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摘 要】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他参与领导了革命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了一生,付出了全部心血。他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高远志向,为寻找“中华之崛起”的答案,他求学南开,留洋考察,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在革命战争时期,他驰骋疆场、南征北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进行了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他夙夜吐哺建设,为中国人民谋福祉;在“文革”中,他苦苦地支撑局面,耗尽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虽然周恩来未能见到祖国和平统一和“四个现代化”实现,但他为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作了不懈努力。他的一生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生。
【关键词】周恩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A841/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1—0099—13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波澜壮阔历程中,周恩来身居中央领导核心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是没有第二人的。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成熟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他的一生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生。
一、求学、留洋、考察,为中华之崛起并腾飞世界
周恩来出生于民族危亡、山河破碎的苦难中国。他从小所受的传统文化和进步思想的熏陶,对他一生发生了重大影响。
周恩来12岁随伯父到东北读书,次年在沈阳上高小。当时正是日本和沙俄两个列强在中国地盘进行一年半的野蛮战争之后,东北人民遭受着深重灾难。他看了日俄战争遗址,听老人讲述沙俄军队血洗村屯的悲惨情景。这给他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并激发了他的救国之志。在学校,当老师提问读书为了什么,他明确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10在作文中,他写道: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作为学生应奋勉学习,“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2]2一个14岁少年已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高远志向。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4年,既对他的人生道路有重要影响,也进一步明确了他的政治取向。1914年10月他发表的五言诗写道:“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2]11表达了步入青年的他对黑暗时政的愤懑。次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政府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修正案。他作文写道:“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2]67他参加天津各界的救国大会,发表演说,号召人们奋起图强,誓雪国耻,不当亡国奴。随后他作《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一文,纵览近代国耻,抒发忧国之情:“自海禁大开,强邻逼处。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他抨击袁世凯的卖国行径,疾呼:“事急矣!时逼矣!非常之势,多难之秋,至斯亦云极矣”,“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2]72基于此,他在另文中表示,希望找到“独立不拔,放眼昆仑,顾彼度己,为国家谋久远之计者”。 [2]63
青年周恩来要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谋久远之计”,正是在寻找少年时“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答案。为了寻找这个答案,在南开毕业后他决定东渡日本,看看这个曾蒙受过外国列强欺凌的邻邦怎样通过明治维新富强起来,以获得救国之道的启示。他充满激情,抒发抱负:“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并与同学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3]4,3这样的赠言太罕见。从目前见到的资料讲,像周恩来这样在求学时代就有异常浓烈的救国情怀,并使用近乎一个世纪之后与我们十分相近的文字表述:“为了中华之崛起”、“中华腾飞世界”,在党的领导人中无以出其右者。
周恩来于1917年10月到了日本。他在那里一年半,目睹尖锐的社会矛盾,改变了“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想法,认识到“实在是大错了”。[2]337由于十分关注祖国命运和日本时政,还有家庭变故,使他无法集中精力应试。他未能考上大学,同时也未找到救国的正确答案。这双重原因,使他有过苦闷和彷徨。但他在日本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通过阅读反映十月革命的大量资料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许多书籍,又倍感振奋,并对思考未来获得很大启迪。他在日记中写道:俄国革命派的宗旨“最合劳农两派人的心理,所以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资产阶级制度,宗教的约束,全都打破了。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了。”[2]356
虽然还不能说这时的周恩来已认定要走俄国革命道路,但能说明他在探究“可以救中国”的真理时对这条道路已有思考。正因为如此,他的《雨中岚山》有这样的诗句:“潇潇雨,雾阝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4]
1919年4月周恩来在获悉南开创办大学部后,决定“返国图他兴”。[3]4
周恩来回国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参与发起成立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研究的觉悟社;作为南开大学第一期学生,他与天津学生代表两度进京,同反动军阀政府展开斗争。1920年1月,他作为总指挥,领导五六千学生奔赴直隶省公署请愿,遭到当局逮捕。军阀政府对学生运动的残暴镇压和被捕半年的监狱生活,对他的思想变化有巨大影响。他梳理了在日本研究过的马克思学说,给狱友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也使他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升华。他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京中的‘全武行与我以不少的启发”。[5]49思想颤动的周恩来,决定继续探究崛起中华的救国之道。那时,国内掀起旅欧勤工俭学热潮,他获准被推荐出国留学,于1920年10月远涉重洋。
周恩来旅欧近四年,考察了英国的工人运动和法国、德国的社会状况,以及勤工俭学生的活动情况,写了近百篇通讯,广泛报道他的所见所闻。这四年是他进一步探究、比较和确定崛起、腾飞中华的理论指导和革命道路的四年。他除了深入研讨西欧国家的社会状况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英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经过反复思索,他最终作出了救国之道的抉择,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作为崛起、腾飞中华的理论指导,以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作为崛起、腾飞中华的榜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他入了党,成为最早的党员之一。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如何使中华民族崛起和腾飞的伟大事业。
二、无限忠诚革命,为中华民族解放
1924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以实现民族解放。国内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急需大批干部,周恩来被选派回国。这年9月,他到达广州,开始了新的征途。如果说此前13年,他树立了崛起和腾飞中华之志,明确了理论指导和道路方向,那么从1924年9月回国起,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25年,他则是驰骋疆场、南征北战、深入龙潭虎穴、运筹帷幄,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对指导思想和革命道路的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一)大革命时期,周恩来既为共产党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奠立了基础,也为进行武装斗争积累了经验
周恩来任职黄埔军校,为建立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作了巨大努力。首先,经他改组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成为实际上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它编入叶挺部队后,既是东征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打败吴佩孚等军阀的主力军,也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基本军事力量。其次,他强调军队的政治教育工作,在东征军和北伐军中建立的政治工作制度,对提高革命军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段经历,使他既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也是我们党的军队政治工作的首创者。在北伐胜利进军时,他参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担任总指挥。这次武装起义,既是城市武装斗争的尝试,也为党领导大规模武装起义积累了经验。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为探索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相忍相让,表现了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受命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艰苦探索民族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篇”之一。从1927年11月至1931年12月,周恩来在上海中共中央工作4年,负责指导暴动地区创建工农红军、实行武装割据,为各农村根据地探索革命道路提供领导支持。他高度赞扬“朱毛红军”,主持起草中央“九月来信”,既为制定具有建党建军纲领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提供了组织保证,又为探索民族解放的中国道路在理论认识上作了新的提升。他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6]32这是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族解放道路的最早理论支撑,也为毛泽东提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会存在”提供了初始的理论指导。
在上海,周恩来虽然是党中央领导核心成员,但由于党中央受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倾向的严重影响,接连犯“左”倾错误。这使周恩来倍感苦闷和压抑。他虽有不同意见,但组织纪律的约束必须绝对服从。用他自己的话说:要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六届四中全会后,上海中央领导机关不断遭受破坏,他于1931年12月底到了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中央苏区主要为毛泽东创建,反“围剿”战争也主要由毛泽东领导。这时,虽然已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但主要还是进行反“围剿”战争。周恩来当一把手后,要同毛泽东合作共事。他通过亲历两次战役的一失一得,对毛泽东深为敬佩。所谓“失”,是他到中央苏区履职没多久,根据上海中央命令而没有听从毛泽东的劝告,攻打赣州使红军蒙受不小损失。所谓“得”,是此后一个多月,接受毛泽东的意见攻克漳州,取得比预期大得多的胜利。此后,他与朱德一起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尽管取得了辉煌胜利,也展现了他个人的军事才能,但在“左”倾错误愈益严重,毛泽东处于逆境时,他在中央苏区两种指导思想博弈的激烈冲突中,未对毛泽东落井下石,并尽其所能给予关爱、照顾和维护。特别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为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他推举毛泽东进入中央政治局任常委,参与指挥红军,成为实际领导核心。①
周恩来尽管在遵义会议上被确定为最高军事指挥者,代表政治局行使最后决策权;随后在苟坝会议上又是新成立的 “三人团”团长,但他不揽权,在作最后决策时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是尊重毛泽东的意见。此后的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直至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一切重大决策,都凸显了毛泽东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成为中央的实际领导核心,是反映了历史的本然。周恩来除这“一举”外,还有“两让”:一是1935年7月,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让出红军总政委一职给张国焘。二是8月在红军过草地前的沙窝会议上,他病重,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分工,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再次确定常委分工,仍由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他负责组织部、宣传部和后方军事工作。这“一举两让”,不仅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展现了他个人的崇高精神境界,而且对于红军摆脱困境,走出绝境,转危为安,度过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具有重要作用。
(三)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对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努力,为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赢得完全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周恩来是中共中央驻国民党统治区总负责人,也是我们党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代表。他积极开展各方面工作,坚持发展进步力量,孤立、分化和打击顽固力量,实行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努力团结大多数,争取最广大的同盟军,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展到阶层最广泛、界别最众多、内涵最丰富、力量最强大的新局面。抗战初期,他在华北抗战前线80天,与阎锡山、程潜、黄绍竑、卫立煌、傅作义等多次会谈,同他们保持频繁接触,先后参与谋划了平型关战斗、忻口战役和太原保卫战,对山西初期抗战的积极作用发生了重大影响。南京失守后,他在国统区政治文化中心的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与国民党军政界人士积极交往,推动他们坚持抗战。他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广交朋友,同文化界人士往来频繁,引导和团结他们投入抗战洪流;并通过他们组织群众性的抗日宣传活动,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战意识,推动全民抗战。
武汉失守后,周恩来常驻战时首都重庆,继续与国民党就两党合作抗日进行会商和谈判。从1939年始,日本、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国三方关系发生重要变化,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他及时把握好变化多端的各种关系,提出相应对策,推动抗战朝着有利于团结进步,实现民族解放的方向发展。1941年初发生皖南事变后,他痛斥当局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并通过各种渠道对包括国民党上层著名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以及外交使团,说明事变的由来和真相,赢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声援。同时,为使两党关系不至于完全破裂,继续团结抗日,他向国民党当局两次提出善后办法。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曾是重要特务头目,在1932年制造“伍豪事件”陷害过周恩来,但从1937年2月始,就作为国方代表参与谈判。周恩来捐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坦诚态度尊重对方“党见”,既坚持立场、坚守原则,又机动灵活、和而不同,使对方逐渐改变对共产党的偏见。经过几年坦诚谈判,昔日仇敌成为“甘苦谁与共,安危忆同舟”的知交。1941年8月张冲去世后,他悼念道:我们“初无私交,且隶两党,所往来者亦悉属公事,然由公谊而增友谊,彼此之间辄能推诚相见,绝未以一时恶化,疏其关系,更未以勤于往返,丧及党格。这种两党间相忍相重的精神,淮南先生是保持到最后一口气的。”[7]他不计个人恩怨、民族利益至上的精神,使国民党一些人士都受感动。蒋经国说:周恩来对人那么诚恳,这不全是做作,是出于他确有素养,周恩来做人的工作是第一流的。两党关系经过半年惊涛骇浪,从破裂边缘走向缓和。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周恩来加强同民主党派、地方实力派和民族工商业者交往,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经过工作,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在皖南事变后两个月宣布成立,当局大为惊诧。他邀请工商界人士座谈,勉励他们为国家作出贡献,为坚持抗战到底作出努力。国民党的谷正纲惊叹:周恩来飞来飞去,人心惶惶,奇怪的是连产业界也和他们拉近了。由此可见,周恩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产生的巨大影响。周恩来的广泛交往,使他成为国际社会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代表,也通过他的宣传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
(四)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既与国民党继续谈判,又参与解放战争重大决策,协助毛泽东运筹帷幄,夺取革命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和平安定环境,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中国共产党从人民这一根本愿望出发,为实现和平建国作了巨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依靠美国政府支持,坚持发动内战。周恩来继续与政府当局就两党关系与和平建国问题进行艰苦谈判。在谈判破裂后,周恩来返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
在和平建国和停止内战的谈判战场上,周恩来参与毛泽东与蒋介石会谈。他提交的《会谈纪要》草案,既把双方一致同意的内容确定下来,又对没有取得一致的问题分别说明各自的看法。这个创举为后来一些会谈公报开了先河。对于由美国和国民党与共产党三方面代表(马歇尔、张治中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谈判,他作了最大努力,既与各方不断斡旋,又多次拿出妥协方案以表明诚意,但由于政府决心发动内战和美国帮助国民党内战,最终谈判破裂。马歇尔对人说:周恩来是他从未遇到过的外交对手。
周恩来返回延安不久,辗转陕北战场,协助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1947年3月中旬,蒋介石调集23万人分三路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国民党军嫡系胡宗南率14万人向延安逼近。由于国民党军的兵力几乎是彭德怀统率的西北野战部队(只有26万人)的10倍,中共中央决定撤离延安。周恩来协助毛泽东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转战陕北是中共中央在解放战争时最艰苦的岁月,周恩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关注全局、照顾各方,巨细诸事,处理有方,为形势转化、走向胜利创造条件。那时保卫中央的警卫部队只有4个连300来人,而敌军是4个半旅在搜索。有时,敌我两支部队仅隔一个山头,甚至距离中共中央支队只有4里地,但由于极其周密的部署和卓越的指挥,敌军始终未发现党中央踪影。周恩来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事实上成了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主要助手。凡经党中央研究由毛泽东下了决心的事,都由他具体组织布置和贯彻执行。无论前方或后方,无论是对各战场的部队调动或后勤供应,也无论是中央支队的昼伏夜行还是组织掩护撤离,都由他一一指挥落实。随着新的一年到来,战场形势越来越好。西北战场在宜川战役中歼灭敌军3万人,使西北战局发生根本变化。1948年3月,周恩来随毛泽东等一起东渡黄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胡宗南进攻延安以后,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战争。周恩来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8年四五月,周恩来和毛泽东先后到了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先期来此的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会合。这里成为了解放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周恩来协助毛泽东运筹全国战场,指挥战略决战,筹建新中国。他作为主要助手,除在军委作战部外,还每天到小作战室了解战争态势,向毛泽东报告。作战文电多数由毛泽东起草,少数由周恩来起草。所有军事文电在领导人传阅修定后,都经他签发。平津战役展开后,中央对傅作义两面开弓。在军事上,知悉傅作义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似未下最后决心,他致电前方:重在抑留傅部在平张津保地区,不使西退,也不使其得由海上南撤。在政治上,由北平地下党组织牵线与傅作义密商起义,他协助毛泽东处理同傅谈判。1949年1月下旬,傅作义签订和平解放协议后,平津战役结束。
在西柏坡,周恩来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各方,统筹总理,为新中国奠基。这方面工作头绪很多,许多事都要由他负责处理。1949年1月底,米高扬受斯大林派遣来西柏坡,同毛泽东等领导人会谈后说:周恩来是中国新政府一位很好的总理。在七届二中全会闭幕时,毛泽东也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但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
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领导前往北平。周恩来与毛泽东有一个“赶考对”。 毛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周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3月25日,中共中央到达北京,“赶考”初试成绩不错。周恩来作为首席代表,主持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的和平谈判。在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他起草的《国内和平协议》后,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反动派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随后,他负责筹备新政协,主持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9月下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开幕,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诞生了,周恩来为之毕生奋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了第一步目标。
三、夙夜吐哺建设,为中国人民谋福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步奋斗目标,就是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可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步目标的路程更长,工作更艰苦。历史的实际进程也是如此,党执政以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第二步目标的道路异常艰辛。
周恩来这个开国总理的执政能力受到严重考验。他尽管不可能对党的执政规律作理论概括,但从未怠慢过执政职责。他说过:我是总理,就得什么事也要管啊!管不好怎么向党、向人民交待!我们这些人一辈子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拉车啊!一息尚存,就得奋斗。因此,不管面临怎样的狂风巨浪,他夙夜吐哺建设,为中国人民谋福祉。
(一)励精图治,谋划发展。周恩来日理万机,但最根本的职责,就是如何使国家繁荣富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他在统筹兼顾各方面工作同时,特别着重以下三项。
一是宏观规划,总揽全局,始终将经济工作摆在首要地位。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向中央提出“边打、边稳、边建”方针。短短3年,中国人民奇迹般地改变了满目疮痍的景象。开展大规模建设后,他明确指出: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的改变做起。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站立起来。这是一百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并为之流血奋斗的事业。不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改造,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完全独立,就不能持久,就不能避免遭受挫折。他先后主持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国家兴起了建设热潮。“二五计划”尽管被“大跃进”运动打乱,但经他主持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国民经济重入健康轨道。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扭转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形势,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基础,形成了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二是狠抓重点,紧握命脉,治理江河。周恩来说过:建国以来,他重点抓了两项具体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水利。我们国家水患严重,千百年来人民深受其害。他认为,水利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一个主要环节。他强调:治水一定要治本,把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几条主要河流修治好,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万年根基。每年讨论国民经济计划时,都要专门讨论水利建设。他说:治水很复杂,要战战兢兢、若履薄冰。我虽是外行也要抓。事实上,专家们说,总理是主持全国治水的“总工程师”。 我国江河治理的全部框架,水电工程的整体布局,许多大型水电工程的兴建,都是他一手筹划的。对于长江三峡工程是否建设,他作过半个多月的现场考察,召集相关部委领导和专家100多人进行过深入讨论,决定那时不能上马。“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这是他改造中国自然环境的坚定信念。
三是突破尖端,抓“上天”工程,跻身世界强国。周恩来抓的另一项重点就是“上天”,“两弹一星”建设。他非常重视高新科技发展,在1956年主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时,就将实施原子能计划列为第一重点。在国家困难时期,他坚决表示:自己动手,从头摸起,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来;并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方针。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说:如果没有这一声巨响,就不会有人理睬我们。法国总统蓬皮杜表示:顷刻之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那一天不远了。1966年10月的核试验,开创了世界上在本国领土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飞行试验的先例。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2月,他提出建设秦山核电站工程。同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二)呕心沥血,心系人民。周恩来在1956年1月的报告中说: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他多次强调要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一切都要为人民着想。他关心人民的健康,尤其关心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的健康,要求卫生部门组织医疗队到地方病严重的地方去,到流行病高发的地方去,到灾区疫区去,到艰苦地方去。三年困难时期,许多省市严重缺粮。他几乎每天晚上都找相关部门精心计算粮食安排,对有粮的省区筹措救命急粮,以解缺粮省市断炊之需。河北邢台大地震后,他在第一时间赶到震中现场,了解到伤亡不少群众,痛心地说: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哇!坚持要到临时搭建的简易病房里去看望。他陪外宾到延安,了解到人民生活很苦,含着眼泪说:延安的小米哺育我们,取得了革命胜利。延安人民还吃不饱肚子,我这个总理有责任啊!他同延安地区负责人商量具体办法,希望5年解决延安人民吃饱饭问题。并说:只要这5年里,我的职撤不了,人死不了,等你们变面貌了,再来。周恩来的一生是心系人民的一生。
(三)经纶神州,披肝沥胆。建设国家,振兴中华,在政治上最重要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共同奋斗。这是周恩来作为总理兼政协主席工作的重中之重。他特别在以下三方面作了巨大努力。
一是促进民主协商合作,团结各种人士。周恩来说:管理这样大一个国家,需要听取各种意见。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长期共存,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发展不需要政党时为止。还提出,共产党员要与非党员广交朋友,多交畏友、诤友,合作共事,这样的朋友越多越好。他一生交了无数这样的朋友,即使被关押的战犯,他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改造情况。经过长期工作,许多人有很大进步。最显著的是,溥仪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李宗仁回到了祖国。民主人士赞道:周总理不愧为“周”总理啊!在他主持下,中国政府改造了一个皇帝,争取了一个总统。
二是推动民族互助进步,共同建设中华家园。周恩来多次指出: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大杂居,小聚居,与苏联那种民族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的情况完全不同,不实行联邦制。在我国,民族宜合不宜分,适宜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只有这种制度,才能使祖国真正成为各民族友爱的大家庭。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我国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还有大批自治的州、县、乡等。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他提议在内蒙古包头建立国家第三大钢铁基地,修筑改善边疆交通的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干线,以及广西等地的公路干线。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全国开办了10所民族学院,培养出100多万民族干部。
三是关心知识分子,增强兴国中坚力量。还在全国胜利前夕,周恩来就主持争取国统区有影响的知识分子留下参加新中国建设,邀请海外留学人员早日回国。到1955年底,回国知识分子近1600人。同时,还主持制定派遣上万名青年骨干留学苏联的计划。1956他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必须让他们在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的奋斗中发挥重要作用。1962年春,他在广州发表讲话,再次肯定我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而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个政策调整,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他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承担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因此,他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尽力保护知识分子。
(四)殚精竭虑,睦邻安邦。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卓越外交家。在国际交往场合,他是新中国形象使者。他为改善邦交,谋求睦邻友好,争取天下朋友,维护国家利益,推进世界和平所作的巨大努力,不仅为中国人民,而且为世界人民所敬仰。特别为人们称道的:一是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指导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指导方针。二是协助毛泽东指挥和组织抗美援朝战争,指导停战谈判。有人讲,毛泽东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主帅,周恩来是副帅,既起总参谋长作用,又是后方总后勤部长。三是在首次亮相世界舞台的日内瓦会议,唱起“主角”。在讨论朝鲜问题时,为打破僵局,他提出过只写两句话的决议草案。②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时,他利用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利用法国内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经过穿梭外交,终于达成协议,扩展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四是万隆会议上首倡“求同存异”。与会29个国家中,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只有6个,针对有的国家代表对中国的攻击、挑衅或疑虑,他指出:我们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提议用联合国的“和平相处”一词代替“和平共处”一词,促成争论各方最终达成协议。美国记者称赞他,是善于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五是亲善四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那时,与中国接壤的有11个国家,陆地疆界达二万多公里,同许多国家的边界没有划定。1956下半年始,他认真研究中缅边界情况,求教专家学者,形成解决方案。他的政治眼光和务实态度,既赢得缅甸朋友的尊敬和信任,也使国人对政府的立场诚服,为解决与其他国家的边界问题提供了范例。六是广交亚非朋友。1960年代前期,国内经济困难,国际关系激烈动荡,超级大国企图孤立中国。为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周恩来从1963年12月中旬到1964年春,出访亚非欧三大洲,重点是非洲10国。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处理同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将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友好关系推向了新阶段。此后,中国先后同13个非洲国家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建交国家从12个发展到38个。1970年代初,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三世界国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与周恩来长期致力于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友好有密切关系。
(五)倡俭戒奢,清明廉洁。进京后,周恩来以“赶考对”勉励自己,坚持“两个务必”,不当李自成。他自觉地、始终如一地坚持勤政清廉,倡俭戒奢,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思想作风,完美地展现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矗立起一座闪烁着中国共产党人浩然正气和精神风范的丰碑。不少党外人士说:一想到中国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周恩来的形象。许多人正是通过周恩来展示的这种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
周恩来执政清廉,倡俭戒奢,内涵极其丰富。这里论列以下三点。
1 勤政务实,戒慎恐惧。周恩来始终铭记着党的历史重任,一生戒慎恐惧地勤奋工作,谨严认真,周密精细,举轻若重,兢兢业业。他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丝毫大意不得。”[8]409-410他忘我工作、勤政为国在全党是出了名的。邓小平多次号召学习周恩来的勤政作风和忘我工作精神。“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9]348勤政必须务实。他反对一切马虎主义、夸夸其谈、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现象,认为这样下去必将误党害国。他针对那种浮夸、吹牛作风讲的“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已成为全党学习的名言。
2廉政清明,戒私奉公。周恩来为政清廉的感人事迹,说不尽,道不完。他强调共产党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不谋私利,不循私情。他对国务院及其直属机关的领导干部说:首先是包括我在内的407人应该作出一点表率来。不要造出一批少爷。不然,我们对后代不好交代。历史可以借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可是他溺爱秦二世,结果秦王朝就亡在秦二世。他坚决反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从严律己、律妻、律亲,以至于律到在一般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没有人之常情了。陈毅敬佩地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周恩来这三个字,就是廉政的代名词。
3忧政思危,戒奢倡俭。周恩来说:脱离群众,生活特殊,讲究排场,发展下去很危险。因此,他教育干部学习郭沫若著《甲申三百年祭》,说:干部是人民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不要向剥削阶级造成的奢侈腐化的生活看齐,要向我们历来的艰苦朴素的生活看齐。周恩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境界,在开国大典时,仍然穿一套旧装。身边人员建议做一套新衣。他说:进城以后不能学李自成啊,今天开国大典,更要注意。我不能带这个头哇!他的穿着很整洁,但衬衫是换过领口和袖口的;两套绒布睡衣洗来洗去,补了又补,连绒毛毛都洗没了;大衣领子磨白,现出底面。工作办公戴着套袖,被称为“套袖总理”。
周恩来作为总理,除了“为最大多数人民谋最大利益”[8]209外,没有任何其他追求。他对邓颖超讲:多少同志牺牲了,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我们这些幸存者,还要些什么呢?因此,他两袖清风,廉洁无瑕,深受人民崇敬和爱戴。
四、力挽“文革”狂澜,维系国家不崩裂
特殊历史条件酿成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突然卷入这场灾难之中。他虽然对毛泽东发动文革表示赞成和支持,但运动开展后的“天下大乱”形势,与他求稳、求序的思想方法和文化性格相抵触,与他憧憬的革命状态大相径庭。他从未想到,“文革”是那样的混乱、暴烈、疯狂、残酷!他对于这种局面只能艰难地忍受着,在一些场合甚至还要讲违心附和之言。所以如此,邓小平讲:他不说这些话,不做这些事,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也如陈云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在“文革”中,周恩来为治大乱,使党不分裂,使国家机器运转,使民族得以生存,苦苦地支撑局面,不懈斗争,耗尽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以至精疲力竭、身心交瘁。他说过:“文化大革命”让我少活十年。他以生命为代价,谱写了一生中极为苦涩、也极其悲壮和辉煌的最后乐章。
(一)力挽狂澜于既倒。“文化大革命”经过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后,如山洪暴发,汹涌澎湃,奔腾直泻,周恩来不可能横刀立马去堵住这一泻千里的山洪,只能像他敬仰的大禹那样,因势利导,筑堤束洪,纳入河道,百川归海。他的努力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为:
——约束红卫兵运动,制止危害社会的动乱。周恩来以非凡的行政统筹能力,使各地1100万人次红卫兵,在首都有序接受“检阅”;疏导全国范围数以千万计人流的“大串连”,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面对破“四旧”的“打、砸、抄、抓”乃至“杀”,他痛心疾首,劝阻红卫兵保护历史文化,执行政策,不能搞野蛮暴行。他召开座谈会40多次,有时通宵达旦。经过各方面努力,中央不断发出文件,才使“红色风暴”得到一定遏制。
——反对冲击党和国家领导人,保护干部和社会名流。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开列了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包括“四副二高”和著名民主人士。他尽力保护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元帅、部长、科学家和文艺家,还有英模等;有的送进301医院,有的安排住进中南海工字楼,也有住进西花厅的。他的家成了这场灭顶之灾的避难所。他细心地实施保护,使一些老干部非常感动:上帝保佑,总理可别倒,总理倒了,我们这些人就成了没娘的孩子。对于长期围困和冲击中南海的“揪刘火线”,他严厉批评说:冲中南海是错误的,就是拿大炮轰,我也不离开。你们要想冲进来,除非从我身上踏过去。他的坚守,对刘、邓等领导人起了保护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文革”中他点名保护的省部级以上干部近百人,社会名流和科学家达40人。
——不准冲击国家机关,保卫外交大权。国务院各部的一些群众组织企图夺各部业务大权。周恩来坚决反对说:中央部门的业务大权是中央直接管的,不能夺。你们不能把发号施令大权夺过去。财贸口“造反派”扬言夺金库,他指出:夺金库是非法的,当场就要开枪、逮捕。如果你们去夺,算造反派还算强盗?中央文革对外交大权虎视眈眈,不断指使外事口群众组织夺权,制造打倒陈毅事件。1967年8月上旬,外交部被夺了权,上万红卫兵要揪斗陈毅,他闻讯后赶到人民大会堂加以制止。经毛泽东干预,当了16天的非法“外交部长”被逮捕,煽动夺权的中央文革成员被监禁,外交大权回归中央。
——促进革命群众“大联合”,建立走向有序的革委会。“文革”开始后,许多单位分成两大派,中央文革挑动群众斗群众,两派对立加剧,有的地区武斗动用了枪炮,全面内乱局面愈演愈烈。周恩来自始至终反对中央文革的恶劣行径。为保护群众、制止武斗,他不断找各地群众组织座谈,并采取许多措施,包括实行军事管制,来消除两派对立,维护社会治安,确保国家物资和人民生命财产。毛泽东也没有想到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提出成立“三结合”的革委会加以约束。经过周恩来20个月艰辛努力,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革委会勉强成立。这个革委会,尽管是“左”的指导思想的产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动乱。这是将泛滥肆虐的洪水纳入河道的一个举措。
(二)空前未有的险恶斗争。毛泽东为了发动“文革”,信用江青一伙。他们唯恐天下不乱,越乱越好,以便乱中抢权夺权。他们并非仅仅抢夺各地区各部门权力,其最终目的是妄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他们要打倒的对象不仅仅是已被打倒的领导人,最终目标是周恩来。“文革”伊始,他们就制造“新文革与旧政府的斗争”,要揪出中国最大的“保皇派”。林彪事件后,周恩来被视为夺取更高权力的最大障碍,因而他们掀起一浪接一浪的反周逆流。周恩来在全力关注和解决全国性各种问题的同时,还要同江青集团的卑劣行径展开异常艰难的斗争。其中最险恶的有两大事件。
一是所谓“伍豪事件”。 1967年5月,江青将红卫兵给她的1932年2月上海报上的《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分送给林彪、周恩来和康生。周恩来收到后,批写道: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纯属敌人伪造。我当时已到中央苏区,在上海的康生、陈云同志均知为敌人所为,故采取了措施。收到江信那天,他放下其他事情,专门查阅上海报纸,写信给毛泽东说明此事原委,并附上他编写的与此事件有关的大事记和由毛泽东当年签署的布告等材料。③10天后,毛泽东批示中央文革要批评“炮打”周恩来的极左派,当年在上海负责处理此事的康生才写信给陈伯达、江青,建议中央文革出面做工作。但是,此事并未了结,还不时有人无事生非。因此,1972年6月底,周恩来在中央召开的批林整风汇报会上作了《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真相》报告,以让全党高级干部了解这段历史,也将江青一伙的险恶用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1975年9月,他的病情已很危重,但他深知这个历史问题的利害关系,在施行手术前,要来上述报告的录音记录稿,用颤抖的手签上名字和报告日期,同时注明签字的环境和时间:“于进入手术室(前),一九七五、九、二十。”签完字后,他喊道:“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当时,江青、姚文元正利用毛泽东读《水浒》后的谈话别有用心地大批所谓“投降派”,再次将矛头指向周恩来。病入膏肓的他,拼着一死,进行最后的斗争。
二是所谓第十一次路线斗争。1973年6月以后,苏美两国首脑会谈,给人以两个大国主宰世界的印象。周恩来会见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说:我们不怕孤立,决不丧失立场。毛泽东肯定了这次谈话。随后,外交部根据这个谈话精神写了一个内部材料送毛泽东。毛看后,又批评这个材料,并对正在起草党的十大报告的张春桥和王洪文说:你们最好学点外文,免得上那些老爷的当,以致上他们的贼船。张春桥认为,整周恩来的时机又来了。在周做检讨得到毛的谅解后,他们没敢妄动。是年11月中旬基辛格访华,周陪毛会见了他。在临走前,他两次提出在与毛会谈时提过的问题:如果苏联准备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加以摧毁的行动,中国希望美国做些什么?周按原定的会谈口径回答说:此事需要进一步考虑,等以后再说,并强调一切需请示毛主席决定。周恩来在第二次见基辛格前,本来准备报告此事,但毛泽东的秘书回告,主席服了安眠药才睡。这样就没有打扰。但参加会谈的人员向毛报告说:周恩来在会谈时右了。毛便批评周态度软弱,犯了右倾错误,并让政治局开会帮助。江青在会上攻击周恩来丧权辱国,“右倾投降主义”,是“错误路线的头子”,与周的斗争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还污蔑周要“迫不及待”地取代毛泽东。周恩来对于会上的污蔑不实之词忍无可忍,一向很少动怒的他拍了桌子:我周恩来一辈子犯过很多错误,可是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扣不到我的头上!这次“批周”会议持续半个多月后,毛泽东发话了:对周“批评一下可以,打倒不行”。这次会开得很好,就是有人讲错了两句话,一个是讲“十一次路线斗争”,不应该那么讲,实际上也不是;一个是讲总理“迫不及待”,不是总理迫不及待,江青自己才是迫不及待!这样,打倒周恩来的企图未能得逞。但是,直到“四人帮”垮台之前,他们的反周阴谋从未停止过。
(三)维系经济社会运转的中流砥柱。“文革”十年,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濒临崩溃边缘。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崩溃,除了毛泽东本人还坚持“抓革命,促生产”方针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各级革命领导干部,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下,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坚守岗位,努力维护工农业和交通生产运行。周恩来以“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不断排除干扰,坚忍不拔地同极左势力顽强斗争,才使我们这个八亿人口的大国没有完全陷入经济崩溃的苦海。“文革”之初,他对国务院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说:经济基础不乱,局面还能维持;经济基础一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经济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生产绝不能停。当江青一伙攻击他“用生产压革命”时,他反驳道:生产搞乱了,我们去喝西北风吗?不搞生产,不搞建设,人民吃什么,用什么?!他指示有关部门,工农业生产绝对不能中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经过以他为代表的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的顽强努力,1966年的三秋任务基本完成,工业生产没遭到重大破坏,基层单位相对稳定;就在1967年大乱之年,粮食产量还增长18%。林彪事件之后,他批判极左思潮说:林彪一伙破坏经济的恶果,这两年表现出来了。极左思潮不肃清,业务提不高。政治挂帅就是要挂在业务上。他领导对国民经济大力调整和整顿,特别是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引进以“四三方案”(即在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对我国后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近两年调整,1973年的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都得到完成或超额完成,成为那几年国民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同时,他还积极推动落实科教、文化、民族、统战等政策,改善极左思潮造成的紧张政治关系,在一个短时期内,社会出现“文革”以来从未有过的宽松局面。
(四)解放干部护英华。周恩来在“文革”前期主要是保护干部和社会名流。林彪事件后,他积极促进解放他们。尽管受到“四人帮”严重阻挠,他费尽苦心,为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复出,更多的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人士出来工作,作出了最大努力。
——积极促成邓小平复出,精心安排接班事宜。1972年1月,在毛泽东说邓小平是人民内部矛盾后,周恩来采取一系列举措尽快将邓小平解放,调回北京。1973年3月底,他安排毛与邓会见后半个月,就带着邓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出席欢迎西哈努克的盛大宴会。周已查出癌症,需赶紧治疗。但他在将这一切安置妥善后,才去住院。随着召开四届人大时间的迫近,与“四人帮”的斗争围绕着人事安排激烈展开。1974年底,他不顾两次大手术后的虚弱,飞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情况。他对劝阻的大夫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四届人大闭幕后,他召开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会议说:四届人大后的国务院,今天是开始,恐怕我也只能完成这个任务了。“将来这样的会,请小平同志主持”。不久,邓小平又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至此,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以坚定而策略的斗争,使党政军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老一辈革命家手中。1975年9月,他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对外宾说:马克思的“请帖”,已经收到了。邓小平已经全面地负起责任来了,他很有才能。
——千方百计落实政策,解脱和起用大批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士。林彪事件后3个星期,周恩来陪同毛泽东接见新成立的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时,毛明确表示,今后不要再讲“二月逆流”了,整老帅是林彪他们搞的。周根据毛的讲话精神,抓紧落实干部政策,推倒加在许多干部头上的诬陷不实之词,把他们从被打倒、被专政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他首先指示公安部对关押老干部的监狱情况作全面检查,不能虐待,改善医疗,及时治病;指示有关部门将解除监禁的老同志妥善安置;并有意安排一些有影响的人公开露面,推动落实政策。他说:上头的“解放”了,政策就明确了;“标杆”有了,下边就会跟着落实。1973年7月,他主持政治局连续开会讨论中央部门提出的300多名待“解放”的党政副部级和正军级领导干部名单。江青一伙百般阻挠,干部“解放”的进度非常慢。叶剑英作诗描述道:一匹复一匹,过桥真费力。多谢牵骡人,驱骡赴前敌。在周恩来等力争下,终于“解放”了一批干部,经他直接过问,有175位将军走上领导岗位,8月召开的党的十大上,还安排一批老革命家进入中央委员会。
(五)外交阳光穿云出的姣妍。1967年极左势力横行时,同我国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个国家中,有近30个国家同我国发生外交纠纷,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害。60年代末70年代初,尽管国内还笼罩着“左”的雾霾,但新的国际格局已初露端倪。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国际战略,不顾“左”的干扰,尽量恢复同一些国家的正常关系,努力开创外交新局面。其中最有影响的为四大事件:
1中苏关系:化干戈为玉帛的首都机场会晤。1969年9月,周恩来参加完胡志明葬礼回国后,柯西金飞抵北京机场,两国总理会谈三个半小时。经过坦诚交换意见,达成了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的谅解;并对恢复互派大使、扩大贸易、改善两国间的通车、通航及界河航运等若干具体事项取得一致意见。这次会晤,两国关系得到改善。他指示参加边界问题谈判的中方代表团:缓和边境紧张局势,恢复睦邻关系,这就是我们的方针。柯西金对日本友人说:周总理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如果有机会,请你转告,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对中国是不会进攻的,也不能进攻的。
2中美关系:帷幄运筹的和解。中苏两国总理会晤后,周恩来已注意到美国对华政策的松动和加快两国接触的举措。1971年4月,他参与运筹的“乒乓外交”,发挥“小球推动地球”作用,加快了中美高层接触进程。3个月后,基辛格秘密访华。这年10月,他与再次来华的基辛格就如何表达中美联合公报内容会谈,提出起草一份“各说各的”稿案,既明确双方的共同点,以便共同遵守;又写出双方分歧,以便努力解决。这种奇特的外交公报,基辛格研究后发现“不虚此行”,这种“独出心裁”的方式,或许能够解决双方难题。1972年2月,尼克松抵京。周恩来握着他伸出的手,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他同尼克松多次会谈,敲定了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对访华成功十分高兴,认为周的机敏胜过他所认识的任何一位世界领导人。基辛格说:周恩来在中美建交史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中日关系:以民间外交推动两国建交。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关心中日关系,开展民间外交,以民促官。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日本朝野感到震惊。他同来访的日本各界不断谈中日邦交问题。田中角荣任首相,表现了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积极姿态。为了准备会谈,他不顾高龄和癌症影响,仍以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来研究有关材料。1972年9月下旬,田中访华。在会谈中,他一方面着眼于两国人民的长期友好,从政治上看问题;另一方面,对历史问题毫不含糊,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包括钓鱼岛的主权“这次不讨论,以后再说”。中日建交,实现了他在总理任上的一大心愿。
4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拥有大国地位的世界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由于美国政府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当局占据。围绕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不断斗争,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支持,周恩来自始至终是这场斗争的直接领导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要求认识这场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确立持久战思想。同时指出,这也没有什么坏处,拥有6亿5千万人民的国家被排挤在外,联合国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们等它7年、8年乃至10年进去不迟,总有一天要请我们进去。1971年第26届联大开幕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形势不可阻挡。经过一个星期激辩,以超过2/3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倾注了周恩来的心血和智慧,这既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揭开了联合国历史新的一页。正因为如此,周恩来去世后,联合国破例为他下半旗致哀。
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志未酬
周恩来是带着两大遗憾永远地离开他毕生为之崛起和腾飞的热土的:一是未能见到祖国和平统一,二是未能见到“四个现代化”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民族复兴壮志未酬。但是,他为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作了不懈努力,因而也可以说,西去无憾。
(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孕育了“一国两制”思想
由于香港和澳门的特殊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香港和澳门采取的基本方针是暂不收回,维持现状,充分利用,长期打算。周恩来说:香港是中国的地方,我们对香港的政策是将它作为东西方斗争全局战略部署的一部分。目前暂时不收回,是因为它可以作为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通过它吸收外资,争取外汇。它是一个观测站,是一个气象台,是一个交际处。什么时候收回,要等时机成熟。总会有这一天的。1950年代中期,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这样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经济力量更加强大,对香港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有好处。目前,我们不能把香港当成内地,对香港的政策同内地不一样,香港不能社会主义化,也不应该社会主义化。1960年代中期,香港发生供水危机。他亲到广州,决定修建东江引水到深圳的石马河供水工程。为了保证香港副食供给,又批示开通至今还在运营的向香港输送鲜活和冷冻食品的快运货车。这些主张和关怀,为收回港澳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于台湾,从1950年代中期始,周恩来就在谋求促进国共和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万隆会议上,他说过,不排除用和平方法解放台湾,蒋介石可派代表到北京谈判。回国后又说:中国政府愿意同台湾地方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他会见英国朋友,请其带话给蒋介石:我们同他合作过两次,今天我们也是主张和谈的。他可以保持台湾的现状,主要是使台湾成为祖国的一部分。他如果作了这件好事,就会取得中国人民的谅解和尊重。随后,在周恩来主持下,和台湾上层的联系工作积极展开。他说:我们和台湾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民族精神,都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对台湾当权者,中国共产党不再纠缠历史的恩怨。还说:蒋介石将来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60年代前期,周恩来将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谈话,概括为“一纲四目”原则。“一纲”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一是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一切军政人事由台湾当局决定;二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尊重台湾当局的意见,可以从缓,协商解决;三是台湾的军政和建设经费不敷支出,由中央拨付;四是双方互约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这个意见由张治中写信转给台湾当局。周还表示中国整个是社会主义,有那么一块地方处于民主革命阶段未尝不可。在该信背后,他还写了四句话:局促东南,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这以后,国内外形势逆转,这项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周恩来生前说过:我们这一辈子如看不到祖国统一,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总会看到的。我们播好种,把路开对了就行。毛泽东、周恩来播的种,开的路,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江泽民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对台关系局面的打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实践准备。
(二)参绘“四化”愿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党的认识史上有个演变过程。最初的“四个现代化”,是周恩来在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的初始内涵。这个内涵载入了八大党章中。1956年1月,周恩来代表党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口号,强调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对“四个现代化”作了新的表述。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讲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时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4年底,他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我们国家今后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④这是党和政府最早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重申这个宏伟目标,成为“文革”艰难岁月鼓舞人民的最强音。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党正是以上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基础,建构“中国梦”思想的。这个思想发展的路线图:始于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其视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同时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调整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由原来在21世纪中叶赶上发达国家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称之为“基本实现现代化”。随后是江泽民和胡锦涛将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内涵,丰富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台阶,并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又将“全面小康”分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步骤,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党担负着的历史重任。以上述思想积累为基础,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周恩来同毛泽东一起参与绘制“四个现代化”愿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作了初始奠基。
周恩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了一生,他的未竟之业将由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接力,以愚公移山的“挖山不止”精神去努力实现。
注释:①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对博古有过一次长谈。他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说明中国革命的源泉在农村,必须走农民战争道路。这以后,我就在考虑,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要取得胜利,必须找一个比我们这些人更有军事才能的人当统帅。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毛泽东很擅长农民运动,深知在中国干革命,离开了农民将一事无成,农民战争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石。他经过井冈山斗争,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的战争。他喜欢历史,善赋诗词,文笔豪放,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帅才。当然,人无完人,但战争需要他率领红军打败蒋介石,这是最重要的。我对他是到中央苏区后,才了解到他打仗很有一手,每仗全胜,很是佩服。周恩来还说:宁都会议后,毛离开军队,使中央红军失去了一个帅才,这就像一块石头一直压在我心里。红军不能没有他。从红军长征开始,我就在想办法让他尽快回到军事领导岗位上来。黎平会议上,他有理有据地驳倒了李德的错误主张,使我下了决心要尽快“去李换毛”。我深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率领中央红军走出困境。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我力主他进入政治局常委,参与军事领导。你的讲话不检讨军事路线错误,遭致很多人不满,促使我不得不站出来检讨反“围剿”失败的领导责任,批评你的错误。会议发展到集中批评你,是因为大家憋了一肚子话要说,你应想开些。对毛泽东,你要看大处,希望你能抛弃和他的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这个大局。周恩来这一席谈话,使博古解开了思想疙瘩,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权”,由张闻天负总责,担任党中央的一把手。周恩来还说:谁做“书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掌军权,谁来领导打好仗,只有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军队拥护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党的领袖。
②这个草案,一是与会国表示继续努力解决的意愿;二是恢复谈判的日期和地点另定。这样一个最起码、最具有和解性的提案,遭到美国反对而未获通过。连英国外相对美国不接受周恩来提案也感到“非常吃惊”。
③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判处登载伪造启事而又拒绝刊登更正启事的上海申报的总经理以死刑的布告。
④即第一步大约用三个五年计划,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参见《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39页。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周恩来手迹选[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4]雨中岚山——日本京都[J]觉悟(创刊号),1920-01-20
[5]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6]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周恩来.悼张淮南先生[N]新华日报1941-11-09
[8]周恩来选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