,微信团队通过微信向用户发布一则“温馨提醒”,表示收费之事纯属造谣。

(2)他证。他证,即除当事方以外的权威部门、权威人士、媒体等进行的辟谣活动,以第三方的姿态介入。针对涉及公共安全、卫生等公共问题的谣言时,他证的辟谣方式居多。如《网传兰州牛肉面加蓬灰致癌 报告称可放心食用》,兰州官方为了制止谣言的传播,将蓬灰、拉面剂等食品添加剂送到甘肃省质检部门进行检验,检测结果均为合格,由此向公众证明谣言的不合理。

他证的辟谣方式中比较特殊的是在社会舆论监督与引导中起重要作用的媒体应对谣言时的辟谣方式,媒体通过多方求证,直击不同信源来还原事实真相,撩开谣言的面纱。如《倒输提款机密码可报警?这个功能真没有》,记者通过向中国最大ATM机生产商广电运通、银行、警方三方求证,证实ATM机并没有网上所传的这项功能,从而粉碎了這条网络谣言。

2、辟谣报道的传播方式

个人、单位、组织、权威部门、媒体在辟谣时通过微博、微信、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运用发表声明、言语驳斥、调查报道等形式来辟谣。自我澄清时话语简短,言辞较为激烈,如《郭美美否认身亡传闻:造谣者毙》。而以“他证”方式辟谣时,辟谣方式是对网络谣言的疑点各个击破,说服力相对较强,特别是以调查性报道方式呈现的辟谣报道,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进行全面的分析,如《南京一鹿场长假每天有人排队喝鹿血》,这一则源自《南京晨报》的假新闻,之后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短时间内引来上百万的点击量,央视记者深入走访调查之后发现其实为凭空捏造的假新闻。

四、辟谣平台之反思

在人人都能发声的网络时代想要躲过谣言几乎是不可能的,门户网站、论坛、聊天软件里谣言的身影随处可见。都知道网络谣言百害而无一利,那整治网络谣言也就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了,重要的是专门辟谣的各种平台能否完成使命。

卡普费雷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中指出:“所有的辟谣运动其实都有两种交流,一是使那些未听说过谣言的人知道了谣言,二是试图影响那些已经知道谣言的人。”⑦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与真相的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受众来讲二者均属于信息,谣言通过辟谣活动有可能还会传播得更广,这样一来真相在与不易证伪的网络谣言的抗衡中,似乎并不具有什么优势。按照凯斯·R.桑斯坦的观点“对错误观点的纠正反而会强化我们对错误观点的坚持”来看,事情好像变得更糟糕了,难道面对网络谣言只能束手无策地让其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散播?

谣言包括网络谣言本身包含着煽动与破坏性的因素,避免其对社会秩序产生冲击而进行辟谣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做法,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海洋中单纯依靠大众的媒介素养来去伪存真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虽然已经“数字化生存”了,但大众的媒介素养整体来说还是不高,这就需要官方、权威部门、媒体来配合。2013年8月1日,由百度、搜狐、新浪微博、网易、搜狗、千龙6家网站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正式上线,辟谣从单独行动向联合作战跨越,要使这些辟谣平台真正完成辟谣的使命,重要前提是政府部门、权威机构对信息的及时发布、反馈,面对网络谣言要及时梳理而不是回避,以此来逐渐重建社会信任,辟谣平台不仅要集中力量粉碎网络谣言,更要发动公众进行举报,逐步提高公众辨识网络谣言的能力。

结语

谣言的传播是涉及社会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的一个复杂的传播现象,网络谣言则更强化了这种复杂性,几经辟谣之后网络谣言屡屡卷土重来,移花接木的图片谣言对大众的迷惑性更大,所以对网络谣言的辟谣也就更加不易。“自证”从方式上说更加直接,但因为与谣言所涉及的事件或问题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又使得说服力弱,“他证”的辟谣方式也有可信度不够的顾虑,媒体的调查求证虽然有全面、深度的优势,但也有周期长的劣势。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应该是建立在具有充分社会信任基础上的多方联动中,及时应对网络谣言,疏通信息不畅通道,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或许没有哪个社会能真正地辟除谣言,重要的是了解滋生谣言的社会,这样也就真正能够理解谣言从而有效把握治理谣言之道了。□

参考文献

①喻思娈,《七成新增网民手机上网》[N],《人民日报》,2013-7-18

②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2

③④⑦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15、252

⑤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⑥维舟,《谣言研究回顾》[J],http://www.douban.com/note/149670421/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谣言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探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