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永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山东大学)办公室,山东 济南 250100)
试述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的主要成就
孙大永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山东大学)办公室,山东 济南 250100)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调查、实习、体验、服务等各种活动的统称,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熟的提升过程。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讨主要集中在社会实践的内涵、功能、内容形式三方面,笔者尝试从这三方面分析总结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的主要成就,看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高校、社会等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多方多加联系沟通,方能实现共赢。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涵研究;功能研究;内容形式研究
(一)在意识上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自2 0世纪9 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开始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只有学校、学生、社会等各方面在意识上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才能真实、有效、有意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张培营[1]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教育”等角度,提出要在意识上重视社会实践,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从而达到学生、学校、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万海英、娄来智[2]认为,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蒋占峰[3]认为,社会实践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社会实践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体验社会社会生活的同时增长才干。但少数学生流于形式,弄虚假证明。有些高校组织不科学,投入不足。有些高校社会实践形式单一,评价机制存在问题,注重宣传,流于形式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构成
能力形成于实践,体现于实践,又发展于实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构成应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从国内研究来看,学者一致认为: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时代发展和日益激烈竞争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应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应坚持教学主阵地,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应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重视测评的导向作用。朱志仁[4]从能力、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三层次解析,从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主体特征和具体类型三方面对能力进行分类,并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在不同学科、专业的社会实践上,不同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能力要求,如胡忠青、胡昌龙、邹华华[5]针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提出了具体的能力构成。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导向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项能力,明确其能力培养的导向,对有目标、有效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大帮助。李同果、范军[6]认为,社会实践的功能是由导向功能、拓展功能、创新功能、陶冶功能、检验功能、促进功能和推动功能等子功能的有机结合。周绍斌[7]主要从社会化功能的角度讨论社会实践的功能。他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自我的社会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自觉调整完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锻炼意志和毅力,健全心理素质,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克服盲目和轻信;能够提高决断能力的果断性,克服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能够培养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克服怯懦和执拗;能够增强行为的自制力、克服犹豫、懒惰、任性等毛病;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增强社交能力,增强生活技能。
(一)人格培育功能
赵学富[8]从四方面探讨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社会实践使同学们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诸如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仅凭说教教育不能克服的缺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适应工作的各项能力;社会实践可以架起高校、学生、社会沟通的桥梁,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周志平[9]从认同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沟通功能、强化功能、预防功能等子功能对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进行探讨。认同功能体现在,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行动。导向功能体现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去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得失,正视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使命意识。发展功能体现在,大学生通过社会感受到党和社会的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沟通功能体现在,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和社会的互动、交流,加强了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融通。强化功能是指,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受社会的检验,使学生的行为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其提高思想意识,完善知识结构。预防功能体现在,通过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清时代形势,分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预防相似问题的产生。
(二)知识教育功能
肖万忠[10]以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为例讨论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客户、发现需要、发现对象,帮助其锻炼社会沟通能力,并建立某种通识,在让他人知晓个人所长的基础上,有一定的信任和认可,创造可能的合作和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与人交流沟通,了解客户的心理,知道客户的需求,把握教学设计与培养学生的目标。对教师而言,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能积累关于创作实践、市场等各方面的实战知识和经验,而且还能适当地为学生们开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的总结与延伸
设计好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有效开展社会实践至关重要。青岛科技大学课题组[11]认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分为研究型、养成型、服务型三大类。其中研究型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从学校和社会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养成型社会实践是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文明教育、自立自强意识培养相结合,培育大学生整体素质,发挥教化功能的社会实践。服务型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的社会实践。他认为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的设定应层次性、服务性、教育性原则。王旭有[12]提出把假期实践纳入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中。他认为,目前我国专业课课外培养计划中,课外学分占有的比例较低,可以把假期实践纳入专业课课外培养计划内,既增加了课外学分的比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空间。要建立假期实践考核机制,由学校统一发放评定表,学生用电话、电子邮件、网络平台等把实践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进行鉴定和考核。山东大学在社会实践内容形式方面已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索。山东大学基于人格培育,以“三类活动”为基础、“两个板块”为抓手,以分层分类为基本原则,已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体系。“三类活动”,即家庭角色体验类实践活动、社会角色体验类实践活动和专业素质拓展类实践活动;“两个板块”,即学期内经常性社会实践活动和寒暑期集中式社会实践活动;尊重学科特点、注重个性培养,采取分层分类的组织方式,分层,是指在学历层次上分层、在学生年级上分层、在组织主体上分层,分类,是指在参与形式上分类、在学科专业上分类、在实践形式上分类。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
持久、稳定而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实践向内涵发展转化,离不开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可以说,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场所,是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的最佳空间。刘兴荣[13]提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稳步进展,各高校已经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的普遍共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形成资源共同开发、共同分享、共同收益的局面,其内容形式不断创新。他指出,基地的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包括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已有或在建基地正处于改制、改组等各项改革之中,大学的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专业不断细化。蔡晓平、孙良顺[14]提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借鉴现代经济项目化管理的做法。把基地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前瞻性工作列为项目,采取项目发包、定期督查、考核验收、奖惩激励等措施加以推进。在基地建设方面,按项目化管理方式建立决策的机制和组织部门,成立由校领导为组长,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后勤处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设立和监督评审。在项目设立方面,其选题应在符合高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要求下,体现创新创业的特色。在项目选择上要充分调查研究和进行可行性论证,筛选出一批社会效益大、可行性强的实践基地项目。在队伍建设方面,应有专家学者、专业教师、地方技术骨干组成的指导队伍,学校领导和辅导员组成的管理队伍,以及由思想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的实践队伍;在制度管理方面,包括招投标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检查监督制度和评优激励制度以及其他管理制度等因子。在监督评估方面,通过评审小组对项目在立项阶段、中期检查、成果验收和科技转化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徐雪[15]认为在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时,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广辟渠道,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专业社会实践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扩大社会交流合作,使有偿服务和无偿实践相结合,加强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农村乡镇、社会团体等单位的联系,与毕业生接收合作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并签署社会实践协议,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多方筹措社会实践资金。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建立网上实践基地。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服务体系,针对社会实践中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建立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以解除学校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
国内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涵盖其内涵、功能、内容形式等方面,已经比较全面深入,提出的应对策略也比较切实可行。但从目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与评价方式不健全,过于重视宣传力度和最终的社会实践报告,而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监管方法力度不够健全,这样容易对学生的发展方向产生误导。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作出更详细可行的课程原则和方法,最好形成课程“菜单”来供学生选择和参考。笔者认为,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尊重学科专业特点、注重个性培养,采取分层分类的组织方式开展。可以年级为基础,以兴趣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课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巩固课堂所学。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为:
年级社会实践项目一年级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体验社会为导向,开展家庭角色体验、岗位体验、支农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家庭责任、岗位责任、社会责任等,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二年级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为导向,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调研、岗位体验、勤工助学、社会观察等活动,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和学科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关注社会发展。三年级以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导向,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调研、创业实践、卫生服务、法律援助、培训指导、科技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学以致用。四年级以发展职业与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开展就业实习见习、科研攻关等活动,加强与学生实践基地、就业接受企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使学生转变角色观念,尽快适应社会。
在此基础上,高校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热点难点,联系各企事业单位、工厂社区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详细可行的社会实践“菜单”,并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张培营.从理性和实践层面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
[2]万海英,娄来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8).
[3]蒋占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辩证认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7).
[4]朱志仁.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界定与构成要素[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9).
[5]胡忠青,胡昌龙,邹华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和量化评估[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6]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教研究,2006(4).
[7]周绍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化功能分析[J].北方经贸,2002(7).
[8]赵学富.浅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9]周志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1).
[10]肖万忠.让学生走出教室——也谈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中社会实践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1(2).
[11]青岛科技大学课题组.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
[12]王旭有.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设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
[13]刘兴荣.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的理论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2).
[14]蔡晓平,孙良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项目化管理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15]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4).
(责任编辑:张希宇)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创新与学生素质培养研究”(项目批准号12JD710127)的阶段性成果。
G642.44
A
2095—7416(2014)04—0155—03
2014-06-25
孙大永(1984-),男,山东枣庄人,硕士,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山东大学)办公室教师。