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研究

2014-02-17 02:54杨明刚贾艳丽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5期

杨明刚 贾艳丽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而后指出CDIO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以CDIO的能力大纲为主线设计了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CDIO 中高职课程衔接 中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70-03

[作者简介]杨明刚,贾艳丽,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核心,2002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首次明确了中高职衔接的内涵及相关举措。2011年中英双方签署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深入开展中英合作项目“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涵盖制度设计、实践探讨、模式构建等多方面。本文从另一个侧面,即关注工程教育类专业,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探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设计思路。

一、科学把握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的关联性

1.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内涵。CDIO工程教育理念包含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四个部分,它们是个有机的整体,并且是一个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符合教育运行规律的理论系统。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这个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其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而且包括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从这层意义上讲,CDIO工程教育理念更契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能力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方面,在强调学生技术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交流及在企业和社会中运行CDIO系统的能力。

2.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重点突出“能力为本”、“以人为本”。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坚持走“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之路,具体办学模式上都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实践。中高职教育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突出了“中”和“高”的区别。

3.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中高职教育的契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能力本位”和“综合素养”,中高职教育在强调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CDIO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四部分与中高职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相互贯通;CDIO工程教育理念面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中高职教育毕业生面向生产一线,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无论从理念、实施还是目标各个层面,CDIO与中高职教育存在极高的契合度,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更能起到轴线的作用,能拓宽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的视野,从能力模块人手,实现课程的有序衔接、能力的逐步提升、综合素养的稳步提高。

二、CDIO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

1.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CDIO的12条标准涵盖了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学生考核等五个方面,只有在中高职教育中采用更加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CDIO工程教育理念,才能尽快实现工程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2.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选取。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课程的衔接是关键,中高职课程应当是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为最佳状态。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取也不同,但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高职课程各自为政,专业课程重复设置,中职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到高职后还要继续学习,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人文课程在中职阶段相对较少,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阶段的人文课程要占一定的比重,所以存在脱节现象;实践技能课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衔接有错位现象。归根结底是中高职课程内容选取上没有面向学生的持续发展。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深入分析本区域中高职课程的内容设置,在满足基本知识、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量,提升技能训练水平,培养更高的综合素养,避免资源浪费。

3.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制定。在确立不同的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选取不同的课程内容、实施标准化的教学模式等前提下,还要制定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评价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人能力、交往能力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同时要注重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

三、CDIO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

CDIO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CDIO教育理念,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一个闭环持续改进的过程;二是CDIO能力大纲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连续性和标准化。基于此,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方面重点关注以下六点:

1.面向市场,合理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市场导向性,是为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提供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必须面向市场,重点应该是为市场需求服务,而不是引领市场发展方向,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区别,所以,职业教育要讲究短、平、快,主动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政府部门应按照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其标准,避免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的重复和错位。基于这种理念,中高职教育的有序衔接应当以技能综合素养衔接为突破口,中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高职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合理分工,层层递进,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奠定设计基础。

2.面向职业技能提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中高职学生技能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各个等级对应相应的考核标准,配备相应的教材。通过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学生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人才从低到高合理晋升的渠道。中高职院校应基于各自的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体系要求,合理设置有梯度的实践课程,从而实现从初级到高级的有序衔接。

3.面向人文素养提升,构建基础课程体系。CDIO能力大纲除了要求学生拥有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要注重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水准及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养。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更要承担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等三大课堂弥补中职生文化课相对缺失、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的缺陷。

4.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构建综合素质培育体系。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体现与生产工作紧密结合、凸显技术革新等特点而开展的大型比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院校等四级完备体系,基本涵盖了中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主要专业。由于职业技能大赛面向岗位实际,考核内容不仅包含知识技能,还有参赛队员的团结协作、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对参赛选手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中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职业技能竞赛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训要求,分类、分层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竞赛内容,邀请行业、企业合作参与,将竞赛活动嵌入课程教学,将竞赛项目引进课堂,构建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的“三年、三类、三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将竞赛项目中实际应用的知识、技能以及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素养通过分解、传授、实践,构建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结合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学习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CDIO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考核评价应更契合工程教育实际,避免采用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结果评价方式,摒弃以往偏重理论知识考核的弊端,注重过程考核,在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人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于中高职课程学习的顺利对接。

6.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工程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但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半来自于普通教育,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把握不准。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如可从企业招聘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实践课程教师,通过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这两项措施可以较快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培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