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贤
【摘 要】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导读》一书,存在若干“硬伤”。这些“硬伤”,有的是由于对国内马列著作出版情况缺乏全面准确了解造成的,有的是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对经典著作本身的理解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在对待现代西方学术思潮的问题上,编者还存在食洋不化的不良学风。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导读工作。
【关键词】经典著作导读;《共产党宣言》;学风
【中图分类号】A811/G25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1—0027—05 我们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2011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编译局组织编选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同时还组织编写了该书的《学习导读》。这两本书,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此后,坊间又出现了几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导读读物——按说,在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读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多出几种类似读物,当然也是有必要的,是件好事;但恕笔者直言,某些导读读物的质量是非常粗糙的,其中某些篇章的内容,简直是在误导读者。因此,现在有必要郑重地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应该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导读工作。
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一套《博学文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为例,丛书的《总序》中说:“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毋庸讳言,直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是最好的学习途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可谓卷帙浩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有50卷(53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出齐后将超过60卷,《列宁全集》也有38卷。让作为非专业学者的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去读这么多的原著,显然是不现实的。”[1]Ⅱ
这篇序言虽然正确地说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汉文第1版的卷数,①但却把《列宁全集》汉文第1版的卷数说错了,也未提第2版的出版情况。事实是,国内目前已经先后出版了两个版本的汉文版《列宁全集》,第1版出版于1955年12月至1963年2月,共39卷;②第2版正编共60卷,出版于1984年10月至1990年12月,1991年以来,由于又新发现了一些列宁文献,因此,中央编译局即着手编译《列宁全集补遗》,《补遗》计划出两卷,第1卷已于2001年1月出版。汉文第2版《列宁全集》是在55卷本俄文第5版《列宁全集》的基础上,经过中央编译局大量校订、勘误和增删自行编辑的,内容比俄文版有所增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收载列宁文献最丰富的版本。
给普通读者导读马列著作,而导读者却对国内马列著作出版情况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其导读的水平。果然不出所料,在这套丛书的《〈共产党宣言〉导读》中,笔者就发现了多处硬伤。本文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第一,在介绍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的经历时,该书有这样的叙述:“1837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也在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847年1月至4月,马克思便撰写了《哲学的贫困》一文”。[1]9-11
此处存在的问题是:(1)马克思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的时间并不是1837年,而是1836年10月,而且,编者在这一部分从未向读者交代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前是在哪所大学学习的,这就难免使不了解马克思生平的读者在阅读时有突兀之感。(2)恩格斯在《德法年鉴》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该书根本没有提到另一篇即《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3)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的时间,是在1847年的1月至6月15日,而不是1847年的1月至4月。
既然是介绍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的经历,自然就会涉及某些具体细节,而在细节问题上,是绝不可马虎大意的。根据该书提供的参考文献可知,编者在撰写过程中,依据的重要文本之一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事实上,这套文集对上面列举的三处细节,都有准确记载,比如关于马克思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的时间,文集第10卷所附的《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甚至具体到了日期,是“1836年10月22日”。[2]1028那么,编者在撰写该书时,为什么不去核查一番呢?这些细节问题上出现的差错,当然是由于编者草率的工作态度造成的。
第二,在介绍《宣言》的七篇序言时,编者仅选取了四篇,并且说:“在这七篇序言当中,比较重要的或者说经常被研究者所引用的有四篇:1882年的俄文版序言、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1888年的英文版序言和1893年的意大利文版序言。”[1]26
一般说来,在编写比较通俗的经典著作导读读物时,编者确实没有必要对一部著作的所有内容,都面面俱到地给予介绍和阐释,但问题是,究竟要介绍和阐释哪些内容,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比较公认的根据或标准,编者是不能信口开河、任意选择的。在这里,笔者不能不问,难道《宣言》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就不“比较重要”、就不是“经常被研究者所引用的”吗(这一点,不知有无具体数据支持)?我们知道,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宣言》所写的第一篇序言,它是在《宣言》问世将近1/4个世纪后写成并发表的。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恩明确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3]5当年在我国引发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不是就引述了这段话吗?③今天,马恩为《宣言》所写的7篇序言,已经成为《宣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说,每一篇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一定要在7篇序言中选取所谓“比较重要”的几篇的话,恐怕无论如何是少不了1872年德文版序言的。
第三,在对《宣言》第三章的导读中,编者仅选取了第一节第三目的“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第三节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内容——这里暂且不论这样选取是否合理,只看看编者是如何给读者导读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的内容吧:“在谈及这种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放在了‘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名目之下,由此可见,他们对这种思想的痛恨程度,恩格斯甚至用了‘可恶的一词来形容这种思想流派。”[1]76
原来编者的逻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把“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归入“反动”的社会主义一类,是因为它是“可恶”的,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痛恨”!——这等于什么都没有说,根本没有涉及问题的实质所在。我们知道,在《宣言》中,“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都属于“反动的社会主义”(德文为“Der reaktionare Sozialismus”)。而德文中的reaktionare一词也好,汉语中的“反动”一词也好,最基本的意思都是“倒退”、“回到过去”,具体到《宣言》中,指的就是回到中世纪或中世纪后期的生产方式——这才是此处“反动”的含义。是的,“反动”固然“可恶”,令人“痛恨”,但在该书中,读者却看不到介绍上述“反动”一词本意的多少文字。可见,编者其实并不懂得《宣言》中“反动的社会主义”之“反动”的意思。这岂不是在糊弄读者吗?
第四,谈及《宣言》在中国传播的简史时,编者是这样介绍1938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成仿吾、徐冰译本的:“该译本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前面附上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标准像,有利于读者们更为直接、更为形象地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这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史上尚属首次。……”[1]96
编者的这一说法,可能来自《光明日报》2008 年7月3日一篇题为《〈共产党宣言〉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命运》的文章;[4]2011年出版的一本《彩图注释·〈共产党宣言〉党员干部读本》中,甚至说1938年8月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成、徐译本《宣言》中所附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大幅照片,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标准像”[5]8——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因为1938年8月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成、徐《宣言》译本上,根本没有附马克思、恩格斯的任何图像(更不用说是什么“标准像”了)。《〈共产党宣言〉导读》一书的编者不加考证和辨别就引用这一说法,是在以讹传讹。
那么,1938年8月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宣言》成、徐译本,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原来,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直接从原文即德文翻译的《宣言》全汉文译本(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点,上述《彩图注释·〈共产党宣言〉党员干部读本》正确地指出了,但《〈共产党宣言〉导读》却只字未提——笔者注)。
同类问题还表现在该书的插图方面。该书共有六章,每章的章题页上均是一幅同样的《共产党宣言》“书影”,该书第97页注明,这是1949年太行新华书店印行的博古译本的“书影”。事实上,这幅“书影”最早刊登于2009年9月18日的《山西日报》上,[6]不久,就被北京红展马克思展厅的范强鸣先生鉴定为仿造的,主要根据是,其封面上的木刻马克思、恩格斯头像是上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而书名“共产党宣言”五个字所使用的准圆体,也只有在目前的计算机字库中才能找到。后来,高放教授根据范强鸣先生的鉴定,在《山西日报》上又专门发表了关于长治发现的所谓《宣言》“新版本”是仿造本的文章。[7]选用这幅仿造的《宣言》封面“书影”,是该书以讹传讹的又一例。至于该书第97页上的另一幅书影,封面上明明印着“东北书店安东分店印行”的字样,而注释文字却是“博古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封面,1943年在延安出版”,这显然又是编写过程中缺乏认真态度造成的。
最后,不能不指出的是,这本书的编者似乎对西方学者的某些论述颇感兴趣,但如果细究其所述内容,实际上却恰恰暴露了编者食洋不化的学风,举例如下:
其一,编者把《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概括为两个因素,即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这当然不是不可以的。但其根据是什么呢?原来这既不是《宣言》作者的概括,也不是编者自己的独立分析,而是来自于当代英国学者吉登斯和霍布斯鲍姆的论述。至于该部分的内容,通篇更是以这两位西方学者的论述为主了,读者根本看不到《宣言》的作者评论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这两起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两起事件与《宣言》之间关系的任何文字。
其二,在分析《宣言》第一章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组重要概念和观点时,编者大量引述了美国学者埃尔斯特以及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桑巴特等人的评论,但是在介绍恩格斯给“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即“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3]31时,却只解释了其中的一半意思:“可见,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区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键所在”[1]39——是的,是否占有生产资料的确是区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键所在”,但不讲雇佣与被雇佣劳动,又怎么能弄清楚资产阶级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剥削阶级(奴隶主、领主或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被剥削阶级(奴隶、农奴或农民阶级)之间的根本差别呢?这能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概念讲清楚了吗?
其三,如上所述,编者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时,为什么把这一思潮定性为“反动的社会主义”;而在对《宣言》第三章的导读中,编者也只是选择了其中的“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部分内容。那么,这样选择的理由,编者除过说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外,[1]76还有个对于他们“之所以要选择”“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进行详细解读”的特别说明:
“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似乎并没有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被1848年的革命风暴一扫而光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有重新崛起的势头。1989年,加拿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艾伦·伍德出版了《新社会主义》一书,在该书中,艾伦·伍德对活跃于西方学术界的一些大牌学者如拉克劳、尚塔尔·墨非、巴里·汉迪思、保罗·赫斯等人的理论言说进行了批判,并将他(她)们的思想称作是“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1]76那么,艾伦·伍德所说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究竟有哪些相同或相通之处,两者之间又有无区别,编者并没有说明。事实上,编者无论是对马恩的有关论述,还是对这几位现代西方学者的有关观点,根本就没有进行什么“详细的解读”,看来他们对此也并不是多么关心的,他们甚至也不见得理解了西方学者的观点,编者感兴趣的,恐怕只是向广大的青年学生和其他读者,卖弄一些时髦的外国人名和术语罢了!这难道不是食洋不化吗?
当然,笔者绝不反对在导读《宣言》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介绍和分析某些现代西方学者的有关观点,但是,在一本篇幅只有8万字的小册子中,既然编者数次声称“由于篇幅的原因”,就不介绍《宣言》的其它有关内容了,但为什么却动不动就把西方学者的观点拿出来大谈一番,而又谈得令人迷惑不解呢?这不能不说是个学风问题,是值得当下某些学者深刻反思的问题。
该书中存在的其它一些相关问题,比如,把《宣言》中的某些重要内容舍弃不讲,究竟有何根据?又比如,在解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含义时,不讲这一口号的由来,而大讲《宣言》与1875年《哥达纲领》草案的区别,似乎1848年的《宣言》是为了批判1875年的《哥达纲领》草案而作的,这样的导读究竟合不合逻辑?再比如,在前五章的内容中(对《宣言》文本的导读——笔者注),没有与中国问题联系的任何文字;还比如,第六章第一节的标题是“《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意义”,那么编者究竟把这一“世界历史意义”讲清楚没有,等等,这些问题,也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本文批评的重点是该书的“硬伤”,想要强调的是,向青年学生和社会上的广大读者辅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是要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去从事的工作。在笔者看来,凡有志于致力这一工作的学人,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学养和素质:第一,熟悉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清楚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第二,解读某篇(部)马列经典著作,必须熟读其原文,深刻理解其写作和发表的历史背景,全面、准确、深刻地领会其思想和具体观点;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最晚的著作,距离现在也快要一百二十年了,列宁最晚的著作,距离现在也快要九十年了,因此,在阐述各篇(部)著作的现实意义时,务必弄清楚经典作家写作时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与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之间的异同点及其有机联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而不能牵强附会,随意地胡乱联系或无病呻吟;第四,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遇到了既来自无产阶级队伍以外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流派的攻击和否定,也遇到了来自无产阶级队伍内部左、右两方面的歪曲和篡改,因此,仔细了解并全面把握各种对立面的思想材料,尤其是其来龙去脉,是很有必要的;第五,西方国家的左翼学者群,队伍庞大,成分复杂,观点各异,他们生活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其中某些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有一定的甚至比较深刻的分析和研究,确实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但参考和借鉴的前提是,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他们的观点。
以上要求,当然并不全面,而且只是个人平时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点粗浅体会;但笔者深知,要做到这些要求,首先就必须有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是非下一番大工夫、甚至笨工夫不可的。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汉文第2版尚未出齐,“超过60卷”之说为预计,也有70卷之说。
②到1959年9月时,《列宁全集》汉文第1版已出38卷;当时俄文版第39卷尚未出版,汉文版第39卷是在1963年2月出版的。
③参见本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参考文献:
[1]艾四林,曲伟杰,编著《共产党宣言》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杨金海《共产党宣言》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命运[N]光明日报,2008-07-03
[5]韩云川《共产党宣言》在中国[M]//本书编写组,注释彩图注释·《共产党宣言》党员干部读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6]一丁长治发现6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N]山西日报,2009-09-18(C1版)
[7]高放《共产党宣言》并无瞿秋白译本,长治发现的“新版本”是现代仿造本[N]山西日报,2009-12-11(C1版)
[责任编辑 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