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鹏
“还得说人家党员干部给咱们解决实际困难啊,昨天下着大雨来咱们小区了解情况,今天就把小区内老化的排洪渠换成了排洪管道,以后咱们家再也不会外面一下雨,屋里就变游泳池了。”家住满洲里市老菜地小区的张国安大妈正和相邻的大爷大妈们唠着家常……这是党员干部在进社区活动中为群众解决的实际问题。
自2013年6月,满洲里市开展了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按照党员干部要怀着感情下去,本着学习的态度下去,带着具体问题下去,把握科学方法下去,以群众欢迎的方式下去,带着群众满意的收获回来的总体要求,全市党员干部沉下身子,深入社区,了解民情,体察民意,解决民忧,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认可。
从党员干部的“领头雁”到社区群众的“贴心人”
满洲里市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按照处级以上在职领导干部全参与和所有社区全覆盖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一名正处级以上领导牵头、两家单位共同承包一个社区的方式,对全市39个社区进行结对帮扶。市四大班子领导、各区和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进驻社区后,公布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开职务与职责,通过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变被动为主动,变管理为服务,变行政命令为教育引导,用透明度提升公信力,形成良性干群互动关系。2013年8月10日,受海拉尔河洪峰影响,满洲里市二卡湿地水位暴涨,二水源二期供水管线一段管道被洪水冲毁,输水支管线受损,导致市区大面积停水。党员干部迅速深入到各自承包的社区,抽调10余台大型专用车辆为居民提供饮用水,志愿者还主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送水。家住金地小区的张大爷接过党员干部送来的饮用水激动地说:“你们让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真实本色。”
从“身入”社区到“心入”社区
为了防止活动走过场,市委要求党员干部真正全身心地深入群众。活动中,认真落实领导包案包事制度,设定“党员干部公开接访日”,提前向社区居民公布接访日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亲自督办,能够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依照信访原则进行转办、交办,并公示承诺兑现解决日期。
针对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滞后问题,将大社区划成小网格,推行“116”物业网格化管理模式,即一个小区明确一个承包单位,配备六大员(承包员、协调员、服务员、监督员、执法员、治安员),明确各自职责,统筹协调解决物业管理问题。短短三个多月,各承包单位就筹资3283.56万元,加强了居民区基础设施改造:完成13410延长米的供水、供电、供暖、排水改造;完成8.8万平方米的绿化、11.78万平方米的硬化和50.3万平方米的粉刷改造;配置果皮箱、健身器材、休闲桌椅;安装了公示栏、广告栏、宣传板、主题墙等。入户调查收集的民情累计18964件,已解决17100件,完结率达到90.17%。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把帮扶弱势群体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承包单位对社区贫困家庭逐户走访,因人施策。对老弱病残人员进行资金帮扶和医疗救助,对贫困学生家庭实行学费赞助,同时协调残联、妇联、总工会、红十字会、社保等部门,通过落实相关政策、举办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公益性岗位的形式对低保边缘户等困难人员进行帮扶,为他们实现再就业和脱贫致富提供便利条件。党员干部在进社区活动调研中了解到,全市仍有1600多名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等部门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采取“党建引导、高端培训、项目对接、实体创业”等方式,搭建了广大青年创业就业的平台。
从“如何管理好”到“如何服务好”
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不仅要为群众解决问题,更要通过与社区结对子,与群众交朋友,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推动机关、社区党组织联动做好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等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优势。各承包单位结合各自社区实际,帮助社区找准工作定位,按照“一社区一特色”的要求,创建符合社区实际和群众需求的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同时,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帮助社区整合资源,突破社区党组织关系和单位限制,建立区域化党建协调议事机构,构建全面覆盖、灵活高效的党的基层组织服务体系。
去年夏天以来,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头戴“小红帽”的机关党员干部穿梭在满洲里市各个社区,入户调查、打扫环境卫生、慰问贫困家庭……如今,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带来的巨大变化,仍然是街头巷尾百姓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作者系满洲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本栏编辑/麦力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